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NO:29
课 题 阿拉木汗 授课时间
主备教师 课型 欣赏 课时 1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能感受并说出乐曲《阿拉木汗》欢快、活泼的情绪。2、 能哼唱歌曲《阿拉木汗》。
过程方法 能分辨“十二乐坊”演奏中的乐器,并能说出器乐版与歌曲版带来的不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难点关键 能聆听不同的少数民族的音乐片段唱出相应的民歌
学情分析 《阿拉木汗》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维吾尔族民歌,被改编成多种表演形式。教材中所呈现的是一首民乐合奏曲,曲谱中增加了打击乐器的节奏谱,要求学生能用此节奏谱为乐曲伴奏。
教学准备课程资料 课件
教 学 流 程 设计意图要求程度 动态调整
一、欣赏《阿拉木汗》1、老师播放歌曲录音,并提问: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流产很广的歌曲,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的名字是什么?2、老师总结:这首歌曲是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3、老师出示歌谱并教唱,先慢速演唱旋律。4、学生跟着老师模唱。5、老师引导学生观看歌谱,找出相似乐句。6、老师提问: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器乐版的《阿拉木汗》,听一听,它和歌唱版有什么不同?7、播放视频:教师介绍这首乐曲是由十二个女孩子组成的乐队,叫做“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看看他们都用了什么乐器?8、老师总结:有四把二胡、三把琵琶,两架扬琴,两支笛子和一台古筝。9、播放乐曲,老师引导:“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阿拉木汗》是由一件乐器领奏,其他乐器辅助的一种方式。我们再听一遍,听听这几种乐器在演奏时是怎样分配的?10、师生讨论:11、学生分成不同乐器组,随音乐模仿相应的乐器的演奏姿势。二、表现乐曲1、老师出示打击乐合奏谱,并带学生练习。2、老师慢速弹奏旋律,学生分组表现演奏。3、出示打击乐器,让个别学会僧领奏,其他学生评价。4、全体学生分成三组,用打击乐器随音乐演奏。三、拓展1、老师提问:《阿拉木汗》这首民歌流传很广,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刚才我们欣赏了独唱、民乐合奏的形式,我们再来听一首合唱的《阿拉木汗》。听一听这三种形式分别有什么特点?2、学生讨论并填写表格:表演形式 特点独唱 声音纯净合唱 音响丰富“女子十二乐坊”合奏 音色多样、音响丰富、表演活泼四、活动《民歌之旅》1、老师以讲故事引出主人公,并把它的音乐之旅路线作为引子,引出少数民族。2、每出示一个少数民族,老师可简单介绍民族文化的知识。3、老师播放音乐片段,引导学生分辨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4、将学生分组,每组代表一个少数民族,进行展示表演。五、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与充分的肯定。 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导入本课。为欣赏乐曲打下基础。完整表现乐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让学生非常具有目的性的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阿拉木汗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