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9.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这些诗句与什么有关?
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边塞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新知讲解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新知讲解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由读古诗,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
/
/
/
/
/
新知讲解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玉门关
楼兰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新知讲解
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关城方形如盘,北、西两面有门,北门外不及百米即疏勒河。和西南的阳关同为联系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
玉门关
返回
新知讲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译文】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新知讲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景物渲染气氛,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及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新知讲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新知讲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新知讲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将士们的誓言是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出将士们的杀敌报国之心。
新知讲解
这两句诗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新知讲解
从《从军行》的后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看到:
听到:
漫天的黄沙、将士们身上磨破的铠甲
刀剑的撞击声、震天动地的厮杀声、将士们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誓言。
从中能体会到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
新知讲解
板书设计
从军行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遥望
许身报国
建功立业
环境恶劣
将士辛苦
黄沙 百战 穿
时间漫长
战争频繁
不破楼兰终不还
豪言壮语
爱国热情
课堂小结
《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等。
走近作者
新知讲解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新知讲解
千仞 五岳
rèn
yuè
新知讲解
识字开花
仞
岳
摩
遗
新知讲解
运用:学校决定带我们去外地观摩学习,一直等到年底才实
现,真是好事多磨啊!
摩
mó
磨
字义:抚摩,摸。如:按摩
组词:( 按摩)(观摩)(摩拳擦掌)
字义:摩擦。如:磨刀
组词:( 磨刀)(折磨)(好事多磨)
新知讲解
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新知讲解
指名朗读片段,听评朗读效果。
1.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准节奏,停顿。
新知讲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 )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 )。
爱国
望
悲愤与感慨
新知讲解
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在金政权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前来收复失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新知讲解
诗中的景色描写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讨论交流:
新知讲解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前两句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峻。
新知讲解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说明遗民不止一年苦盼,而是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新知讲解
板书设计
写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河壮美
忧国忧民
黄河:三万里 东入海
华山:五千仞 上摩天
抒情
遗民:泪尽 南望
课堂小结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诗人深秋早起的感想,表现出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之情。
课文主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 甫
新知讲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后世称其杜工部,也称杜少陵。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相》《望岳》《春夜喜雨》《月夜忆舍弟》等。
新知讲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新知讲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读通顺。
jì
tì
chánɡ
xiānɡ
裳
chánɡ( )
shɑnɡ( )
霓裳
衣裳
/
/
/
/
/
/
/
/
/
/
/
/
/
/
新知讲解
涕
巫
我会写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捺变点
新知讲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剑外
蓟北
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
回头看。
妻子
妻子和孩子。
青春
指春天。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新知讲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译文】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
新知讲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忽”字看出了什么?
主要内容: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时的心情。
“忽”字写出了这一喜讯来得突然。
新知讲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涕泪满衣裳”写出了什么?你从“泪”字看出了什么?
“涕泪满衣裳”写出了惊喜的程度。从“泪”这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渴望朝廷收复失地啊!
新知讲解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译文】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
新知讲解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
这两句进一步写诗人及家人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情绪的变化。
衬托手法。诗人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自己无比欢快的心情。
新知讲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译文】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
新知讲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放歌”又“纵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
欣喜若狂。
放歌
纵酒
新知讲解
诗人已经“还乡”了吗?“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还没有还乡,这句诗是说正好和春天作伴一起返乡,表达了诗人愉快、轻松的心情。
新知讲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新知讲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
新知讲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里连用四个地名是诗人想好的回家路线,并不累赘,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诗人的“喜欲狂”和归心似箭,更体现出虽然离家乡千里之遥,却仿佛一转眼就可以到达。
连用四个地名是否显得重复累赘?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新知讲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用“即从”“便下”联结,两句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生动地展现出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
读一读,想象画面。
新知讲解
再读古诗,从诗中写到的哪些行为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泪满衣裳
漫卷诗书
放歌 纵酒
青春 还乡
新知讲解
诗人到底是为谁而“喜”呢?
诗人得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时,他不单是为自己能够返回家乡、安享晚年而喜,也是为国家终于结束战乱、恢复统一而喜,更是为老百姓终于可以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而喜。
新知讲解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寓居他乡
喜讯传来
热爱祖国
情感世人
喜极而泣
沉浸其中
放歌纵酒
引发遐想
归心似箭
展望回程
课堂小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拓展延伸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堂练习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篱门 磨天 剑外 雪山
B.遗民 纵酒 五千刃 黄沙
C.岳阳 涕泪 摩天 巫峡
C
课堂练习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的,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作业布置
朗读并背诵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搜集并与同学们分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