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课题名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能准确翻译文句。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能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为背诵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这样一位邋遢宰相一心搞事业,今天让我们看看他给司马光写的信《答司马谏议书》又表达了什么观点。 介绍作者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自幼饱读诸子百家之书,21岁进士及第,历任多处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积极推行新法。后遭保守派猛烈攻击,辞官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奇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是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2.个人成就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人物评价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毛泽东: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蒋介石: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汉以前则推周公,至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三、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四、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读 “答” 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 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资料补充 政见相左的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正音正字 强聒(guō) 卤莽 (lǔ mǎng) 重念(chóng) 怨谤(bàng) 不恤(xù) 见恕(shù) 难壬人(nàn ré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5.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部分:驳斥谬论,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书信常规的结尾。 深入探究 疏通第一段字词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往来。 宜:应该 冀:希望。 或:或许。 见恕:原谅我。 2.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明确: 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3.文章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4.疏通第二段字词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尤:尤其,特别。 名实:名义和实际。 怨谤(bàng):怨恨,指责。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修订。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举:推行。 政:政令。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难(nàn):责难。 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固:本来。 前知:预先知道。 5.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 明确: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6.疏通三、四段字词 以:把。 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乃:才。 抗:抵制,斗争。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而已:罢了 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以:连词,表目的,来。 膏泽:给以好处。 斯:这。 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由:机缘,机会。 晤:见面。 不任(rè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 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 区区:这里指自己,自谦之词。 向往:仰慕。 7.资料补充: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8.司马光在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欲说明什么?王安石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而王安石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9.“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两个假设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此处两个假设句,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 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10.史料补充 对王安石变法这事儿宋神宗心里是有数的。当初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母亲高太后多次流着眼泪向神宗诉新法之苦,甚至直言:“安石乱天下!”神宗把这事儿说给王安石听。王安石却不以为然,宫中哪知民间疾苦?这一年华山山体崩塌。紧接着又天下大旱,老天爷似乎也对时政表达不满。神宗便问王安石:“闻民间殊苦新法”。没想到王安石却说:“祁寒暑雨,民犹怨咨,此无庸恤”。至于水旱灾什么的,就算是尧、汤都不可避免,皇上你管这些干嘛?王安石就是这样一个把政治理想贯彻到底的狂人。 六、巩固提升 1.王安石在批驳了司马光的观点之后,为什么又宕开一笔,说“某知罪矣”? 明确: 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2.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明确: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3.中心思想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4.写作特点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2)论证方法多样 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为流言蜚语而动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
布置作业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板书设计 一:原因目的 答司马谏议书 二:驳斥谬论 驳论(简洁明了,短小精悍) 三:常规结尾
教学反思 文章虽短,知识点不少,需要学生了解人物以及历史背景,还要仔细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