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周测(2.1-2.2)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当你闭上眼,嗅柠檬同时吃苹果,会产生( )
A.苹果味 B.柠檬味
C.无味 D.苹果与柠檬混合的味道
2.小张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城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接下来的几天, 吃其他饭菜都 觉得没有味道, 这其中的原因是( )
A.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B.吃了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
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其他饭菜的味道没有火锅的浓
3.下图是小科和小敏探究音叉共振现象实验的过程,面对小敏的质疑, 小科增加下列哪一个实验 来说服小敏最合适? ( )
(注: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其符号 Hz)
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B.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 500Hz 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C.将两支音叉更换成频率同为 500Hz 的两支音义, 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第 1 页(共 16 页)
D.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 360Hz 但大小不同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4.2022 年 3 月 23 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 在空间站进行授课的航天员可以不借助无线电 进行直接交流, 而航天员在外太空需要借助宇航服中无线电进行交流的原因是( )
A.太空中噪音太大,听不到声音
B.宇航员讲话声带振动幅度太小,声音太小听不到
C.宇航员在外太空,音调会变低
D.外太空是真空, 不能传声
5.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一样的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最小, 因此传播速度最大
C.大的声音比小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6.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
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B.声音产生的原因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7.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 170m,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发令员先后听 到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约为 ( )
A.0.5s B.1s C.30s D.60s
8.当人患了重感冒时,虽然身体很虚弱,却不想吃饭菜, 平时最爱吃的菜也觉得没有味道,这是
因为( )
第 2 页(共 16 页)
A.患感冒时, 味觉不灵敏
B.鼻塞症状造成嗅觉失灵
C.多种感受器都受到影响
D.感冒药的味道影响味蕾的敏感度
9.有一段长为 68 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 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 几次声音? (已知: 15℃时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 5200 米/秒、 1500 米/秒和
340 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 0.1 秒)( )
A.1 次 B.2 次 C.3 次 D.4 次
10.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
消失, 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第 3 页(共 16 页)
A.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11.如图所示的实验中, 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听声音的变化
B.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斜放入水中, 观察到水花四溅
C.③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声音的变化
D.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 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12.近年探测火星形成一个热潮,相继有“火星快车”“机遇号”“勇气号”飞临火星上空和登陆
火星,使人们对火星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火星上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还有少量 氮气、氩气,大气压为 6 ﹣ 7 百帕,火星有自转和公转,火星上温度极低,为﹣ 5℃至﹣ 90℃之间, 火星上已发现有液态水存在过的证据,根据以上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火星大气中无法传播
B.单质铁在火星上不易生锈
C.因为没有氧气火星上不可能存在生命
D.火星上不会形成风
13.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A.空气、水、铜 B.铜、空气、水 C.水、铜、空气 D.铜、水、空气
14.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 铃声逐渐减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 看到水花飞溅;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 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二 、填空题 (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 “科学就在身边”,请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人描 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从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可知, 诗人获取信息的 感觉器官分别是 和 。
(2) 每年 4 月份的桐浦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 传粉的。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 个 。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 (“有 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16.为测量水中的声速,人们采取了这种做法:将两只船相距 10km 停放在平静的湖面上。一只船 第 4 页(共 16 页)
上的人敲响放入水中的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另一只船上的人看见火光时开始计时,当用水 中的听音器听见第一声钟声时停止计时,得出这两个时间差为 10s,此次测量,声音在水中的传 播速度为 m/s,计算时忽略了火光传播的时间,这是因为这个时间比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时 间 得多。
17.人体的皮肤可以分为 、 、 三层,其中表皮属于 组织, 真皮 中的立毛肌属于 组织, 因此皮肤是属于 结构层次。
18.猫对腥味特别敏感, 而小鸡对虫子的气味“情有独钟”,这是因为 。
19.如图所示,当敲响乙音叉时, 观察到与甲音叉接触的乒乓球将会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 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 。乒乓球所起的作用
是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三 、实验题 (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 是振动产生的。
(2)在探究“空气能传声”时,如图乙所示,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根据听到罩内的闹 钟铃声逐渐变弱,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探究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转换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
第 5 页(共 16 页)
21.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 明 ,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 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 (选填“甲”或“乙”) 中小球不能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 过水波来研究声波,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换
四 、解答题 (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如图所示为一声速测量装置,铜铃作为声源,甲、乙声信号采集器,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 声音被甲、乙接受,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同时间差的绝对值。单位为 ms,1s=1000ms。
第 6 页(共 16 页)
使用说明书 (1)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 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3) 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 为 ms (1ms=10 ﹣3s)。
(1) 某次实验中, 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显示的示数为 。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 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一同学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 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填字母)。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 改变铜铃的位置, 测量出 s1=20cm,s2=80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00,则此时声速约
