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18: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 风乎舞雩(yú) 浴乎沂(xīn)
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 三子者之撰(zhuàn) 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 饥馑(jǐn) 哂之(shěn)
D.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 舍瑟而作(s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下列四句中对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
B.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
C.如或知尔 知: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成长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轻率 B.吾与点也 与:赞成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且知方也 方:道,准则
5.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语气词,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连词,至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因之以饥馑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7.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
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
8.对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9.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0.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11.下列句子从活用角度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风乎舞雩,咏而归 D.范曾数目项王
1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二、课内阅读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结合原文,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比及三年 比:比较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加之以师旅 以三矢赐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耿兰之报
C.异乎三子者之撰 亦有别疾而至斯乎
D.唯求则非邦也与 苟欲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家邦国家”范围的一组是( )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⑤亦各言其志也 ⑥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16.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沂(yí)
2.D
3.D(年长)
4.C(撰:才能)
5.A(介词,比)
6.B(B、用、拿//认为;A、比;C、如果;D、有人)
7.A(代词,你们;其余三项均是作词尾用。)
8.D(“为”均作动词用,治理;“如”至于//或者)
9.C(介词,因为;A动词,用,做;B介词,用;D句中语气词,可不译。)
10.B(为什么;A什么;C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什么。)
11.B(形容词作名词用,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动词。)
12.C(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
13.B (比:等到)
14.A(A均为“拿”“用” ;B或者//像 C介词,与、和//语气词;D就//却)
15.C
16.D(D项,彬彬有礼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17.
(1)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
(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又遭遇饥荒。
(3)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