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1 11:0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坂越湾位于日本濑户内海,盛产牡蛎(又名生蚝)。坂越湾沿岸成立了诸多水产合作社,集牡蛎养殖、采收、加工、销售于一体,鲜食牡蛎肉需要去除牡蛎壳,当地至今仍然沿用徒手剥除牡蛎壳的方式。近年来,水产合作社安装水下摄像机,拍摄牡蛎生长过程,并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下图示意坂越湾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坂越湾至今仍然沿用徒手剥除牡蛎壳的方式获取牡蛎肉,反映出( )
A.劳动力成本低 B.加工技术薄弱 C.去壳难度较大 D.消费能力较高
2、近年来,水产合作社拍摄水下视频并发布在互联网平台是为了提高牡蛎的( )
A.品质 B.销量 C.种类 D.产量
某县地处华北平原,距省会石家庄约73km,距北京约300km,该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9年,该县住房年空置率为21.64%,县城是该县住房空置率最高的区域。近年来,该县住房春节期间空置率呈增长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县城成为该县住房空置率最高的区域,主要是因为县城( )
A.土地城镇化扩张快 B.建筑平均年代久
C.人口密度较低 D.人均居住面积小
4、近年来,该县住房春节期间空置率增长,可能是因为( )
A.旅游度假人数大幅增长 B.春节新房供应增多
C.留守人员外出团聚 D.县城就业机会增加
5、为降低该县住房的空置率,最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提高户口迁移门槛 B.改善对外公共交通
C.美化县城人居环境 D.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国土空间系统是土地自然生态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复杂系统,依据功能可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下表示意我国某地2000~2018年“三生”用地面积变化(单位:104m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用地类型 2000年 2018年 变化值
生产用地 水浇地 0 1.36 1.36
旱地 12.06 9.77 ﹣2.29
园地 0.19 0.14 ﹣0.05
生活用地 乡村居民点 0.71 1.06 0.35
城镇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 0.08 0.67 0.58
生态用地 林地 1.86 6.58 4.72
天然牧草地 3.64 2.97 ﹣0.67
其他草地 8.04 3.83 ﹣4.21
水域 0.31 0.29 ﹣0.02
6、水浇地和旱地的面积变化,反映出生产用地趋向于( )
A.增加旱地 B.集约高效 C.增加园地 D.管理粗放
7、推测该地生态用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退牧还草 B.退耕还林 C.荒山造林 D.退田还湿
8、该地可能位于( )
A.海南 B.宁夏 C.湖北 D.广西
冰川服务即人类直接或间接从冰川中获得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冰川服务价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冰川功能与服务的强弱及冰川的稳定性状况。下图示意1956~2010年祁连山各水系冰川服务价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1956~2010年祁连山各水系冰川服务价值( )
A.西部降幅大于东部 B.多呈上升趋势
C.整体呈下降趋势 D.东部不断上升
10、1956~2010年祁连山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面积减小 B.物价快速上涨 C.降雪量增加 D.人类活动减少
山艾为灌丛植被,适应性强。北美西部山地海拔为2700~3900m的地区历史上多山艾林,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天然林火减少,针叶林入侵山艾林。为遏制针叶林的入侵趋势,当地组织人工火烧。山火会烧光地上所有的附着物,一是减少了有机质的提供,二是大火带来的高温会破坏土壤表层的结构,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林木的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山火能遏制针叶林的入侵趋势,主要是因为与山艾林相比,针叶林( )
A.耐火烧能力低 B.对土壤要求高 C.耐高温能力低 D.枯落物密度大
12、人工火烧后率先恢复的植被可能是( )
A.针叶林 B.山艾林 C.阔叶林 D.草本植物
外界环境达到结冰条件时,仍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无冰或者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称为冰间湖。内尔斯海峡为北冰洋和大西洋水体交换的重要通道,从大西洋北上的海水盐度高、密度大。部分年份在特定的季节海冰开始扩张时,格陵兰岛和埃尔斯米尔岛之间有冰拱相连,冰拱阻碍了海水流动,在表层海流背水一侧形成冰间湖。下图示意内尔斯海峡及冰拱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内尔斯海峡( )
①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北冰洋
②表层海水由北冰洋流入大西洋
③底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北冰洋
④底层海水由北冰洋流入大西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内尔斯海峡冰间湖开始形成于( )
A.春季,冰拱北侧 B.春季,冰拱南侧 C.冬季,冰拱北侧 D.冬季,冰拱南侧
折多山隧道是川藏铁路的重要节点工程。受地热异常与大埋深的影响,在建的川藏铁路易受到地热高温危害。在地温梯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隧道埋深越大,地热危害越严重。下图示意川藏铁路折多山隧道地表向下的地温梯度与埋深沿隧道里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折多山隧道的地热危害根本上源于( )
A.板块碰撞挤压 B.温泉活动活跃 C.太阳辐射强 D.岩浆侵入冷却
16、折多山隧道下列路段中,地热危害最严重的是( )
