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1·浙江)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孝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郡举孝廉州博士”可提取当时西汉推行郡县制和察举制,AB不符合题意;
材料“孝言之始孝为右”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宣传,D不符合题意;
仅从材料信息是无法推出铜镜的制造准确时间,因此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注意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史料的重要作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2020·全国Ⅲ)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
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
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
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曹操的屯田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曹操实行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3.(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董仲舒说:“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言论(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对君主构成一定制约
C.以强化君权为出发点 D.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强调的是天意与人事交相呼应,虽然具有迷信色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形成制约,其中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是对天人感应思想的描述,B正确;
春秋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新儒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4.(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元杂剧作家通过戏剧中“修齐治平”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困穷守志的道德品格,困厄境遇中经济天下的入世精神,以及面对艰险时知天命,尽人事的刚健人格。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对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B.汉族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
C.程朱理学严重束缚民众的精神自由
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修齐治平”是儒家的内容,所以元代剧作家的作品中体现“修齐治平”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当时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影响,A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非汉族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戏剧中体现的特点,不是程朱理学对民众精神自由的束缚,也不能体现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杂剧,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儒家思想对元杂剧的影响进行分析。
5.(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15-17世纪,中西方都出现了“自写真”绘画。明朝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颇具个性的面部特征。意大利画家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这一现象( )
A.得益于自然科学进步和人文主义发展
B.体现了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的新发展
C.佐证了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双向并行
D.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觉醒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15-17世纪中西方自画像增多,画家追求自我表达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同时期的西欧,工商业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摆脱教会束缚,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据此可知,材料现象折射出15-17世纪中西方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觉醒,D正确;
自然科学进步和人文主义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画家追求自我,但不是中国明朝画家追求个性的原因,排除A;
自画像的出现不能体现制镜技术的发展,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方都出现了自画像,没有涉及中西方相互交流与影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文艺复兴的背景进行分析。
6.(2017高一上·南宁期中)英国革命作为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成果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这一制度创新( )
A.否定了其传统的政治结构 B.完全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使全体国民都享有选举权 D.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
【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A君主立宪制在英国主要体现在对王权的制约,国王成为国家的象征,只是国家元首,而权力则集中到议会手中,首相成为政府首脑,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他不是对原有形式的否定,而是在基础上的改造;
B选项错误,贵族也拥有一定的权力,比如代表国家出席,形式上颁布律令等;
C选项错误,选举权只有公民才具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主要理解和掌握君主立宪的含义。
7.(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乾隆皇帝组织编订《四库全书》后,将其收藏于全国七处皇家藏书楼。其中“北四阁”只对翰林学子和京官等人群开放阅览,而位于扬州、镇江和杭州的“南三阁”则扩大到社会上的一般士子。这在当时( )
A.有利于南方文化地位的提高 B.促成了南方市民文化的兴起
C.缓解了南北士人录取的矛盾 D.适应了推广活字印刷的需要
【答案】A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由材料“位于扬州、镇江和杭州的南三阁则扩大到社会上的一般士子”可知清朝建于南方的皇家藏书楼面向江南地区的一般士子开放,而北方的藏书楼只对翰林学子,和京官等人群开放,这就有利于南方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故选A项;
“兴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科举考试录取比例的划分,缓解了南北士人录取的矛盾,排除C项;
活字印刷术在北宋以后就得到了推广,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中国经济南移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清政府的这一态度客观上( )
A.推动了外交观念的转变 B.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延缓了社会改革的进程 D.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待《南京条约》签订的态度,可见清政府依然坚持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不变,没能从战争中吸取教训,进行社会改革,错失重大历史机遇,C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仍然坚持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排除A;
BD与材料无关,均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南京条约》的影响进行分析。
9.(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下表是全国棉布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据此可知( )
1860 1894 1913 1920
手工织布所占比重 96.82 85.85 65.17 71.45
其中:农村土布 96.82 85.85 63.89 65.52
机器制布所占比重 3.18 14.15 34.83 28.55
其中:进口布 3.18 13.36 32.57 24.20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A.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殆尽
C.棉纺织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列强的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3年后,机器制布中进口布比重下降,说明了随着国内机器制布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布倾销,因此D正确;
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A;
材料中手工制布增多,恰恰不能说明自然经济已经解体,排除B;
“短暂的春天”是指1912-1918年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10.(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下边是《新华日报》所刊登的当年毛泽东的讲话。此次讲话的背景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已开展 B.社会主义改造正式开始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左”倾错误十分盛行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由材料图片可知,这是1957年毛泽东所做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当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答案为C;
