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义,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教学重点
从庖丁解牛中体悟“道”。
教学难点
对课文第三段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指出反映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娴熟的词。
3.为什么要写文惠君对庖丁解牛技艺的夸赞
二、疏通解读第二部分
(一)疏通
1.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自然规律)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用精神接触)而不以目视,官(视觉)知止而神欲行。”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天理:古义:天然结构;今义: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没有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3.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间:(jiàn) 空隙。
用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以:介词,用。乎:……的样子。
4.虽然(虽然这样),每至于族(交错处),吾见其难为(wéi动词,做,下刀)。怵然为(wèi介词,因为,因此)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志得意满),善(擦拭)刀而藏之。
(二)思考讨论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2.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3.道境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4.道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5.达到道境的方法是什么?
6.达到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是什么?
【填表明确】
【重点点拨】
解牛的三个阶段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2.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3.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目有全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
【拓展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三、思考探究
1.理解庄子之道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牛体的复杂结构 社会
刀 人
寓意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解牛一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2.怎样从庖丁解牛中悟出道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3.故事的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四、总结归纳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五、语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古今异义
2.虚词 (1)为 (2)乎 (3)然 (4)于
3.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
4.积累文中成语
切中肯綮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六、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发挥想象,编写传记:《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