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祖国之恋 第二单元 大单元整体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素养目标
思维能力:继续学习精读,涵泳品味,调动起个人的体验与想象, 体会作品的情境。
语言运用:把握文章抒情方式,学习做批注,感受作者的情怀。
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审美创造: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学习在写作中运用基本的抒情方法。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过程】
【单元导入】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五篇作品都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爱国爱家,甘于奉献的情怀。抒情亦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五篇文学作品形式不一。
《黄河颂》是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老山界》是一篇生动记叙红军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回忆性散文;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歌颂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的英勇事迹的新闻通讯;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对已沦陷十年的关东原野倾注怀念之情的抒情散文;
《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民歌,塑造了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
五篇课文体裁不同,主题却都表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还有一项综合性学习任务。
树立和培养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本单元有利于学生感受家国情怀,激发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素质,本单元的整体学习设计思路是:
【设计思路】
主题一:读出情感,以声传情。
学习朗读技巧,从本单元课文中选择一篇(或片段)的作品,完成所选朗读篇目的朗读设计;并为其选择恰当的配乐,进行配乐朗读。
主题二:把握意向,学习抒情。
在整体单元文本中,能辨析文章中使用的抒情方式,比较《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在意象、抒情方式和情感上的异同,梳理爱国题材文章中表达情感时常借助的意象。
主题三:体现精神,写出真情。
尝试用本单元任意一种文学样式,并选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写出“我”眼中的英雄,不少于600字。
【学习过程】
主题一:读出情感,以声传情。
(一) 学习内容
朗读也会表情达意。学习朗读技巧,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文意,增强语感,以声传情,以声悟情。
从本单元课文中选择一篇(或片段)的作品,完成所选朗读篇目的朗读设计;并为其选择恰当的配乐,进行配乐朗读。
诗歌中大气磅礴的意象、浩大广阔的画面、生动精妙的动词、完整精巧的结构等都在为慷慨激越的情感服务,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范文。引导学生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去品赏、整理这些美点,既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也为学生理解诗歌,与作者情感共鸣起到铺垫的作用,所以引导学生升级批注是本课的重难点。
《黄河颂》
(二)学习方法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磅礴恢弘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浅显易懂,情绪饱激昂。
【朗读指导】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短句要读出气势。如“伟大而坚强,”“望黄河滚滚”“掀起万丈狂澜”。
(3)动词 “掀”“劈”“奔” 重读
(4)“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5)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6)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有“在吟咏品味中体验、想象,感受黄河形象。”,所以,应该遵循下面的顺序来学习: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全诗内容,并且体验想象,深入到诗歌的情境当中。从阅读方法来看,七下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的是精读,这一环节是为了更好的“涵泳品味”,浸泡在作品的氛围当中。
美美的听
播放《黄河颂》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境界,并谈谈感受。
激情、澎湃、有气势、有力量……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故事性不强;学生受年龄和阅历所限,没有国家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和体验,对作者抒发的感情不太容易引起共鸣;先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通过课上小组互动朗读分享和讨论交流,采用自由读、范读、配乐诵读、表情诵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切实体味作者饱满、深沉、炽烈的家国情怀。
1.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种种意象相关段落:“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朗读指导:读出变化。本段要读出语气和语速的变化,前两个分句“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为抒发感情蓄势,应读得平稳;第三个分句“我想起”达到感情发展的最高点,应加快语速,升高语调,读得铿锵有力,高亢而激烈;到第四个分句“我想起”,感情回落,语速放慢,应读出回味无穷,意蕴悠远的感觉。
2.温馨明快的生活细节和场景相关段落:“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朗读指导:读出情境朗读本段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用自己的声音还原作者感情抒发。抓住关键词用心品味朗读,比如“埋葬”“香的”“欢喜”“美丽”“丰饶”等词语,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再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我”的“誓言”相关段落:“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木兰诗》
《木兰诗》读出诗歌的情绪变化。诵读稿:
【第一组】
群(焦急地、稍快、 关切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轻声、 缓慢):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木兰(大声地、焦急地、 快速地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群(焦虑万分 一字一顿 压低声音):卷—卷—有—爷—名!
木兰(更焦急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群(无比焦虑、 压低声音):阿爷无大儿啊!木兰无长兄啊!
木兰(坚定地、 明朗地、 一字一顿):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激动地):爷娘闻女来,
群(深情地):出郭相扶将;
木兰(幸福地):阿姊闻妹来,
群(兴高采烈地):当户理红妆;
木兰(热烈地):小弟闻姊来,
群(热烈地):磨刀霍霍向——猪——羊——
群(深情地 热烈地):木兰征战十二年,定国又安邦,皆大欢喜团圆日,全家多欢畅。
【第二组】
木兰(伤心地、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一组(哀伤地、 呜咽地、压低声音、 慢):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伤心地、 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二组(伤心地、 呜咽地、压低声音、 慢):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群(坚定地、壮烈地、稍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第三组】
群(隆重地、盛大地、荣光地、喜庆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群(欣赏地、大声地):可汗问所欲,
群(亲切地、小声地):可汗问所欲,
木兰(摇头、坚定地、深情地):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四组】
群(热烈地、紧张地、快速地、高效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深情地、缓慢地、百感交集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群(缓慢地、压低声音、祝福地):西阁床啊,西阁床!
