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安塞腰鼓
陕北的安塞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
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
腰鼓
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了解安塞腰鼓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表 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 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 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走近作者
(安塞在我国陕西省北部)
刘成章, 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人。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 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
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读读写写
瞳仁 ( ) 恬静 ( ) 亢奋 ( ) 晦暗 ( ) 束缚( ) 羁绊 ( ) 闭塞 ( ) 冗杂( ) 严峻 ( ) 震撼( ) 磅礴( ) 辐射 ( ) 渺远( ) 大彻大悟( ) 叹为观止( ) 戛然而止 ( )
kàng
huì
jī bàn
rǒng
tóng
tián
páng bó
jiá
shù fù
sè
fú
jùn
hàn
chè
miǎo
tàn
第二部分
(1-4)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氛围。
(5-27)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的赞歌和力量的赞歌。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28-30)写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的寂静。
结构划分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谈感受
读完你觉得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要鼓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要鼓呢?请你用一个词来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宏伟、磅礴、豪迈、壮阔……)
初读课文、谈感受
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强烈的赞美之情呢?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了4次,他在文中反复出现,层层递进,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要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明内容、理结构
作者反复赞叹“好一个安塞要鼓”,那么安塞要鼓到底好在何处呢?(也就是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的?)
①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宏伟、壮阔的场面。 宏伟的场面
②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雄壮的鼓声。 雄壮的鼓声
③赞美充满力量的击鼓后生。 击鼓的后生
④赞美安塞腰鼓绮丽的舞姿,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 绮丽的舞姿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文章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同学们,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处描写呢?为什么?(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
从用词方面: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用三组反义词形象地描绘出腰鼓表演的热烈场面。它让世界有了热度、高度、力度,也有了动感的节奏和抖擞的精神,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显示出后生们的青春活力。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从句式上: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从修辞上: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急促的鼓点比作骤雨,把飞扬的流苏比作旋风,把蹦跳的脚步比作乱蛙,把闪射的瞳仁比作火花,把强健的风姿比作斗虎,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火热与激情。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从修辞上: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节奏鲜明。从力量、声响、光和影的变幻、艺术享受四个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带给人蓬勃的想象力。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从修辞上: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段落排比,安塞腰鼓是生命宣泄、升华的体现,更让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从修辞上: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腰鼓声音的强烈和力量的奔放。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从写法上: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了出击鼓场面的壮烈、气势磅礴。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动衬静,用“鸡啼”来反衬腰鼓表演后的寂静,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理解主旨、感悟生命
同学们,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吗?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细细体味思考一下,你觉得文中作者透过鼓还表达出其他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吗?
理解主旨、感悟生命
作者刘成章生于此长于此,他深切体会到贫瘠的黄土地、贫苦闭塞的生活,给了高原人们太多的压抑和羁绊,而越是悠久的历史,传统陋俗的束缚也越牢固。但是他们没有丧失希望,隆隆的鼓声告诉我们: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渴望冲破一切羁绊。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生命的释放和力量的喷发,所以作者赞美的是高原人民心中强烈的渴望。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说说你的理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从西北汉子们热情奔放的腰鼓表演中体现出来。
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美。
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顿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是情感和自由的挥洒,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