A出现于1958年,排除;
B出现于1953年,排除;
D应指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现象,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三大改造的影响进行分析。
11.(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在大革命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只注意对国民党妥协,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鉴于此,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他在文中论证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忘记组建统一战线 B.农民尚缺乏革命的自觉觉悟
C.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摇摆不定 D.农民可成为工人阶级同盟军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在文中论证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推知农民可以成为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可靠的同盟军,故答案为D;
大革命时期,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合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并未忘记组建统一战线,排除A;
材料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态度,但不能由此得出农民的革命觉悟如何,排除B;
材料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同领导人的思想,但这不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摇摆不定,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国民大革命的历程和影响进行分析。
12.(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下表反映的是18世纪普鲁士最重要的启蒙杂志一一《柏林月刊》的撰稿人员构成情况。这表明此时普鲁士( )
人员类型 大学教授和人文中学教师 国家官员 神职人员 贵族 其他社会职业阶层
人数及占比 80人 27% 60人 20% 50人 17% 45人 16% 60人 20%
A.人文教育获得独立自由的发展 B.理性观念引领欧洲舆论潮流
C.启蒙运动改变了传统社会结构 D.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上层社会
【答案】D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18世纪的普鲁士,“教授”“官员”“神职人员”“贵族”均为社会上层人士,启蒙运动深刻影响了这一群体,故D正确;
教授和教师占比最多,与“人文教育”“独立自由的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A;
18世纪,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排除B;
该月刊撰稿人员的阶层分布无法反映普鲁士社会结构的变化状况,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启蒙思想对普鲁士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是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是对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愿。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权威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是由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恩引申而来的。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恩,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当被别人剥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的,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逐渐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件。
——摘编自陆昱晖《浅谈西方民主政治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文化风气的主要特点,并评价这一风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在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答案】(1)特点:反传统,反教条;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评价: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懦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焕发了生机;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也未付诸实践。
(2)差异:晚明的文化风气,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原因:政治: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尚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力量较大。
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广泛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虽不全是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可得出反传统,反教条;根据“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可得出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根据所学可得出提倡“经世致用”;结合其背景可得出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评价:根据所学可从自我意识的发现、反映时代要求、批判传统儒学、存在局限等方面概括。
(2)差异:根据所学可从二者产生的背景、具体的主张、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 明末清初文化风气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明末清初文化风气 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 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 的差异进行分析。
14.(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农业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文化大革命”,随着人口总数的激增,农民人均分配的口粮和现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1957年和1965年还略有减少。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1979年6月1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议休息时,万里找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回答:“我双手赞成。”之后,万里又同邓小平谈。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的农业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意义。
【答案】(1)措施: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连续通过法律手段干预农业;加强国家对农业的信贷扶持与资助;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
(2)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维护了中国社会稳定;迈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得出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根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得出连续通过法律手段干预农业,加强国家对农业的信贷扶持与资助;根据“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得出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
(2)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即可。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农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展农业的措施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 中国农业政策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新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历程和影响进行分析。
15.(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
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对待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地分析认识。
【知识点】武昌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角度①概括材料的相关观点。分别或综合概括材料,得出观点。②阐释所持观点的原因。对材料观点差异的原因进行多角度解读。③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结合背景,对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历史局限等进行叙述。④明确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要实事求是,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问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1·浙江)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孝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2.(2020·全国Ⅲ)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3.(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董仲舒说:“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言论(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对君主构成一定制约