木兰(深情地、百感交集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群(感慨地、压低声音):旧时裳啊,旧时裳!
木兰(喜出望外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群(开心地):贴花黄啊,贴花黄!
木兰(得意洋洋地):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群(大惊失色地):同行十二年,天啊!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洋洋得意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安能辨我是雄雌!
(三)学习自评。
统编版教材对于预习中的要求是具体要求,更有利于学生通过掌握具体的朗读方法,而且对于不同文体的朗读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诗歌的反复诵读,对于散文的细加体会,甚至结合单元目标可以发现对于散文还要掌握重音和停连,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主题二:把握意向,学习抒情。
(一)把握意向
明确:意象=意+象。意:即作者的情感;象:人、事、物、景等。表达效果为含蓄凝练、引发共鸣、鲜明生动地表达情感。
阅读《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梳理并提取作品的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
《黄河颂》黄河象征着民族精神。歌词部分结构明晰精巧。
“主体”分两个层次,由“望”到“颂”。
“望”黄河气势磅礴,铺陈蓄势;
“颂”黄河情感奔腾,呼告反复,直抒胸臆。“尾声”铮铮誓言,荡气回肠。
“尾声” “序曲”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主体”与“序曲” 内容映照。三个部分在回环往复中歌颂“黄河”这一形象,歌颂它象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歌词部分“虚实相映”。
“望黄河”,实景描绘了黄河的浩瀚磅礴、一往无前,接着虚处着笔生动地描绘了黄河坚定不移、无坚不摧的气势。
“颂黄河”,既有实景描绘它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更有联想想象它的民族贡献,精神激励。以象征手法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大力铺陈描绘“土地”这一意象,在于借助土地这一意象的多元化,表达复杂情绪,这其中有对家乡故土的强烈热爱,有对关东人民流离失所命若浮萍的的忧愤,有对田园荒芜旧梦破碎的怅惘,也有奋起反抗的呼吁与呐喊。
抓住“土地”这一意象,竭尽全力铺陈这片土地上的土壤清香、稻香雀喜、空气欢喜、河流浅浅、柳条如烟、春之憧憬、秋之收获……但是,铺陈得越富足,内心越痛楚;铺陈得越充分,情绪越悲愤;铺陈得越华丽,抗争越激昂。手法富足与苍白现实之间形成了不合理的矛盾,形成了理性与情感的矛盾。端木蕻良的慷慨悲壮的爱国情绪,更呼唤着东北人民梦回田园,梦回土地的深挚情愫。
(二)学习抒情
1.利用批注,引导学生学习做批注,用简练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悟、理解和评价。
引导学生在书中空白处随手写下对文章中词句的分析式批注,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概括式批注,对文章精彩之处的赏析式批注,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评价式批注,以及就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感想式批注。
从本单元的《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中寻找抒情句段,分析抒情方法。
如《黄河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老山界》: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土地的誓言》: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2.名篇引领,感知方法
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到叙述、描写、议论当中,让读者慢慢体会。让我们通过名家名篇,体会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的不同,来研究间接抒情的方法。
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土地的誓言》: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借事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感染读者。如《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落下眼泪。
融情于描写:如《土地的誓言》: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 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借物抒情: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借修辞抒情:如《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结:间接抒情,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运用景物、叙事、描写、借物以及修辞的妙用都可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而且含蓄自然,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主题三:梳理文章脉络,探究人物精神品质
核心任务:梳理文章脉络,探究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
课文材料
陆定一《老山界》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北朝民歌《木兰诗》
提示:《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都是叙事性作品。《老山界》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地点的转移来叙述的,是线性展开的。在阅读中应边读边勾画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件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板块式推进式的,阅读中应该勾画关注过渡、总结的句子,概括主要事件。《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叙写木兰从军经历的,边读边梳理主要事件。
阅读课文,梳理文章所记述的典型事件以及事件中人物的表现,归纳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完成“任务单”。
任务单:典型事件看人物精神
主题四:体现精神 写出真情
梳理文章所记述的典型事件以及事件中人物的表现,归纳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品味书本的课例,领悟写作方面的技法,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写作技巧:
1.抒情要自然、真切。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即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让感情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样文章才能避免矫揉造作。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2.感情要健康、真挚。古人云“情贵乎真。”只有表达健康、真挚的感情文章才能感动人。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甚至有低级趣味,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美词语,也只是表面华丽,实则没有可读性,更别谈有感人的力量了。
3.会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抒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应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认真斟酌、选择抒情方式、方法,重视抒情技巧。
写作任务:
英雄是战争时期长征的战士,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在和平年代,英雄是驻守边关的战士,是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也可能是在脱贫攻坚战场的第一书记们……正如陈奕迅的《孤勇者》的歌词唱到:“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搜集“新时代的英雄们”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他们的事迹和品质,尝试用本单元任意一种文学样式,并选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写出你眼中的英雄,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