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相传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君子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
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国君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要贤明,做到秉正无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左丘明认为在军事上也同样要重视德和义的作用:主张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要出师。这些准备包括:度德,即考虑自己的德能否争取到民众的拥护;量力,即正确估价敌我力量的对比;亲亲,即努力团结自己的亲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辞,即要有开战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过的征伐目标。除了第二条“量力”之外,其余四条都与德义有关。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与《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作品。
【创作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晋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zhuó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秦晋之好: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欢晋爱”“秦晋之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梳理文脉】
开端:秦晋围郑、千钧一发
发展:郑伯求贤、临危受命
高潮:夜访秦伯、说退秦师
结局:秦侯权衡、率师离郑
伏笔要伏得巧妙,使别人无法轻易察觉,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以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伏笔要伏得巧妙,使别人无法轻易察觉,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以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一国之君,尚能接受规劝,诚恳自责。
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除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果然不负众望,使秦与郑结盟,而且“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呢?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伯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巧施离间
未来难测、劝秦谨慎
秦国背叛了秦晋联盟,并派大将帮助郑国防守,晋国军中群情激愤,“子犯请击之”。晋侯为什么不愿意向秦军进攻呢?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予,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总结】
本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