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
——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
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二、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文本材料、分析地图,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通过表格填写,梳理、了解一战过程。
3.通过对一战中华工的材料及图片的补充、分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贡献、中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处境”进一步理解巴黎和会的实质及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4.通过对俄乌战争、部分中国网民的表现的分析,学会理性看待战争。
三、本课预习——思维导图
四、新课导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一般方法:提出质疑——史料实证——认识/结论(这也是我们试题中观点评析类小论文题目的一般方法)
(1)提出质疑——本节课质疑两个问题
问题1:“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吗?
问题2:“一战”真的终结了所有战争吗?
史料实证
质疑问题1:“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吗???
学习任务一:追本溯源——他们到底为何而战?
史料1:美西战争——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史料2:英国和德国在 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相继发生了冲突。 ——《全球通史》
论据一:
请思考:这种争夺的背后实际上是什么竞争?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上述图示、表格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的什么问题?
论据二: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的目的及对世界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论据三: 目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梳理上述论据,得出新的结论/认识(质疑:“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吗?)
阐述为: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
。
质疑问题2:“一战”真的终结了所有战争吗?
学习任务二:战争终结战争?——终无了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少数人的疯狂,数不清的死亡。”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战线与交战双方 西线
东线
南线
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 第一阶段(1914年)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
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75%。)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根据表格内容说明一战特点:论据一:
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战中的华工(历史纵横P85)
1916年之时,一战已经进行了近两年,大批青壮年开赴前线,协约国后方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道何时结束,这让协约国方面深感压力。法国在大战发生前就已经人工匮乏,此时情形更为严重。英国昔日的傲慢态度也为绝望的情绪所代替,索姆河战役给英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仅在7月份,也就是索姆河战役的第一个月,英军伤亡或失踪的人数竟达18.7万人之多。可以说,此时能否获得新的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关键。如何解决?英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考虑从国外招募工人。正是在这一情况下,法国公使康悌提出要招募华工到法做工。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梁世诒随即提出派遣华工支援协约国的构想:“明守中立,暗示参加,以工代兵”。据统计,到达欧洲的14万华工,其中有9.6万人被分配给英军,3.7万人由法军支配,1万人被“借给”美国赴欧远征军。一战华工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华工们到前线后,除承担挖战壕、运弹药、埋尸体、修路架桥等危险工作外,很多人还被迫投入战斗。无论是在环境恶劣的后方,还是在极其危险的前线,华工们都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有的被虐待致死,有的染病而亡,有的则因饥饿与劳累抛尸他乡,而在敌机轰炸中遇难和在作战中阵亡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他们“以铲代枪”,为协约国赢得一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目的是要收回外国人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特权等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列强的否决,理由则是中国未出一兵,宣而不战(根据最后协议,日本从德国手中接管中国山东。而英、法、意三国迫于日本的压力,竟然也无视中国主权,更让人气愤的是,曾经支持中国的美国也从自身利益考虑,关键时刻出卖了中国。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论据二:
华盛顿会议——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以中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处境可以看出什么该体系存在什么问题?
论据三:
梳理上述论据,得出新的结论/认识(质疑:“一战”真的终结了所有战争吗?)
阐述为: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
。
学习任务三:止战之殇——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
2022年2月24日,莫斯科时间清晨5点50分,克里姆林宫无预警释出紧急直播——俄国总统普京,在全世界面前,正式宣布向乌克兰政府宣战。伴随着俄乌局势的进一步发展,部分网友们的评论方向发生了变化,变得并不太关注最新的局势,有的甚至开始秀下限,更关心乌克兰美女的“未来”。有的言论表达得更直白,认为“乌克兰打仗,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男性将会伤亡惨重,那么就会剩下许多女性。”除了“俄乌战争持久化,乌克兰美女来中国”等不良言论外,还有不少网友借“俄乌冲突”的流量玩更多梗,并宣扬对立的言论。
引发了乌克兰人的反感,甚至出现大规模排华事件,也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放大,成为攻击中国的武器。
作为一名青春学子,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
五、课堂练习
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2.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役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这表明该体系( )
A.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 B.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C.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 D.形成了稳定的国家关系秩序(共19张PPT)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国 际秩序的变动。
学习目标:1.通过解读文本材料、分析地图,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通过表格填写,梳理一战过程。
3.通过对一战中华工的材料及图片的补充、分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贡献、中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处境”,进一步理解巴黎和会的实质及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4.通过对俄乌战争、部分中国网民的表现的分析,学会理性看待战争
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问题1:“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吗???
问题2:“一战”真的终结了所有战争吗???
史料分类
1. 文献史料: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2. 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3. 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4. 风俗习惯(历史沉淀的结果)
质疑
史料实证
认识/结论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美西战争——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学习任务一:追本溯源——他们到底为何而战?
质疑问题1:“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吗?
为了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说明一战爆发前有很多战争或冲突!
英国和德国在 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相继发生了冲突。
——《全球通史》
殖民地争夺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质疑问题1:“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吗?
学习任务一:追本溯源——他们到底为何而战?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根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现象: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呈倒挂现象
质疑问题1:“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
学习任务一:追本溯源——他们到底为何而战?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三国同盟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以英国为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实质: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
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积极扩军备战
巴尔干半岛——欧洲火药库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扼守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通往印度洋的航道,自古就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沸点》
画面中,象征着英法德等大帝国的人物们坐在即将爆炸的火药桶上,他们有的惊慌失措,有的神情忧郁,但都在拼命想要压住已经被沸腾的蒸汽顶起的桶盖,桶上赫然写着“巴尔干麻烦”几个字
学习任务一:追本溯源——他们到底为何而战?
