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检测题(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检测题(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01 15: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检测题
一、单选题(共13题)
1.在容积固定的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 △H=a kJ·mol-1,若充入2 mol CO(g)和4 mol H2(g),在不同温度、不同时段下H2的转化率如下表:(已知a1≠a2)
15分钟 30分钟 45分钟 1小时
T1 45% 75% 85% 85%
T2 40% 60% a1 a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T1℃下,45分钟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根据数据判断:T1C.T2℃下,在前30分钟内用CO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20 mol/(L·h)
D.该反应的△H>0
2.大多数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的结合方式是
A.全部通过非极性键结合 B.形成4对共用电子
C.通过2个单键结合 D.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结合
3.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Y在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Z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之和为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化物的还原性:X > W > Z B.Z与W形成的某种物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C.X与Y形成离子化合物 D.W与Y组成的某种物质可以作为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4.下列关于物质结构和化学用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A.BF3、CCl4中所有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B.78gNa2O2晶体中所含离子数目为3NA
C.18gH2O或D2O的质子数均为10NA
D.34gH2O2含有极性键的数目为3NA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F、HCl、HBr、HI 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酸性依次增强
B.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
C.NCl3 分子中所有的原子均为 8 电子稳定结构
D.NaHSO4 晶体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是 1:2,且熔化时破坏的是离子键和共价键
6.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碘的升华 B.氢氧化钙与氯化铵晶体混合
C.镁与稀盐酸反应 D.生石灰溶于水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HF、HCl、HBr、HI的沸点逐渐增大
B.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C.Li、Na、K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D.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XO3,它的气态氢化物为H3X
8.在体积为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和,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反应中与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
B.V(CO2)=V(H2)
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同时生成
D.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9.在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时,不可以利用的相关性质为
A.气体的体积和体系的压强 B.颜色的深浅
C.固体物质量的多少 D.反应的剧烈程度
10.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NH3 B.CaO C.MgCl2 D.NaOH
11.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同学在相应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反应物 温度 催化剂 收集V mL气体所用时间
① 5 mL 5% 溶液 25℃ 2滴1 mol/L
② 5 mL 5% 溶液 45℃ 2滴1 mol/L
③ 5 mL 10% 溶液 25℃ 2滴1 mol/L
④ 5 mL 5% 溶液 25℃ 不使用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通过实验①②,可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所用时间:
C.通过实验①④,可研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反应速率:③<④
1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情况下,NO比N2稳定
B.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
C.1molN2(g)和1molO2(g)反应吸收的能量为180kJ
D.1molN2(g)和1molO2(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2molNO(g)具有的总能量
13.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B.凡是有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C.非金属元素之间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D.所有盐、碱和金属氧化物中都含有离子键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4.把0.5mol X气体和0.6mol Y气体混合于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4X(g)+5Y(g) nZ(g)+6W(g),2min末生成0.6mol W,若测知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5mol/(L·min),试计算:
(1)前2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2)2min末时Y的浓度为_______
(3)2min末,恢复到反应前温度,体系内压强是反应前压强的_______倍
15.理论上讲,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1)请利用反应“”设制一个化学电池,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
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③当生成的气体标在准状况下的体积为时,电路中电子转移了_______
(2)已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为,电池中有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①这个电极是燃料电池的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另一个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②随着电池不断放电,电解质溶液的碱性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通常情况下,甲烷燃料电池的能量利用率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甲烷燃烧的能量利用率。
16.t ℃时,将2mol A 和 6 mol B 充入容积固定为 2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A(g)+2B(g) 2C(g)。 反应 2 min 时测得 C 的浓度为 0.4 mol·L- 1 ,4 min 末反应达到平衡, B 的转化率为 50%。试计算:
(1)第 2 min 到第 4 min 内 A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2)t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
(3)若从反应开始到建立平衡时放出热量 353.88 kJ,则该反应的 ΔH=_______。(写出三个题完整计算过程,无计算过程不给分)
17.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等物质的量的CO与混合气体发生如下反应:。反应速率,、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p为气体的分压(气体分压p=气体总压体积分数)。用气体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则CO转化率为20%时,_______。