C.以强化君权为出发点 D.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
4.(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元杂剧作家通过戏剧中“修齐治平”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困穷守志的道德品格,困厄境遇中经济天下的入世精神,以及面对艰险时知天命,尽人事的刚健人格。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对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B.汉族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
C.程朱理学严重束缚民众的精神自由
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5.(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15-17世纪,中西方都出现了“自写真”绘画。明朝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颇具个性的面部特征。意大利画家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这一现象( )
A.得益于自然科学进步和人文主义发展
B.体现了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的新发展
C.佐证了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双向并行
D.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觉醒
6.(2017高一上·南宁期中)英国革命作为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成果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这一制度创新( )
A.否定了其传统的政治结构 B.完全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使全体国民都享有选举权 D.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
7.(2022高二上·遂宁期中)乾隆皇帝组织编订《四库全书》后,将其收藏于全国七处皇家藏书楼。其中“北四阁”只对翰林学子和京官等人群开放阅览,而位于扬州、镇江和杭州的“南三阁”则扩大到社会上的一般士子。这在当时( )
A.有利于南方文化地位的提高 B.促成了南方市民文化的兴起
C.缓解了南北士人录取的矛盾 D.适应了推广活字印刷的需要
8.(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清政府的这一态度客观上( )
A.推动了外交观念的转变 B.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延缓了社会改革的进程 D.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9.(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下表是全国棉布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据此可知( )
1860 1894 1913 1920
手工织布所占比重 96.82 85.85 65.17 71.45
其中:农村土布 96.82 85.85 63.89 65.52
机器制布所占比重 3.18 14.15 34.83 28.55
其中:进口布 3.18 13.36 32.57 24.20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A.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殆尽
C.棉纺织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列强的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
10.(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下边是《新华日报》所刊登的当年毛泽东的讲话。此次讲话的背景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已开展 B.社会主义改造正式开始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左”倾错误十分盛行
11.(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在大革命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只注意对国民党妥协,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鉴于此,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他在文中论证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忘记组建统一战线 B.农民尚缺乏革命的自觉觉悟
C.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摇摆不定 D.农民可成为工人阶级同盟军
12.(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下表反映的是18世纪普鲁士最重要的启蒙杂志一一《柏林月刊》的撰稿人员构成情况。这表明此时普鲁士( )
人员类型 大学教授和人文中学教师 国家官员 神职人员 贵族 其他社会职业阶层
人数及占比 80人 27% 60人 20% 50人 17% 45人 16% 60人 20%
A.人文教育获得独立自由的发展 B.理性观念引领欧洲舆论潮流
C.启蒙运动改变了传统社会结构 D.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上层社会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是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是对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愿。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权威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是由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恩引申而来的。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恩,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当被别人剥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的,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逐渐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件。
——摘编自陆昱晖《浅谈西方民主政治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文化风气的主要特点,并评价这一风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在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14.(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农业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文化大革命”,随着人口总数的激增,农民人均分配的口粮和现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1957年和1965年还略有减少。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1979年6月1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议休息时,万里找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回答:“我双手赞成。”之后,万里又同邓小平谈。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的农业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意义。
15.(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郡举孝廉州博士”可提取当时西汉推行郡县制和察举制,AB不符合题意;
材料“孝言之始孝为右”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宣传,D不符合题意;
仅从材料信息是无法推出铜镜的制造准确时间,因此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注意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史料的重要作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分析】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
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
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
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曹操的屯田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曹操实行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3.【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强调的是天意与人事交相呼应,虽然具有迷信色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形成制约,其中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是对天人感应思想的描述,B正确;
春秋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新儒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4.【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修齐治平”是儒家的内容,所以元代剧作家的作品中体现“修齐治平”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当时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影响,A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非汉族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戏剧中体现的特点,不是程朱理学对民众精神自由的束缚,也不能体现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杂剧,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儒家思想对元杂剧的影响进行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15-17世纪中西方自画像增多,画家追求自我表达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同时期的西欧,工商业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摆脱教会束缚,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据此可知,材料现象折射出15-17世纪中西方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觉醒,D正确;
