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试】部编版必修上第八单元:领略成语的魅力——词语家族的特别支系(第一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测试】部编版必修上第八单元:领略成语的魅力——词语家族的特别支系(第一课时)(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16: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领略成语的魅力——词语家族的特别支系》(一)同步测试
1.在成语中有一类构成属于“反义”成语,如悲欢离合、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出生入死、今是昨非等,请再写出一些此类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歇后语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水仙不开花——装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炒了的虾米——红人(仁)。请从课外再分别找出五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张仃所作的焦墨画,立足写实性的山水风光。他挑战黑墨运用的极限,使其重新焕发了生机,为中国画坛带来空谷足音,振奋人心!
②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郎平教练的带领下技压群雄,力挽狂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枚球类集体项目的金牌。
③正所谓小信诚则大信立,为人处世要讲诚信,买卖东西当然也要讲诚信,一言九鼎。不讲诚信,必然得不偿失。
④人们在追思启功先生的时候,不仅感佩他卓越的书画功力,更感佩他的高尚人品。他不但是文化界的泰山北斗,更是一位谦谦君子。
⑤因变法而步步高升的他们,当然容不得异己之声,一介文人苏东坡在御史的拷问下,受尽凌辱,斯文扫地。
⑥孙老师朝歌夜弦,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4.请把以下成语根据不同的来源分类。
一丘之貉 投笔从戎 囫囵吞枣 一日三秋 退避三舍 水落石出 唇亡齿寒 一鼓作气
门庭若市 满城风雨 知名之士 天下乌鸦一般黑 下笔成章 邯郸学步 抱薪救火
咄咄怪事 门可罗雀 胸有成竹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笑千金
一鸣惊人 更上一层楼 近水楼台 一日之长
①历史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人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寓言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古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化用古人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谚语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成语的内部构造比较复杂。从它的结构关系看,有主谓关系(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并列关系(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动宾关系(平分秋色、大显身手)、偏正关系(世外桃源、一盘散沙) 、补充关系(轻于鸿毛、遗臭万年)等。
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梳理下列成语。
三顾茅庐 不耻下问 任重道远 春风得意 一帆风顺 纸上谈兵 朝三暮四
空中楼阁 集思广益 逃之夭夭 锦上添花 想入非非 中流砥柱 可歌可泣
天衣无缝 百感交集 痛改前非 战无不胜 孤芳自赏 居心叵测 循规蹈矩
恨铁不成钢 自欺欺人 语重心长 水深火热
神话传说
寓言故事
历史故事
文人作品
外来文化
主谓关系
并列关系
动宾关系
偏正关系
补充关系
6.成语与俗语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写出与下面俗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示例)关公面前耍大刀、孔夫子跟前卖“三字经”——班门弄斧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分道扬镳
(1)鸡蛋里挑骨头 ______________
(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______________
(3)打开窗户说亮话 ______________
(4)针尖儿对麦芒 ______________
(5)人心不足蛇吞象 ______________
(6)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______________
(7)拆东墙补西墙 ______________
(8)偷鸡不成蚀把米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参考答案】 (示例)舍生忘死 贪生怕死 醉生梦死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开天辟地 惊天动地 顶天立地 花天酒地 欢天喜地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反义”成语的积累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本题中,再写出一些诸如“悲欢离合、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出生入死、今是昨非”等包含“反义”的成语即可,如承上启下等。
2.【参考答案】 (1)逻辑推理式: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②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③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④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⑤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2)谐音式:①凑鸡毛——壮胆(装掸)子 ②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值(直) ③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④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⑤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歇后语的能力。歇后语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此题注意从课外再分别找出例子,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3.【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全面把握用法,从词语意义、感彩、使用对象等角度思考,特别注意近义成语细微差别的辨析。
①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句中指张仃所作的焦墨画,为中国画坛带来难得的好消息,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②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句中指女排在郎平教练的带领下技压群雄,获得胜利,没说挽回险恶局势,故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③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句中指买卖东西当然也要讲诚信,故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④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句中指启功先生不但是文化界的德高望重的人,故成语使用正确。
⑤斯文扫地: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句中指东坡在御史的拷问下,受尽凌辱。故成语使用正确。