A.里程296km处 B.里程286km处 C.里程284km处 D.里程281km处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街区位于伦敦城北,19世纪中期,随着大北方铁路修通并在此设站,煤气厂、油漆制造厂等多家工业企业和仓储物流园入驻此地。20世纪中叶以后,公路地位上升,该地产业逐渐衰败,街区没落。1996年规划建设的横跨英吉利海峡的国际高铁在该街区设置伦敦站点,目前“欧洲之星”高铁列车每天能带来15万人次的客流量。该街区转型发展科技媒体、教育、时尚等第三产业,入驻企业120余家,部分企业直接入驻改造后的工业遗产,提高了遗产的活力。街区管理部门未将全部工业遗产地改造升级,而是将部分仓库、堆场等空地简易改造成广场,不定期举办各类时尚展览,部分空地可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深度开发。下图示意该街区目前的空间形态。
17、评价该街区转型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
18、与早期的产业相比,简述转型后的第三产业具备的特点。
19、分析该街区留部分空地举办时尚展览的意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白垩纪时期,岩浆活动频繁,全球气温偏高,太平洋板块间歇式做俯冲运动,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形成了高大的沿岸山系。该时期沿岸山系海拔超过3000m,对大气环流、水文水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早第三纪起,沿岸山系逐渐被削低,目前残存的武夷山脉最高峰海拔仅2160m。江汉地区的半咸化湖沉积物中,保留了部分岩盐矿床,记载了晚白垩纪时期的沧海桑田。下图示意晚白垩纪时期我国东南地区的地形和水系。
20、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我国东南地区沿岸山系形成与削低的过程。
21、推测晚白垩纪时期古江南河的水文特征。
22、简述晚白垩纪时期江汉地区出现岩盐矿床的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夏季风北移前夕,华南雨季已经开始,为了与盛夏的雨季相区别,此时称为“前汛期”。“前汛期”的降雨主要与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气流有关。下表示意广东省不同站点“前汛期”雨季年平均时间跨度,下图示意上述站点的位置。
23、描述广东省“前汛期”雨季时间的差异。
24、推测广东省“前汛期”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近地面的大气环流形势。
25、“前汛期”雨季期间,粤北山区和南部沿海降水量差异不大,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坂越湾牡蛎生产,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日本为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加工技术先进;牡蛎壳坚硬,且每一个牡蛎形态不一,去壳的施力点和方向不一致,机械统一去壳难度较大;沿用徒手剥除牡蛎壳的方式并不是因为当地消费能力较高,而是机械去壳难度较大。故C选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坂越湾牡蛎生产,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拍摄水下画面对牡蛎的品质没有直接影响;通过拍摄水下视频上传到互联网,让更多潜在消费者认可该地牡蛎的品质,更能刺激消费欲望,增加牡蛎销量;水下拍摄对牡蛎的种类无影响;牡蛎的产量取决于投放牡蛎苗的数量和天然牡蛎的捕捞量,与拍摄水下视频无关。故B选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县城成为该县住房空置率最高区域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该县距石家庄、北京较近,县城大规模开发商品房,吸引该县乡镇居民购买,但大量人口仍然要去外地大城市务工。县城土地城镇化扩张快,新建商品房供应充足,二手房市场交易活力弱,逐渐成为闲置住房,导致县城成为该县住房空置率最高的区域。故A选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流动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该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春节期间旅游度假人数有限;新房供应增多不可能只是增加春节期间的空置率;留守家庭成员入城替代流动人员返乡正在成为新趋势,导致春节期间县城住房空置率增长;留守人员平时在县城居住,春节期间前往大城市与家人团聚,并不能体现县城就业机会增加。故C选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降低县城住房空置率的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提高户口迁移门槛不符合我国逐步放宽户籍政策的大势;仅仅改善对外交通会促进更多人口流失到发达地区;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因素而非环境因素;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流,同时吸引人口流入。故D选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生产用地的变化,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据表可知,该地水浇地面积占比大幅增加,旱地面积明显减少,反映出土地利用更加集约,管理更加精细,农业生产效率更高。故B选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用地变化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据表可知,该地林地大面积增长,而耕地仅略有减少,说明生态用地并不是来自退耕还林,表中其他草地明显减少,有可能来自荒山造林;草地面积减小,说明并未发生退牧还草;水域面积减小,不可能主要是退田还湿。故C选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位置判断,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该地旱地比重较大,排除南方的海南、湖北、广西;早期在生态建设之前,草地占比超过林地,反映出气候较为干旱,可能是宁夏。故B选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祁连山冰川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据图可知,祁连山东部冰川服务价值呈明显下降趋势,西部呈上升趋势,整体上下降的幅度更大,下降趋势明显。故C选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祁连山冰川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增多,冰川面积减小,导致冰川服务价值降低;物价上涨和冰川服务价值没必然联系;降雪量增加,冰川服务价值会上升;该时期内人类活动不断增多。