自然科学进步和人文主义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画家追求自我,但不是中国明朝画家追求个性的原因,排除A;
自画像的出现不能体现制镜技术的发展,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方都出现了自画像,没有涉及中西方相互交流与影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文艺复兴的背景进行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A君主立宪制在英国主要体现在对王权的制约,国王成为国家的象征,只是国家元首,而权力则集中到议会手中,首相成为政府首脑,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他不是对原有形式的否定,而是在基础上的改造;
B选项错误,贵族也拥有一定的权力,比如代表国家出席,形式上颁布律令等;
C选项错误,选举权只有公民才具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主要理解和掌握君主立宪的含义。
7.【答案】A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由材料“位于扬州、镇江和杭州的南三阁则扩大到社会上的一般士子”可知清朝建于南方的皇家藏书楼面向江南地区的一般士子开放,而北方的藏书楼只对翰林学子,和京官等人群开放,这就有利于南方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故选A项;
“兴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科举考试录取比例的划分,缓解了南北士人录取的矛盾,排除C项;
活字印刷术在北宋以后就得到了推广,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中国经济南移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待《南京条约》签订的态度,可见清政府依然坚持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不变,没能从战争中吸取教训,进行社会改革,错失重大历史机遇,C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仍然坚持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排除A;
BD与材料无关,均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南京条约》的影响进行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3年后,机器制布中进口布比重下降,说明了随着国内机器制布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布倾销,因此D正确;
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A;
材料中手工制布增多,恰恰不能说明自然经济已经解体,排除B;
“短暂的春天”是指1912-1918年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由材料图片可知,这是1957年毛泽东所做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当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答案为C;
A出现于1958年,排除;
B出现于1953年,排除;
D应指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现象,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三大改造的影响进行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在文中论证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推知农民可以成为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可靠的同盟军,故答案为D;
大革命时期,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合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并未忘记组建统一战线,排除A;
材料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态度,但不能由此得出农民的革命觉悟如何,排除B;
材料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同领导人的思想,但这不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摇摆不定,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国民大革命的历程和影响进行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18世纪的普鲁士,“教授”“官员”“神职人员”“贵族”均为社会上层人士,启蒙运动深刻影响了这一群体,故D正确;
教授和教师占比最多,与“人文教育”“独立自由的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A;
18世纪,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排除B;
该月刊撰稿人员的阶层分布无法反映普鲁士社会结构的变化状况,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启蒙思想对普鲁士的影响进行分析。
13.【答案】(1)特点:反传统,反教条;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评价: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懦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焕发了生机;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也未付诸实践。
(2)差异:晚明的文化风气,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原因:政治: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尚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力量较大。
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广泛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虽不全是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可得出反传统,反教条;根据“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可得出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根据所学可得出提倡“经世致用”;结合其背景可得出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评价:根据所学可从自我意识的发现、反映时代要求、批判传统儒学、存在局限等方面概括。
(2)差异:根据所学可从二者产生的背景、具体的主张、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 明末清初文化风气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明末清初文化风气 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 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 的差异进行分析。
14.【答案】(1)措施: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连续通过法律手段干预农业;加强国家对农业的信贷扶持与资助;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
(2)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维护了中国社会稳定;迈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得出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根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得出连续通过法律手段干预农业,加强国家对农业的信贷扶持与资助;根据“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得出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
(2)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即可。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农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 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展农业的措施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 中国农业政策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新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历程和影响进行分析。
15.【答案】示例:
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
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对待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地分析认识。
【知识点】武昌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角度①概括材料的相关观点。分别或综合概括材料,得出观点。②阐释所持观点的原因。对材料观点差异的原因进行多角度解读。③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结合背景,对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历史局限等进行叙述。④明确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要实事求是,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问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