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札记写作
◆知识概要
1.札记释义
札记,指在读书过程中随时记录的所见所闻、知识要点或心得体会,这个词来源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古时用于记录的小木简叫做“札”,因此,记录在小木简上的一段段文字,便称为札记。
2.札记形式
札记的写法多种多样,可以抓住一点深入阐发,也可以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写自己的感想,从字数上看,札记可多可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成为一篇文章,也可独立一小段。札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提纲式。为了便于了解和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通过编写提纲的形式,明确主要内容以及次要的内容。
(2)摘录式。即把原文抄写下来,目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将遇到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子、段落进行积累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仿写式。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或意义上,或形式上的模仿创作。
(4)评论式。读者在阅读中,对人物、事件或作者的写作方式、方法进行评价、肯定或否定其价值。
(5)心得式。读者或将自己阅读过后的感受进行记录,或联系实际写出对自己感触最多,以及自己学到的内容。
(6)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7)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技法例析
1.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札记不同于日记,但允许学生把札记当日记写。自由地写生活、写思想,随时捕捉生活中闪光的东西,激发写作灵感,培养写作兴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应该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札记中,有的写家庭琐事,有的写校园生活,有的写游览名胜,有的写集体活动,有的写成功的欢乐,有的写失败的悔恨。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语言生动,形式活泼。
2.要与社会热点相结合
有些学生对社会时事漠不关心,因而写出的文章思想性差,认识肤浅,语言陈旧,不合时宜。针对这种状况,写札记时应主动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社会风云。坚持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经常阅览报刊杂志,上网时多浏览新闻,少盯娱乐八卦。渐渐地在自己的笔下,开始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有了清新的活水源头。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发表看法,可以批评周围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可以赞颂新人新事,可以摘录一周要闻,可以评论文艺新作。例如,对于“新冠疫情”,同学们关注着,讨论着,札记可以丰富多彩,感人至深。在自己的笔下,可以对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与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歌颂,可以对白衣天使与武警战士的敬仰,也可以对普通百姓坚强面对疫情,众志成城,一心抗疫的敬佩……阅读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就会被深深地感动。
3.要与课文阅读相结合
写札记可以成为学生自读学习课本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学习课文时,或摘抄课文词语,钩玄提要;或翻阅资料,补充文学文体知识;或联系实际,写读书心得体会。这样,课本的学习才能落到实处,效果也比较明显。在学习统编教材必修下册《雷雨》这篇课文时,学生在札记中可以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可以去阅读《雷雨》的全本,查阅大量的资料,不仅可以做到评价到位,而且还能有所创新。学习语文光凭老师讲的一点东西是不够的,平时自学注意摘抄一些文体常识以及作家生平、作品等东西,不但在老师讲到有关问题时能略知一二,最要紧的是对写作文帮助很大。
4.要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为了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可以札记的形式自由摘录一些自己认为优美、实用的词、句、段、篇,另一方面可以就写作专题积累一些相关材料,阅读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寻和积累材料,不受平时命题作文的限制,自拟题目练习写作。一段时间过去,作文会有明显的起色。当然,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不论是遣字造句,还是表情达意,均要坚持求质不求量、求精不求粗、求深不求浅、求新不求俗的原则。每周札记的篇数不宜过多,要求也不宜过高。关键在于要把写札记当作一种享受,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多写多练,才不至于下笔生疏。写札记是一种很好的练笔方式,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片段练习
下面这段文字中加点成语的用法是否准确,就你的思考写一篇札记。
腊月里,雪封山路,食堂的采买车无法进城,每日吃盐水煮黄豆,大家皆面黄肌瘦,只有老邓家的厨房里每天都散发出煎炒烹炸的香气。我们心中愤懑,便决定夜里去偷老邓家的禽。但困难在于老邓老婆警惕性很高,据说她每天夜里都睡在猪圈里,我们必须行施调虎离山计。
(莫言《一斗阁笔记》)
[示例]“面黄肌瘦”这个成语标准的四字结构,字面上是指一个人脸色蜡黄,身体瘦削不堪。通过想象我们很容易就理解了意思,这个人必定因为各种原因而营养不良,甚至可能是生病了。在这段描写中,用来形容腊月大雪封山情况下大家的面貌,形象的塑造出了,生活资源匮乏的人们,非常饥饿的状态,也能够凸显出老邓一家因饲养牲畜食物充盈。
“调虎离山”字面上是指想方设法让老虎离开山冈。而引申为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这里展现出了成语历史的习用性,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以及形式的整体性。生动又活泼地描写出了大家密谋去老邓家偷鸡的情节。而其中的“虎”字也可以展现出在大家心目中,老邓之妻能干,有气势,大家很害怕她的特点,丰满了人物形象。
[点评]本篇札记掌握成语字面含义以及引申意义,根据文意分析,肯定了作者关于成语的运用方法。并且关联了成语的相关知识,将文章中展现出的具体知识内容与头脑中的概念认知整合,将观点明确地展示出来。
◆完篇练习
请你用语言札记的形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制作“词语档案”,了解这个流行语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蕴。
[参考范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词语档案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词语含义、词语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它体现了中国词汇的丰富,文学底蕴的深厚,文化精髓的源远流长,更好地体现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地区及其所有人民组成的生存与共、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同舟共济,休戚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命运与共,天下大同,地球村,合作共赢,求同存异这些词的意思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有相似之处,但是这个词更恰当和准确,更能符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世界局势的发展态势。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更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由来来看,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的价值,更体现了中国智慧。词语的来源、形成过程体现了词语的时代性,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意义,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
中国早期的两部经典著作《尚书》和《周礼》提出了“协和万邦”和“以邦治国”的思想,“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论语》里的孔子也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些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致,应该是这一理念的源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并升华了探寻全球发展的逻辑思维,而且传承激活了中国“天下大同”文化的历史精髓。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国际格局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政府展现大国担当,以天下为已任,提出各国应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可以说这个词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时代的需求。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使用的环境来看,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情怀、大国担当,也体现了解决世界难题时的中国智慧,体现了外交策略等,更体现了这个词语在实际运用时的丰富内涵,和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先后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概念,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日臻丰富,为不同领域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更精准指引。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可以解决很多领域的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流浪地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地球面临巨大灾难时,人类以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精神拯救共同家园。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危难时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人类的唯一正确抉择。全人类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故事背后体现的,更是一种共同合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
(韩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