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二:词语家族的特别支系
第一课时:制作新词档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词产生的主要途径,积累更多的词语。
2.制作新词档案卡。
3.学会正确认识、使用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新词产生的主要途径,制作新词档案卡,学会积累新词。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推送学习任务单
二、熟悉本课“教学参考资源”,在智课端准备资源并向学生推送助读资源。
【教学课件】微专题课件:领略成语的魅力——词语家族的特别支系(第一课时)
三、划分小组,规划赋分,制作活动评价量表。
【课堂活动】
一、活动导入
小区邻居张奶奶最近遇到了一个困惑,就是她的两个00后的孙子回来看她时,有时说的话,她听不懂,经常理解错,闹了不少笑话。这里,张奶奶将自己这段时间听不懂的词语写了下来,请你给她解释一下。
(1)夺笋
(2)工具人
(3)爷青回
(4)懂王
(5)干饭人
(6)小丑竟然是我自己
【点拨】(1)“多损哪”的谐音,另一表达“笋都被你夺完了”。
(2)指被对方当工具使唤,对他人任劳任怨地付出却得不到平等对待,被当做工具使唤。
(3)为“爷的青春又回来了”的缩写,用来表达人在变化后的环境中,面对曾经熟悉的人和事物时,油然而生的一种喜悦之情。
(4)指特朗普,因自其上台以来,口无遮拦,全知全能过度自信,经常对很多领域表示“非常了解”,经典的句式是“没有人比我更懂XXX”。后泛指过于自信,不懂装懂的人。
(5)指吃饭的时候非常积极的人,干饭一词本来是西南官话方言里的“吃饭”的意思,带点“一口干了(一口气吃完、喝完)”的豪爽感。
(6)原来我像个小丑,指代 “生活不如意的人”“自作多情的人“等也是网友用来调侃自己的。即使生活不愉快也要保持微笑。
二、活动过程
任务一:了解新词产生的主要途径
阅读助读材料《新词产生的主要途径》,理解其内容,为新词的产生途径制作一幅思维导图。
参考助读资源:【拓展阅读】新词产生的主要途径
【点拨】
任务二、依据途径,制作新词档案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的发展,新词层出不穷,你是否关注到每年产生的新词语,请根据新词产生的不同途径,请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词,制作新词档案,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新词档案制作范例
【点拨】
1.新词:逆行者
途径与含义:网络热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和平年代的英雄楷模。
产生情境:2020年新冠疫情
入选原因:当别人在设法逃离疫区的时候,他们逆向而行:不问归期、不惧凶险、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死神手里抢人,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侠之大者”。逆行者,不止是抗疫的医护人员,也是救火的消防员、是抗洪的战士、是抗震的志愿者……是英雄们的总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这种“逆行”精神将被永远传递。
2.新词:神兽
途径与含义:旧词翻新,本指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如今成为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的孩子的代称。
产生情境:2020年上半年,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孩子们在家上网课。
入选原因:2020年上半年,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孩子们在家上网课,出格之事时有发生。家长们心力交瘁,盼望疫情早日平复,学校早日复课,尽快让“神兽归笼”。此词似乎含有贬义,但是其中含有家长对孩子爱的幽默。
3.新词:内卷
途径与含义:旧词翻新,本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现指非理性内部竞争。
产生情境:2020年下半年,一所高校学生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图片上了热搜,其中的同学被称为“卷王”,“内卷”一词产生。
入选原因:这个词反映了当今社会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同事彼此PK,每个人精疲力竭,只为争取有限的资源。
4.新词:凡尔赛文学
途径与含义:网络热词,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也称凡学。
产生情境:“凡学”创始人、网友小奶球最初留意到这种现象源于朋友向她吐槽,有人每天在社交平台上描述享用的高档酒店、奢侈品、红酒,字里行间透着“淡淡”的优越感。
入选原因:新一代年轻人经历过佛文化、丧文化,自嘲意识浓厚,从不害怕直面他人对自身行为的解构,甚至会主动加入解构大军。许多年轻人在了解到“凡学”之后,第一反应是检查一下自己过往在网络上的种种言论,要是找到凡尔赛气息浓郁的文字,还会进行自我解构,和他人分享,最后再调侃或反思一番,乐此不疲。这是一种理智且乐观的行为,解构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5.新词: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途径与含义:网络热句,没实质性伤害,但侮辱了尊严,一般为戏谑吐槽。
产生情境:一段网络视频中,两名男子相互夹菜,而同桌的另一名女子则显得很孤单。于是有网友调侃“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后被网友用来调侃某事虽然没有实质性危害,但是却令人很难堪。
入选原因:此句话可以作为自我揶揄,化解尴尬。
6.总结
当代生活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语言,尤其是词汇,迅速而忠实的记录了这些变化与发展,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语,据统计,每年有1000多个新词产生,并且随网络普及不断增加。
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的爆发式产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使汉语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汉语词汇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语言中的词汇,对社会的变化最为敏感。我们应该对新词语的形式特点、产生来源、消长原因等方面做点分析研究,以此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任务三、正确认识使用新词语
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流行语,有人认为,其中的一些词语表达形象、鲜活,有可能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也有人认为,这些是生造词,表意不清,格调不高,不利于汉语的纯洁和健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全班组织一次讨论: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新词语?
讨论形式:分组PK,形成小组演讲稿,派代表进行分享,全班点评,投票选出最具风采小组。
【点拨】
整体态度:辩证理性地看待。
汉语一直是向前发展的,吐故纳新是正常的。部分新词语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变化,且有极强的表现力与生命力,那么就应该允许它们进入我们的语言系统。
诸如“微信”“失联”“正能量”“吐槽”“拍砖”“接地气”“网购”等媒体上高频热词都与我们目前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像“给力”一词,给人干劲十足、充满力量的感觉;“宅男”“雷人”中的“宅”和“雷”,既传神又有活力。
但是,存在下列情形的新词不必或不宜进入语言系统:
(1)格调不高的词,不宜进入语言系统。如“屌丝”“腐女”等。
(2)不合语法规范的,临时组合的新词不宜进入语言系统。如“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等。
这样格调不高、语法不规范,甚至迂腐、媚俗的词语,都不适合进入语言系统。
新词语顺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是最具时代气息的产物,浓缩着一个历史时期前进的步伐,折射出人们更加富裕安康的新生活,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一些粗俗的网络用语也会鱼目混珠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斟酌,谨慎使用,既要表情达意,又要符合语言文字的语法规律。
三、活动小结
本堂活动课通过探究新词产生的主要途径,再依据途径积累理解新词,并且要学会辩证看待使用新词。
四、专题小结
五、布置作业
借助网络资源,搜集本年度新词榜单前十名,并配上插图(自绘也可),制作成新词卡,与同学分享。
活动评价
1.完成本课时【同步测试】。
2.活动评价量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