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文言文断句
归纳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语感+答题策略。
第二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标志”,寻找方法。
文言断句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1、看词性 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名词: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
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若、乃、而、子、君、公、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
① 专有名词,如官名、人名、地名,它们内部不能断开。如:“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
②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标志二、明动词、明虚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而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 也、焉、兮、耳、矣、与(欤)、哉、乎、耶
(邪)、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句首复音虚词、连词: 且夫、若夫、是故、是以、然而、向使
然则、然后、虽然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句首时间词:顷之、未几、少焉、已而 、既而(已)、俄而
久之、昔者、乃今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标志二、明动词、明虚词
断句方法 常见典型虚词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标志三 对话、引文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对话、引语常用标志有:
“曰” “云” “言” “白” “语”““谓”“对”
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方法点拨
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例如: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 有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标志四、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
判断句式:…者…也、……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
其它固定句式:况……乎;奈……何;
如(若)……何;得无(无乃)……乎;
其……乎;与其……,孰若……
1.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2.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标志五 修辞标志、对称结构(排比、对偶、反复):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
文言文断句的五种标志:
标志一:明词性:名词或代词
标志二、明动词、虚词
标志三 对话、引文
标志四、特殊句式断句
标志五 修辞标志、对称结构(排比、对偶、反复)
【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1)断句后,意思是否准确。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1、廉颇者惠之良将也惠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惠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惠人也为惠宦者令缪贤舍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3、相如既归惠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惠惠亦终不予秦璧其后秦伐惠拔石城明年复攻惠杀二万人
练习2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或 谓 郊 岛 谁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郊 曰 种 稻 耕 白 水 负 薪 斫 青 山 岛 曰 市 中 有 樵 山 客 舍 寒 无 烟 井 底 有 甘 泉 釜 中 尝 苦 干 孟 氏 薪 米 自 足 而 岛 家 俱 无 以 是 知 之 耳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