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15:5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①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②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 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③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1.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2.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3.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4.简析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 。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①,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②,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③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④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
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⑤这场争论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⑥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 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论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⑧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论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论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论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有删改)
【注】①槃同“盘”,木盘,古代盛水器皿。②隤,下降。③丽,依附。④重差:汉代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
5.题目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6.根据第②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
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
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万里。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D.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
7.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D.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8.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论争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9.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的看法。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三、选择题
10.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B.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于“方”,安谧静止。
C.蔡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宣夜说的处境:“宣夜之学,绝无师法。(《晋书·天文志》)”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
D.文中提到的“辰极”,指的是北极星;“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在天空的运行,看上去很不规范。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研讨会上,有不少专家学者围绕以当前房地产形势、发展及相关问题为主题展开讨论,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总结和展望。
B.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了嫦娥三号着陆区四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分别是广寒宫、紫微、天市和太微,可以在官方的天体地图中使用。
C.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个性的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人类需要自觉地寻找精神家园。
D.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与会代表围绕互联网治理、发展、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B.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
C.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行其是。
D.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A.学校最近组织了许多迎新活动,很多同学蠢蠢欲动,希望能够一展身手。
B.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被他们那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C.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D.蔚蓝水世界——中国古代早有“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的说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催生了这个蓝色“方盒子”。“水立方”的阴柔秀美,与一旁阳刚壮美的“鸟巢”相形见绌。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欧盟各国领导人最近通过总值约为12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和促进就业计划,1200亿欧元接近欧盟总体GDP的1%左右。
B.面对琳琅满目的基金产品,从近年的投资结果来看,不但“自助式”投资让许多投资者无法实现预期回报,而且还会导致频频亏损。
C.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有专家就国务院关于饮用水安全信息能否及时公开筛问题进行了专题询问。
D.光是打击、罚款、曝光,可能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手段,要彻底解决黑出租车问题,必须彻底根除黑出租车滋生的土壤。
四、材料作文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
南仁东的故事给了你哪些触动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大约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后影响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4.最后一段介绍中国稻米走出国门,连用“穿越”“漂洋过海”“传播”等几个动词,语言形象生动,给中国稻米以人的形象,让中国稻米如同一个传播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形象地说明中国稻米为世界人民所做的贡献。
5.者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 6.C 7.D 8.盖天说认为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扬雄用实验进行驳斥,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得出结论是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结论与盖天说完全相反,由此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9.答案示例一: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修补漏洞不够充分。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但是他的解释缺乏实证依据,因果之间缺乏必然关联,太阳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答案示例二: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能够修补漏洞。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
10.D
11.C
12.C
13.B
14.C
15.例文:
青春逢盛世,共谱新华章
你听,大风泱泱;你看,大潮滂滂。昔日,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今天,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可我们是否想过:我中华盛世,均源于我中国精神,不败的中国魂!
中国魂是什么?中国魂是中华民族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精神!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拥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想说,一个民族更要有脚踏实地的人,他们才能成就未来!仰望星空,只是一种追寻理想的姿态;脚踏实地,才是实现梦想的关键。夸父执着于天空,却过早地倒下了;而我们的“天眼之父” 南仁东,一眼千万年,新脉冲星又两颗!凭的是什么?凭的是一生的寻找,三百多个候选地;凭的是二十四载,八千多个日日夜夜;凭的是怀揣梦想,更是脚踏实地、不辞辛劳、坚守岗位的奉献精神!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是否有梦想?又是否有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精神?
中国魂是什么?中国魂是心系品质,更是永不放弃的坚持!
心系品质,就是求得一颗匠心,就是精雕细琢,就是精益求精,就是追求卓越,就是拥有一颗破除成见、不断超越、不懈坚持的心!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就是我们心系品质、不懈坚持的明证。面对重重困难,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林鸣并没放弃,在那堪称世界规模最大的桥面铺装工作上,他精益求精,坚持做到最好;在桥体拼接、管道对接问题上,他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九年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一座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跃海腾空的巨龙,再展我中华世纪雄风!这,就是我们的中国魂,我们的中国精神!在我们一声声“厉害了,我的国”外,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中国精神、中国魂!
今天的中国,是祖辈的,是父辈的,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愿我们站在祖辈、父辈的肩上,“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发挥我们的潜能,向新时代进军!
先辈曾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今天我们青春逢盛世,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同筑中国精神,以大国之泱泱,共谱华夏新篇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