质疑问题1:“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
史上最二的军事演习引发改变历史的暗杀行动
刺客普林西普(左)和被刺杀的费迪南大公
萨拉热窝事件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当时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索菲亚。
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
——德皇威廉二世
法国总统普恩加:“看来是时候用武力解决同德国的争端了。”
学习任务一:追本溯源——他们到底为何而战?
质疑问题1:“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
奥匈帝国外交大臣赫托尔叫嚣:“现在是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
俄国前外史大臣沃尔斯基高兴的叫嚷:“这就是我们的战争”
梳理上述史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认识/结论
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积极扩军备战。
导火线:巴尔干半岛问题复杂,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相继宣战。
一战爆发的原因
一战性质:
它是一场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学习任务一:追本溯源——他们到底为何而战?
质疑问题1:“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
认识/结论:阐述为:从战争爆发的根源和目的来看,战争的双方没有哪一方是正义的,也没有哪一方是无辜的。它是一场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所从事的战争是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一战的非正义性。)综上所述,一战的发生并不是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宣传的“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而是帝国主义国家各自心怀鬼胎,为了自己利益而战的不义之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双方诸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在这场战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习任务二:战争终结战争?——终无了局
问题2:“一战”真的终结了所有战争吗?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
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75%。)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少数人的疯狂,数不清的死亡。”
阵亡者的墓地遍布欧洲大陆
毁容的士兵
一战中法国损失136.5万青壮年劳动力,法国一共才4000万人口,可以说整整一代人死光了
英国整整失去了一代——50万名30岁以下的男子在大战中身亡,1914年从军的牛津、剑桥学生,25岁以下者半数不幸为国捐躯。
学习任务二:战争终结战争?——终无了局
问题2:“一战”真的终结了所有战争吗?
这是一段曾被西方世界刻意尘封的历史,也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直到1988年,在纪念一战胜利7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才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让这段历史大白于天下。)
战场上搬运弹药的华工
华工在英军军官的监督下将燕麦装车
华工在战场上修复被炸毁的铁路
位于法国北部的华工墓碑,所有的墓碑都朝向东方
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战中的华工(历史纵横P85)
因为战争中伤亡惨重,到1916年之时,协约国后方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此时能否获得新的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关键。英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考虑从国外招募工人。法国公使康悌提出要招募华工到法做工。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梁世诒随即提出派遣华工支援协约国的构想:“明守中立,暗示参加,以工代兵”。
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战中的华工
为协约国赢得一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战胜国在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目的是要收回外国人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特权等
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列强的否决,理由则是中国未出一兵,宣而不战。
(根据最后协议,日本从德国手中接管中国山东。而英、法、意三国迫于日本的压力,竟然也无视中国主权,更让人气愤的是,曾经支持中国的美国也从自身利益考虑,关键时刻出卖了中国。)
中国并没有得到战胜国应得的尊重,中国实际上成为唯一的战败国。中国人才清醒的意识到,不是“公理战胜了强权”而是“弱国之下无外交”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1.巴黎和会是列强分赃的会议,根本不是小国、弱国争取自身权益的载体,弱国无外交。
2.帝国主义强权政治,有强权无公理,强国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牺牲弱国利益。
3.同时,也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五四运动
华盛顿会议——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此漫画为山姆大叔照会六国,提出中国“门户开放”政策,意图与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靠凡尔赛体系来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问题2:“一战”真的终结了所有战争吗?
以中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处境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学习任务二:战争终结战争?——终无了局
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该体系以重新瓜分世界为目的,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梳理上述史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认识/结论
一战后建立的新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仍以欧洲主导,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2.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同时这一体系中包含着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使这一体系必然不能持久。
一战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参与国家多、人员死伤惨重、经济损失惨重、欧洲文明毁于战争。
认识/结论:阐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极端惨烈的战争,它将欧洲繁荣发展的局面毁于一旦。而一战结束后建立的新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以分赃为目的,强国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牺牲弱国利益,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同时这一体系中包含着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使这一体系必然不能维护世界和平。此后不过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空前残酷的方式书写血与泪的教训:“靠拳头说话”的霸权思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只会带来灾难与浩劫。综上所述,以战争终结战争,只会引发更大的战争。
学习任务三:止战之殇——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黑格尔
2022年2月24日,莫斯科时间清晨5点50分,克里姆林宫无预警释出紧急直播——俄国总统普京,在全世界面前,正式宣布向乌克兰政府宣战。
家园被毁、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是战争带来的苦难,不管它因何而起,受伤总是老百姓
伴随着俄乌局势的进一步发展,部分网友们的评论方向发生了变化,变得并不太关注最新的局势,有的甚至开始秀下限,更关心乌克兰美女的“未来”。有的言论表达得更直白,认为“乌克兰打仗,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男性将会伤亡惨重,那么就会剩下许多女性。”除了“俄乌战争持久化,乌克兰美女来中国”等不良言论外,还有不少网友借“俄乌冲突”的流量玩更多梗,并宣扬对立的言论。
引发了乌克兰人的反感,甚至出现大规模排华事件,也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放大,成为攻击中国的武器。
学习任务三:止战之殇——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
1.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真的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对战争应该有敬畏之心、对深处战争中的平民抱有同情心。
2.国际风云变幻无常,而国家的态度就是我们的态度。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希望战争立刻结束,大家回到谈判桌上,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中国并不希望看到现在的战争局面,这才是体现中国意志的官方回答。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回答道,“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任何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应当得到共同维护。……中方将继续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与各方接触,乌克兰局势正趋于恶化,中方再次呼吁各方保持克制,认识到落实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的重要性,通过对话谈判缓和事态、化解分歧。”
3.和平来之不易,愿和平永驻人间
4.理性、加强对话、尊重任何国家
……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课堂练习
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2.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役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这表明该体系( )
A.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 B.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C.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 D.形成了稳定的国家关系秩序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