⑥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句中指孙老师在教育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地奉献,故成语使用望文生义。
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②③⑥,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C。
4.【参考答案】
①投笔从戎 退避三舍 唇亡齿寒 一鼓作气 门庭若市
②抱薪救火 门可罗雀 胸有成竹 满城风雨
③画蛇添足 邯郸学步 掩耳盗铃 囫囵吞枣
④一笑千金 咄咄怪事 下笔成章 一鸣惊人 水落石出 更上一层楼
⑤近水楼台 知名之士 一日之长 一丘之貉 一日三秋
⑥众人拾柴火焰高 天下乌鸦一般黑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文化现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多从成语的来源积累成语。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5.【参考答案】
(1)按照成语的来源:
神话传说:天衣无缝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
历史故事:三顾茅庐,纸上谈兵,百感交集,居心叵测
文人作品:不耻下问,任重道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空中楼阁,集思广益,逃之夭夭,锦上添花,中流砥柱,可歌可泣,痛改前非,战无不胜,孤芳自赏,循规蹈矩,恨铁不成钢,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
外来文化:想入非非
(2)按照成语的结构:
主谓关系: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想入非非,天衣无缝,百感交集,孤芳自赏,居心叵测
并列关系:任重道远,朝三幕四,集思广益,可歌可泣,循规蹈矩,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
动宾关系:三顾茅庐,痛改前非
偏正关系:不耻下问,纸上谈兵,空中楼阁,锦上添花,中流砥柱
补充关系:逃之夭夭,战无不胜,恨铁不成钢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文化现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多从成语的来源积累成语:关于成语的来源。
1.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亡羊补牢 拔苗助长 买椟还珠 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海市蜃楼 天衣无缝 牛郎织女
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著名战争概括而来的成语的。草木皆兵 完璧归赵 纸上谈兵 破釜沉舟 指鹿为马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背水一战闻鸡起舞 围魏救赵 怒发冲冠。
4.名言警句成语: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一自强不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切磋琢磨;
5.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 借花献佛 降龙伏虎 当头棒喝 鸡犬升天 点石成金 灵丹妙药 脱胎换骨 长生不老;
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 投鼠忌器 唇亡齿寒 城门失火,秧及鱼池。
关于成语内部的结构,大体上可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单一结构的成语内部的语素凝固成一体,共同表达一固定的意思,都不能分作两部分来分析其结构,如:“乱七八糟”、“胡说八道”、“忸忸怩怩”等。这种单一结构的成语为数不多。复合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结构,而其中的结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单句省略型,一种是复句紧缩型。单句省略型因为都有所省略,大多变成了具有各种结构关系的短语。
下面分别举例:
1.主谓关系。如:①细水│长流 ②天花│乱坠
③肝胆│相照 ④鼠目│寸光 ⑤脚│踏实地 ⑥木│已成舟
⑦塞翁│失马 ⑧记忆│犹新
其中①②④⑦有定语,⑤⑥⑦⑧带宾语,⑥⑧又分别有状语。
2.动宾关系。如:①饱经│风霜 ②痛改│前非
③大显│身手 ④徒有│虚名 ⑤平分│秋色 ⑥分│我杯羹
⑦与虎谋│皮 ⑧枉费│心机
其中①②③④⑤⑦⑧都有状语,②④⑤⑥中还有定语。
3.偏正关系。如①一盘│散沙 ②不速之│客
③娓娓│动听 ④楚楚│动人 ⑤斤斤│计较 ⑥立足之│地
⑦无本之│木 ⑧侃侃而│谈
其中的中心词有的是形容词(③④),有的是名词(①②⑥⑦),有的是动词(⑤⑧⑨)。
4.补充关系。如①一败│涂地 ②危│在旦夕
③逍遥│法外 ④牢│不可破 ⑤战│无不胜 ⑥入木│三分
⑦了│如指掌 ⑧爱│不释手
其中⑦⑧带宾语,而补充关系的成语大部分是不带宾语的。另外,单句省略型还有宾语前置式的、兼语式的、连谓式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宾语前置式:①咎│由自取 ②居心│叵测 ③分秒│必争
④张冠李戴 ⑤机关│算尽 ⑥孤芳│自赏
兼 语 式:①请君入瓮 ②有目共睹 ③惹火烧身
④无人问津 ⑤指鹿为马 ⑥引狼入室
连谓式:①自欺欺人 ②手到擒来
成语中的结构形式有大量的属并列关系,而并列关系的成语有的是单句省略型,有些属于复句紧缩型。
先说单句省略型的。
在此类型中,有少数是四个单音节词的并列,如生杀予夺、成败得失、牛鬼蛇神、望闻问切、青红皂白等。此外一般都是前后两部分并列。而这种并列关系的两部分则又有着主谓、动宾、偏正、后补等关系。
例如:水深火热 语重心长 情深意厚 语重心长 鸡飞蛋打
(主谓与主谓并列)
良师益友 突飞猛进 深情厚意 老奸巨猾 长吁短叹
(偏正与偏正并列)
求神拜佛 挤眉弄眼 戒骄戒躁 有声有色 吟风弄月 (动宾与动宾并列)
斩尽杀绝 空前绝后 出类拔翠 养尊处优 起早摸黑 (补充与补充并列)
复句紧缩型的成语的结构关系几乎与复句关系的分类同样多,各种类型的复句关系都有与之相应的成语(并列关系不再赘述)。请看下面的举例说明:
1.承接关系。画龙点睛 落井下石 一见钟情
浅尝辄止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2.让步关系。死不瞑目 插翅难逃 罄竹难书
百读不厌 百口莫辩
3.递进关系。得寸进尺 得陇望蜀 信而有征
听其言观其行
4.转折关系。虽死犹生 明知故犯 不劳而获
具体而微 阳奉阴违
5.选择关系。宁死不屈 何去何从 宁缺勿滥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6.目的关系。守株待兔 削足适履 围魏救赵
拔苗助长 画饼充饥 借刀杀人
7.因果关系。打草惊蛇 点石成金 得道多助
种瓜得瓜 亡羊补牢 曲高和寡
8.条件关系。唯利是图 不破不立 分久必合
逢人说项
9.假设关系。有闻必录 风雨不改 有则改之
有求必应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最后一个成语是由并列关系和让步关系形成假设关系。
上面说到的“千钧一发”,当属复句紧缩型,它的关系是转折关系,与“千金一掷”(宾语前置)、“千虑一得”(因果关系)、“千载一时”(偏正关系)等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经常注意成语内在的结构关系的分析,就一定会在语意领悟和语法知识上获益不少。
6.【参考答案】 吹毛求疵 一曝十寒 开诚布公 针锋相对
贪得无厌 舍本逐末 捉襟见肘 弄巧成拙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和俗语的关系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多观察多积累生活中的俗语,注意把握俗语是源于古代文化约定俗成的成语,例如:“强人所难”相当于“赶鸭子上架”,“臭味相投”与“一个鼻孔出气”意思差不多,“自相矛盾”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同时主语把握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短语;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口语的特点。例如本题中的俗语“针尖儿对麦芒”,就要把我住俗语的关键词是“针和对”,所以可知是“针锋相对”,特别要注意把握俗语和成语意义上的关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