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诸子文章特色》教案
——必修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单(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文章表达的角度,引导探究三篇诸子文各自的特色——《论语》言简意赅的语录体特色、《孟子》思辨性强的对话特色和《庄子》形象说理的寓言特色。
2.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三篇文章中文言语气助词,体会表达作用,积累词汇。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任务】
一、初步探究《论语》《孟子》《庄子》的文章特色。
探究提示:语言表达特色分析、人物形象表现分析、表达方式特色分析。
二、体会语气助词的作用。
古汉语语气助词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气助词可放在句首、句中或句末,表达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多种语气。请你分析并梳理三篇文章中的语气助词“也”“乎”“矣”“哉”“焉”等的用例、用法和作用,准备交流展示。
【归纳示例】
语气 助词 义项归纳 经典用例
乎 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桓晋文之事》 则王许之乎?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5.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6.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课中任务及活动】
一、三篇诸子选文文章特色探究交流
【活动要求】除了思想价值外,三篇诸子选文在文学性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在课前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三篇文章的特色。
1.每小组选派代表就其中一篇在全班展示。
2.抽签展示其一。
3.根据量表打分。
组别/代表名 分析篇目 分析准确(30分) 从语言、形象、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30分) 结合内容阐述 (30分) 其他 (10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分析点拨】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特色探究
人物 言 行 性 格 文章特色
孔 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哂之。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 子曰:“何伤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亲切和蔼的长者 循循善诱 能因材施教 语录体。言简意赅,人物特征突出,言行叙写传神。
子 路 (仲由) 率尔而对,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直 、自信
冉 有 (求)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谦虚, 谨慎
公西华 (赤)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 谦恭有礼,谨慎
曾 皙 (点)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从容、洒脱、稳健
2.《齐桓晋文之事》篇文章特色探究
齐宣王 孟子 文章特色
引入王道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1.对话式论辩文。 2.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逻辑严谨。说理方法多样,取譬设喻、正反对比。 3.对话展示人物性格。 4.语言简放有致,表现力强。
王道之基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王道关键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力举百钧”“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霸道之谬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一针见血)
王道之策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形象特点 热心霸道,心理变化表现微妙,在王道与霸道间动摇 浩然之气,做为“士”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思想卓越,有着高超的论辩才能。
3.《庖丁解牛》文章特色探究
文惠君 庖 丁 文章特色
谈话场景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侧面烘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借用寓言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 2.人物表现简洁传神。 3.语言骈散结合。 4.虚构夸张,浪漫色彩。
阐述解牛经验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体悟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形象特点 陪衬人物,简洁传神。 人物生动传神,通过言行描写,一个技艺神妙,对“道” 有深刻理解的市井高人跃然纸上。
【拓展延申】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梳理归纳语气助词的作用
【活动要求】
将课前梳理的语气助词“也”“乎”“矣”“哉”“焉”等在组内交流完善,全班展示,每组展示一到两个。
【测评量表】
组别/代表名 展示 词语 语气分析正确 (30分) 现代汉语对译准确(30分) 语用例举恰当 (30分) 展示讲解清楚 (10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探究点拨】
语气 助词 义项归纳 经典用例
者 1.用来主语后表示提顿。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
3.表示比拟,可译为“好像……似的” 。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师说》)
5.助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6.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兼爱》)
也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句中有疑问代词。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6.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
义项归纳 经典用例
焉 1.陈述语气,表述肯定和强调。了,啊,呢。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短章甫,愿为小相焉。”(第一个“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2.反诘语气,呢。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
3.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这里可表示赞叹语气。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必修下 杜牧《阿房宫赋》
4.句中停顿。不译。 或师焉,或不焉。——必修上 韩愈《师说》
语气 助词 义项归纳 经典用例
哉 1.助感叹语气,表述赞叹感叹。可译为“啊”,“呀”。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助判断、肯定语气,可不译。 彼人是哉。——《诗经》
3.助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桓晋文之事》 如或知尔,则可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齐桓晋文之事》
5.助祈使语气。可不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唯求则非邦也与 句首语气词,增强语气,无实义。
唯求则非邦也与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子路率尔而对曰
鼓瑟希,铿尔 ……的样子,舒缓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然”。
三、活动评价及小结
课后作业
1.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拓展阅读《季氏将伐颛臾》。
3.拓展阅读《庄子》寓言。
4.完成虚词归纳整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