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1 14:2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世界夜间灯光分布图》,并介绍: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读图思考: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讲授新知】
一、城镇化
什么是城镇化?
(通过图分析城镇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表现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教师讲解: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教师课件展示“上海浦东陆家嘴一带”景观的变化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及其对应表现。
3.主要动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4.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活动探究1】教师指导学生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材料,然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自城镇开始出现以后,城镇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镇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世界城镇化进程
【活动探究2】图表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读图2-35“世界城镇化的推进”及“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分布图”,归纳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教师讲解:该图的纵坐标是城镇人口比例,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如下表所示:
城镇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达国家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活动探究3】将学生分为发达国家组和发展中国家组,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归纳总结自己小组所代表的国家类型在起步时间、目前的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在小组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补充表格: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 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 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4.我国的城镇化
【活动探究4】阅读教材“(三)我国的城镇化”材料,结合图2-38“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镇化水平”,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2.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城镇化动力
产业结构变动
人口流动
城镇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表现
(1)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2)在有些城市,尤其是人口超过百万,甚至千万的大城市,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交通阻塞、住房紧张(建设用地紧张、房价居高不下)等现象。
教师讲解:城镇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城镇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污染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危害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煤烟、粉尘产生烟雾使空气污染;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光化学烟雾;硫氧化合物产生酸雨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生物过渡繁殖使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属导致公害病发生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50分贝的噪声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占据活动空间 影响人类健康
光污染 城镇建筑玻璃幕墙城镇灯光 建筑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和夜晚灯光,构成炫目的光污染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 各种电磁设备 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其他用电设备产生高频电磁信号 影响人体健康
2.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另外,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
3.措施
过渡:城镇化并非单纯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那么,我们该如何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使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P52“智慧城市”的相关材料及图2-39“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示意”,思考:如何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使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案例探究——上海市的城市建设】
首先给学生简要介绍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点位置,北邻江苏,南靠浙江,处在长江的入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来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区人口的发展,制订了城市规划,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析上海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该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再呈现上海市所采取的城市建设措施,并进行简单讲解。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原来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迁往卫星城和浦东新区,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近20年来,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宽主干道、修建地铁、大桥(南浦和洋浦)、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让学生读图,教师板书)。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讲解:上海市为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近几年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历时两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工程全面通水,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净化空气,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等。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知识小结】带着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主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