故A选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山艾和针叶树种都会被山火直接烧毁,与耐火烧能力和耐高温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山火破坏土壤结构,更耐贫瘠的山艾林能适应,而针叶林则难以适应,历史上频发的自然山火有利于山艾林的维持;针叶林叶片小,枯落物少。故B选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植被的恢复顺序,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与其他植被相比,草本对土壤的要求最低,人工火烧后率先从荒地演替出草本。故D选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海水运动,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从大西洋北上的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据此推测北冰洋进入大西洋的水在表层,大西洋进入北冰洋的水在下层,即表层海水自北向南通过内尔斯海峡,底层海水自南向北通过内尔斯海峡,②③正确。故C选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冰间湖的成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海冰开始扩张的季节为冬季。海冰开始扩张时,格陵兰岛和埃尔斯米尔岛之间建立起冰拱,阻隔表层海水及其挟带的海冰自北向南流动,在其背面即冰拱南侧由于缺乏海冰的补充,形成冰间湖。故D选项正确。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折多山隧道地热危害的成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地热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川藏铁路途经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温泉仅在断裂带活跃,并不会危及整个隧道;太阳辐射只能提高地表和浅层岩土体的温度;花岗岩冷却凝固后并不能持续提供高热。故A选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折多山隧道地热危害的分布差异,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地温梯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隧道的地热主要取决于埋深。图中地温梯度变化不大,里程286km处埋深最深,故地热危害最大。故B选项正确。
17、答案:丰富的工业遗产提供了创意资源;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人员、物资、信息的流通;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设施老化等问题制约了招商引资。
解析:评价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既要回答有利条件,如工业遗产资源、交通条件等;也要回答不利条件,主要是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设施老旧等问题。
18、答案: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更好;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集约度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总体技术水平高。
解析:转型后的第三产业的特点可以从经济特征、资源环境特征等角度描述。
19、答案:有利于聚集客流,拉动消费;提供交流空间,营造时尚创新氛围,促进时尚产业发展;通过场地租赁获得收入,为街区开发提供资金来源;留有缓冲的时间和空间,筛选合适的开发方案,避免工业遗产被不合理开发。
解析:临时性的广场展览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空间,通过短租带来经济效益可以为改造工程补充部分资金;该街区作为工业遗产有其丰富的意义,留有空地可以避免工业建筑遗产被盲目拆除,在临时利用期间人们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筛选合适的开发方式,促进工业建筑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容纳多种艺术形式,促进艺术交流,吸引不同人群参观,满足城市居民的艺术文化需求,拉动地区消费。
20、答案:太平洋板块快速向西北方向俯冲,大陆板块山体隆升;板块俯冲速度减慢,大陆板块隆升速度慢,在外力风化、侵蚀下,沿岸山系逐渐被削低。
解析:太平洋板块间歇式向西北方向俯冲,当俯冲速度快时,断裂抬升,形成沿海山脉;当俯冲速度慢时,大陆板块隆升慢,外力侵蚀表现更明显,山脉高度下降。
21、答案:径流量较小;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解析:古江南河地处沿海山系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径流量较小;植被覆盖率较低,含沙量较大;晚白垩纪时期全球气温偏高,且该地现代无冰期,推测晚白垩纪也无冰期。
22、答案:古江南河等径流挟带盐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分富集,固结成岩,形成岩盐矿床。
解析:主要从地表径流流入带来盐分、无径流流出无法排盐、水分蒸发盐分积累等过程分析。
23、答案:南部沿海比粤北开始时间迟;粤东比粤西开始时间迟;(结束时间差异不大,因此)粤北“前汛期”雨季持续时间最长。
解析:根据表格结合地图位置信息,南部沿海比粤北开始时间迟,且粤东比粤西迟,而结束时间相差不大。
24、答案:位置:副热带高压位于广东省东南侧。大气环流形势:广东省受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风影响;与暖气团南下冷空气相遇(,辐合形成雨带)。
解析:根据材料,“前汛期”的降雨主要与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气流有关,推测为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方的冷干气流交汇。结合大尺度大气环流,暖湿气流可能是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风,因此此时的副热带高压位于广东的东南侧。
25、答案:粤北山区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南部沿海距离水汽源地更近;地形和距水汽源地距离两个因素对粤北山区、南部沿海降水量的影响大致相当;粤北前汛期雨季持续时间长。
解析:主要考虑粤北的地形抬升条件、沿海地区距离水汽源地更近这两个因素;同时,这两个因素起到的作用相差不大也是原因之一。另外,粤北前汛期雨季持续时间长对两地降水量的差异也有一定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