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的喜鹊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枫树上的喜鹊》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想象丰富、充满童趣的散文。本单元以“童心”为主题,以第一人称来写,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枫树上的喜鹊》引导学生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展开想象,借助课文的句式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此外,本单元还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引导学生在默读时逐步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枫树上的喜鹊》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喜欢站在渡口边的枫树底下看喜鹊的窝,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教喜鹊弟弟学习、游戏,“我”为懂得他们的语言交流而高兴。表达了“我”对喜鹊一家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进一步提高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默读时逐步做到集中注意力,并能引导学生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展开想象,借助课文的句式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从“读”的层面来看,他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写”的层面来看,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本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感受作者是如何把对“枫树”和“喜鹊”喜爱之情在文本体现的,并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展开想象,借助课文的句式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老师并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才能达成编者意图。
三、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教学重点)
2.能根据情境展开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教学重点)
3.初步培养学生听童话、讲童话的兴趣。(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读书指导法、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批注法。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
七、教学思路
秉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课程理念,使用“学习要求”结构课堂,运用“提问策略”组织课堂,具体思路是:回顾课文,激“喜欢”之情;披文入境,寻“喜欢”之乐;想象补白,创“喜欢”之境。
八、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喜欢”之情
1.复习导入,回顾1-4自然段。
学习要求一:读一读带有“喜欢”一词的句子。
(1)说一说我喜欢什么?
(2)比较词语“很喜欢”和“喜欢极了”。
句子:我喜欢 ,我更喜欢 。
学习要求二:“我”喜欢的枫树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回顾第1~4自然段,激发学生对“枫树”和“喜鹊”的喜爱之情
(二)披文入境,寻“喜欢”之乐
学习要求三:默读5-8自然段,找出“我”观察到了什么?
(1)发挥想象,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演读“快乐”,体会情感。
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他们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
(3)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干什么了?
(4)想象补白:仅仅只是这三件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抓住省略号发挥想象)
(5)练习说话:尝试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3.感悟“童趣”,体会情感。
(1)听一听,喜鹊阿姨是怎样教喜鹊弟弟的?
“鹊!鹊!鹊!”喜鹊阿姨教道。(听)
我知道,这便是ɑ、o、e。(想)
喜鹊弟弟也跟着学:“鹊,鹊,鹊……”(听)
(2)角色体验:师生合作体验。
师:鹊!鹊!鹊! 生:ɑ、o、e。
师:鹊!鹊!鹊! 生:i、u、ü。
师:鹊!鹊!鹊!鹊!鹊!鹊! 生:ɑ、o、e、i、u、ü。
学习要求四: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学9到12自然段,
用“——”划出你看到的
用“~~~~”划出你听到的
用“( )”划出你想到的,从这些句子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指导读好感叹号和问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第9~13自然段。
②指导读好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话,读出节奏。
③男女生配合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读、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情感,让学生与教师、文本、角色对话,在朗读中读出情感、读懂场景,特别是“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个排比句的句式仿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的情境补白奠定基础。
(三) 想象补白,创“喜欢”之境
1.师生合作,探寻规律。
2.合作探究,想象写话。
(1)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对话远远不止这些,想想他们还会说什么。
(2)学生交流。
(3)仿照课文形式,合作创编。
(4)课后习题2
学习要求四:带着“我”对喜鹊,枫树满腔的喜欢,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明确枫树和喜鹊给作者带来的“高兴”之感,再次升华文章所表达的“喜欢”之情。
九、板书设计
枫树上的喜鹊
枫树 听
喜鹊 看
想
十、作业设计
1.请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一个句子
2.相应的练习题
十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