为 m/s。
2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质 声速 v (米/秒) 介质 声速 v (米/秒)
空气(0℃) 331 蒸馏水(25℃) 1497
空气(15℃) 340 铝(25℃) 5000
空气(25℃) 346 铁(25℃) 5200
煤油(25℃) 1324 铜(25℃) 3750
(1) 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 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 经过 1.00 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 0.50 秒钟再次听到回声, 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
的 ,已知声速为 340 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写出计算步骤)
第 7 页(共 16 页)
0.第二周周测(2.1-2.2)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 【分析】人们对食物味道的判别不仅依靠味觉,也需要依靠嗅觉。
【解答】解:人们对食物味道的判别不仅依靠味觉,也需要依靠嗅觉。正因为如此,患感冒的人 往往吃什么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蒙上眼睛,同时嗅柠檬和吃苹果,会产生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 道。
故选: D。
2.【分析】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通常叫它们为感觉器官。人的主要感觉器官有听觉、嗅觉、 视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
【解答】解:味觉的形成: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 细 胞,使其产生信息, 通过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小张某一天陪北 方客人到火锅城大吃了一顿, 觉得味道很好,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原
因是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故选: C。
3.【分析】音调的高度与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探究不同频率的音叉是否能产生共 振,需要改变频率的大小。
【解答】解:
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音叉的振幅变小,响度变小,但不能改变振动的频率, 故 A 错误; BCD、探究不同频率的音叉是否能产生共振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实验中需要改变音叉振动 的频率, 所以应该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 500Hz 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故 B 正确, CD 错误。
第 8 页(共 16 页)
故选: B。
4.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传播需要媒介, 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飞船内有空气, 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 船外是真空,所以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
故选: D。
5.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在不同 的介质中声速是不同的。
【解答】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液体中较快,气 体中最慢。因为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有关, 与响度无关,所以选项 ABC 错误,选项 D 正确。 故选: D。
6.【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乒乓球接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 大。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 振动产生的,因此, 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 B。 7.【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所产生的。故发令员听到两次发令枪声, 第一次是发令枪产生的声音直接传来的,第二次是发令枪产生的声音传播到高楼处再反射回来的。
【解答】解:第一次的枪声是直接听到的,第二次的枪声是声音传到高楼处再反射回来,故第二
次 枪 声 传 播 的 路 程 为 170m × 2 = 340m , 所 以 第 二 次 枪 声 反 射 回 来 需 要 的 时 间 为 ,即两次枪声的时间间隔为 1s。
故选: B。
8.【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多种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多种感觉的形成,多种感觉是在不同的神经中枢 形成的.
【解答】解: 我们的口腔黏膜上分布有大量的感受器, 味觉、触觉、痛觉等,在品尝味道时还有 嗅觉参与进来,所以味道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在感冒时,鼻塞使嗅觉不敏感,发热、头晕等都影 响到各种感受器的感觉, 所以患了重感冒的人吃起食物来总是觉得没有味道。
第 9 页(共 16 页)
故选: C。 9. 【分析】人耳能分辨出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 0.1s,分别算出声音在三种不同的介质中 传播 68m 所用的时间,再比较三次时间相差是否大于 0.1s,即可判断出人听到几次声音。 【解答】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 68m 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 == ≈0.013s; t2 == ≈0.045s; t3 ===0.2s;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在铁和水中传播的时间相差不到 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 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但是在水和空气中传播的时间相差大于 0.1s,人耳能分清这两 次声音,所以能听到两次声音。
故选: B。 10.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 动产生的; 故选项 C 正确;选项 ABD 错误。
故选: C。 11. 【分析】(1)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此外,响度还与 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 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 低, 由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A.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发生改变,音调随之改 变。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故 A 错误;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观察到有水花溅出,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 B 正确;
第 10 页(共 16 页)
C.抽出罩内空气,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研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 C 错误;
D.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即音叉的振 幅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故 D 错误。
故选: B。
12. 【分析】欲正确解答本题,须知声音传播的条件,铁生锈的条件, 风形成的条件和生命存在 的条件。
【解答】解: A.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火星上有气体存在,故声音可以在火星大气中传播, 故 A 错误;
B、铁生锈的条件是:同时直接和氧气、水接触, 火星上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还
有少量氮气、氩气, 没有氧气, 故单质铁在火星上不易生锈, 故 B 正确; C、人没有氧气不能存活,但并不是所有生命的存在都需要氧气,故 C 错误; D、气体流动形成风,火星上有气体, 就会有流动, 就会形成风,故 D 错误。 故选: B。
13. 【分析】由于在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所以声速的规律是:一般情况下,温 度相同时, 在固体中声速最大, 液体中其次, 气体中声速最小。
【解答】解:铜是固体,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根据声速的规律,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速由大 到小依次是:铜、水、空气。
故选: D。 14.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 不能传播, 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解答】解: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来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 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说明音的音调与 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 有关;
第 11 页(共 16 页)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 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合题意。
故选: B。
二 、填空题 (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 【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 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 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 叫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
【解答】解:(1)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 鼻是嗅觉器官, 舌是味觉器官, 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 感受冷、热、 痛、触、压等感觉; 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器官分别是鼻子和 耳朵.