(2)探索氮氧化合物反应的特征及机理,对处理该类化合物的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可发生二聚反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可使体系颜色加深。已知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方程为,逆反应速率方程为,其中、分别为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则图lgk表示速率常数的对数;图中A、B、C、D点的纵坐标分别为、,,,则温度T1时化学平衡常数K=_______。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继续通入一定量的,则的平衡转化率将_______,的体积分数将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反应的反应机理如下:
①第一步:(快速平衡)
第二步:(快速平衡)
第三步:(慢反应)
②只需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基元反应如的速率方程,,k为常数;非基元反应由多个基元反应组成,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可由反应机理推定。与反应生成的速率方程为v=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4)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接触法制硫酸生产中的关键工序是的,催化氧化: 。将组成(物质的量分数)为2m%、m%和q%的气体通入反应器,在温度t、压强p条件下进行反应。平衡时,若转化率为,则压强为_______,平衡常数_______(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18.生产液晶显示器的过程中使用的化学清洗剂是一种温室气体,其存储能量的能力是的12000~20000倍。表中是几种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键能() 941.7 154.8 283.0
写出利用和制备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19.表中是某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时测得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金属质量/g 金属状态 c(H2SO4)/mol L-1 V(H2SO4)/mL 溶液温度/℃ 金属消失所需时间/s
反应前 反应后
① 0.10 丝 0.5 50 20 34 500
② 0.10 粉末 0.5 50 20 35 50
③ 0.10 丝 0.7 50 20 36 250
④ 0.10 丝 0.8 50 20 35 200
⑤ 0.10 粉末 0.8 50 20 36 25
⑥ 0.10 丝 1.0 50 20 35 125
⑦ 0.10 丝 1.0 50 35 50 50
⑧ 0.10 丝 1.1 50 20 34 100
⑨ 0.10 丝 1.1 50 30 44 4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速率最大的是实验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反应速率最小的是____。
(2)实验③和实验④是探究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⑥和实验⑦是探究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0.单质碘(I2)在医药。分析等方面应用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碘酊又称碘酒,常用于皮肤消毒。它是由I2、KI分散于乙醇后形成的分散系。碘酊中分散剂为___________,该分散系属于___________(选填“胶体”“浊液”“溶液”)。
(2)I2加热易升华,升华时下列物理量增大的是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分子间作用力 B.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C.分子的数目 D.分子的质量
(3)用CCl4提取碘水中I2,萃取后单质碘主要在___________层(选填“上”“下”),理由是___________。碘量法测定氧化铜样品中CuO含量步骤如下:取2.00g氧化铜样品溶于足量稀硫酸(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过量KI溶液反应,最后当加入90mL 0.20mol/LNa2S2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主要反应原理为:
2CuSO4+4KI=2CuI↓+I2+2K2SO4
2Na2S2O3+I2=2NaI+Na2S4O6
(4)配置上述Na2S2O3溶液所需的定量仪器有___________。
(5)上述氧化铜样品中Cu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若配制Na2S2O3溶液时俯视读数,则测量结果___________(选填“偏小”“偏大”“不变”)
21.碘化钾是白色半透明的六角形结晶或白色颗粒状粉末,在空气中久置能被氧化为碘单质。某学校化学课外小组利用该反应原理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酸性溶液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碘单质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实验I: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四支试管中各加入浓度均为的溶液,再滴加同浓度的稀硫酸,同时均滴加2滴指示剂,用不同温度的水浴进行加热。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试管组号 ① ② ③ ④
温度/℃ 30 40 50 60
显色时间 240
(2)实验中用到的计量仪器除量筒外,还需要_______(写仪器名称)。
(3)滴加的指示剂名称是_______。
(4)该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得出结论:温度每升高,反应速率增大为原来的2倍。
①某同学将的溶液(含指示剂)置于的水浴中加热,时溶液开始显色,则c_______(填“>”、“=”或“<”)0.5。
②上表中_______。
实验Ⅱ:探究硫酸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常温下,取三支试管,先向其中各加入相同浓度的溶液(含指示剂),再分别加入的硫酸和一定量蒸馏水,其显色时间如下表所示:
组别 硫酸 蒸馏水 显色时间
i 3 0 120
ii 2 140
iii 1 200
(5)_______,实验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
(6)通过实验I、Ⅱ,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为_______。
22.揭示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有助于我们理解所处的物质世界。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回答有关问题。
(1)上表中元素f的氢化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此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元素g的氢化物热稳定性_______(填“强”或“弱”)。
(2)某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氢的含量是所有氢化物中最高的,该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也最多,该元素是_______(填编号)。该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在理论上和科学上均有重要的应用,写出其中一种用途:_______。
(3)α粒子是_______(填编号)原子所形成的一种粒子,1911年,卢瑟福等人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从而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这种模型的是_______(填字母)。
23.已知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等,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核10个电子的分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五种元素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A2B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①D元素形成的单质:________;
②E与B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B、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
④D与E形成的常见共价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B 3.A 4.B 5.D 6.B 7.A 8.D 9.C 10.A 11.D 12.C 13.A
14. 0.1mol/(L.min) 0.05mol/L 10/11
15. 溶液 0.03 正极 减小 大于
16.(1)0.275mol·L-1·min-1
(2)4
(3)-235.92kJ/mol
17.(1)
(2) 10 增大 增大
(3)
(4)
18.
19.(1) ⑤ ①
(2) 浓度 温度
20.(1) 酒精 溶液
(2)B
(3) 下 四氯化碳难溶于水,密度大于水,且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水
(4)100mL容量瓶
(5) 72% 偏大
21. 秒表(或计时器)、温度计 淀粉溶液 > 60 2 保持溶液总体积不变 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或者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均增大
22.(1) 弱
(2) b 利用的放射性考古断代
(3) a C
23. 钠 氧 硫 氮 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