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
B.呈现地区变化不均衡的特征
C.与社会思潮变化密切相关
D.以全面西化的实现而告结束
解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虽然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但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广大的农村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发生变化,仍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答案:D
2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记述了晚清婚约缔结的程序,“男子陈志愿于父母”表明婚姻的当事人可以提出自己的意愿,说明当时婚姻已有一定的自主性。
答案:B
3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大足板子毕业生”,说明当时的山西近代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②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将含②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D
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民国初年,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共和制度确立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体现了文明和民主。“辫线斜拖”“之乎者也”明显是守旧的反映,这与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改良是相悖的。
答案:C
5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作者是以蔑视的口吻表述的,不能说明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6(2013·浙江温州八校联考)右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的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解析: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系辞上》中阴阳结合的观点,说明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点受到冲击。A项不符合史实,《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而不是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B项说法太绝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D
7《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两广地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最深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解析:B项错误,两广地区不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C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D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没有被废除。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82008年,中国公民第一次在中秋节享受了公共假期。中国政府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节日定为法定公共假期主要是为了( )
A.弘扬民族传统,注重民俗节日
B.增加法定假期,减少政府支出
C.继承民族习俗,淡化政治节日
D.增加法定假期,拉动旅游消费
解析:通过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公共假期,使传统的节日习俗在继承中得到新的发展,既保存了优良的民族文化,做到政治节日与民俗节日并重,又注意了与世界的接轨。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 “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回答第(1)问,首先要把材料一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从地域的角度,一从人们认识的角度,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现象。至于原因,要从“名卿巨公”的思想、代表的利益等角度进行思考。回答第(2)问,要注意日常用语的变化往往与政治、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
参考答案:(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情绪;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10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
参考答案:(1)大家庭解体,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2)转变: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国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3)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课件26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