(2) 油菜花属于虫媒花,主要靠昆虫传粉的。 (3)受精完成后,花瓣、花萼等先后凋落后萎缩.子房将来发育成果实, 它内部的胚珠将发育 成种子,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 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
(4) 组织培养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属于无性生殖。
故答案为:(1) 鼻子;耳朵
(2) 昆虫
(3) 胚珠
(4) 无性生殖
16. 【分析】敲钟的同时火药爆炸,声和光同时发出,光从一艘船传向另一艘船,光速很大,时 间很短,忽略不计,认为人看到火光的同时钟声向人传来,知道时间和路程,可以求出水传播声 的速度。
光的传播速度最快。
【解答】解: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v===1000m/s;
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因此计算时忽略了火光传播的时间, 这是因为这个 时间比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时间小得多。
第 12 页(共 16 页)
故答案为: 1000;小。 17. 【分析】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 度散失,具有保护作用。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 梢,可以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解答】解: 皮肤从外到内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由上皮组织组 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属于神经组 织,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具有营养、保护等作用,属于结缔组织。真皮内有立毛肌, 属于肌肉组织, 因此皮肤是属于器官结构层次。
故答案为: 表皮;真皮; 皮下组织; 上皮;肌肉; 器官。 18.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之间的信息交流。解答时可以从动物的之间的信息交流 方式。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猫喜欢腥味,而小鸡对小虫子“情有独钟“,这是因为: 不同生物对不同物质气味 的敏感程度不同。
故答案为: 不同生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19.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2)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 易观察到物质, 形象直观,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放大的作用。
【解答】解:
敲响音叉乙时,音叉乙会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音叉甲,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所以 音叉甲也会振动发声, 此时会观察到与甲音叉接触的乒乓球弹起;音叉的振动通过乒乓的跳动来 体现, 乒乓球起到了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这是转换法的应用。
故答案为: 弹起;能量;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三 、实验题 (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 【分析】(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物理学中, 常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
下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叫 第 13 页(共 16 页)
科学推理法,也叫理想实验法。
【解答】解:(1)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起,这样做是为 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2)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 们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此研究方法属于理想实验法。故选: B。
故答案为:(1) 乒乓球被弹开;(2) B。
21.【分析】(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 大”。
(2)(3)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看不见, 用水波来类比声波。
【解答】解:(1) 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 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2)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月球上没有空气, 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 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 过水波来研究声波,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被称为类比法。故选 B。
故答案为:(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2)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 甲;
(4) B。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 【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 时间相等;
(2) 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
第 14 页(共 16 页)
(3) 声速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在相同距离内, 时间减少;
(4) 设声速为 v,利用速度公式和题中的时间差列出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出声速。
【解答】解:(1) 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 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 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因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故 液晶屏的示数为 0; (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 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 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 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 变;
(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
少,所以时间差也会减少,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
(4)设声速为 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t1=,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t2=;
由题意知: t2 ﹣ t1=1.800×10 ﹣ 3s,
所以 ﹣ =1.800×10 ﹣ 3s;
即: v=≈333.3m/s。
故答案为:(1) 0;(2) 不变;(3) A;(4) 333.3。
23. 【分析】(1)查找数据表,得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规律;
(2) 先求声波传到两峭壁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测量员距离较近的峭壁的距离 s1 和测量员 距离较远的峭壁的距离 s2 ,最后求两峭壁间的距离。
【解答】解:(1)分析数据表得出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
①一般情况下,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2) 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
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 经过 t1=1.00s 第一次听到回声,
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s1 =v× =340m/s×=170m,
第 15 页(共 16 页)
又经过 t2=0.50s 再次听到回声,即为从开始计时算起一共用了 1.5s 听到回声,
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s2 =v×=340m/s×=255m,
则两峭壁间的距离: s=s1+s2=170m+255m=425m。
故答案为:(1) 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 传播速度越快;(2) 反射; 425。
第 16 页(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