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宇宙空间究竟谁“选择”了谁
高洪
多数的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是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
但是,人类真是“必然”地产生于宇宙的吗?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大爆炸”理论模型只是等待验证的假说,他们还认为,从恒星的产生到行星(包括地球)的出现,几乎每一步演化都充满了偶然。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人类选择了宇宙。所谓人择原理,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这个原理的要义在于,宇宙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有我们这样的人类存在,它不可能是另外的样子,因为另外的环境不会有人的出现和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对宇宙的研究和认识。所以,现在的这个宇宙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选择”了这个宇宙。
美国著名科学家惠勒还从量子力学的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参与者的宇宙”的概念。他认为宇宙自大爆炸开始,膨胀尺度不断变大,在这进程中产生了观察者及观察仪器,这种观察反过来又会对宇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参与者的宇宙”向人们提供了有关人与宇宙的统一的自然观念,说明人是宇宙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宇宙;宇宙是人的宇宙,它以人类活动的结果和对象的面貌出现。正如科学家们所说,宇宙通过人类最终获得了自我认识。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实际上是对二者的融合。这一理论认为,宇宙和谐是产生人类的原因,人和宇宙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人依赖于宇宙,而宇宙也依赖于人。人的存在是宇宙状态的结果(宇宙择人),也是宇宙有如此状态的原因(人择宇宙)。宇宙给地球一个大环境,地球给人类各种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而人的生存又改变着自然环境,人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
近几年来探索世界复杂性的混沌学的出现,使人类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发生了转义。混沌理论认为,宇宙中普遍存在着混沌现象,即偶然的、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作用下非常复杂和模糊的现象。或许是宇宙在混沌的历史中偶然地“选择”了我们,而我们在宇宙的混沌的现实中还没有能认清它的真实面貌。所以,在混沌理论看来,“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类自然观的问题。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选择了宇宙”是与“宇宙选择了人类”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
B.“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
C.“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现存宇宙的样子只是人类对现有观测结果的描述。
D.“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由于有了人的出现和存在,才有了宇宙的诞生和存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科学家惠勒依据量子力学原理提出的“参与者的宇宙”的概念,是对“人的宇宙原理”这一观点的修正。
B.惠勒认为在宇宙产生某段进程当中,人类这一观察者产生,而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又会对宇宙产生重要影响。
C.“参与者的宇宙”这一观点有助于将“人与宇宙空间究竟谁‘选择’了谁”这一争论统一起来。
D.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可以将“宇宙择人”和“人择宇宙”这两个对立的观点统一起来。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两种观点,是人类在一定认识阶段上的产物。
B.“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两种观点,都具有各自的道理,也分别有其局限性。
C.“宇宙和谐”论为“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一争论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中国人对宇宙学的一个贡献。
D.近年诞生的混沌学,使人类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令人莫衷一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选择的力量
①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或者成为不固定的性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
②对于“自然选择”这个名词,作者们有误解的,也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认为自然选择可以引起变异的。其实它的作用,只在于保存那已经发生的、对生物在其生活条件中有利的变异而已。没有人反对农学家所说的人工选择的巨大效果,不过在此场合,必须先有自然发生出来的个体差异,人类才能依某种目的而加以选择。还有人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字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既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就不能适用!照字义讲,自然选择无疑是一个不确切的名词,可是化学家所称各种元素的“选择的亲和力”一词,有谁曾经反对过呢?我们不能严格地说酸类特意选择了盐基而和它化合。有人说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然而有谁反对过一位学者说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呢?这种譬喻的说法所指的意义人人都知道,而且名词要求其简约。就是“自然”两个字,应用时亦难免拟人化;不过我所谓的自然,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其产物。所谓定律,是指我们所能证实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在稍微熟悉之后,这些肤浅的反对意见自然会停止。
③我们要明了自然选择的大致过程,莫如就某一地方,在经历轻微的物理变化下,如气候的变化,加以观察。在气候变化之下,当地生物的比例数,几乎立时起变化,有些物种或不免绝迹。我们已经看到每一地域内所有生物彼此相互联系的密切性与复杂性,从这里我们可以断定,即使不考虑气候的变化,一地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亦将会严重地影响其他生物。凡微小变异,只要对任何物种的个体有利,使其能适合于变更后的环境,必定会得到保存,而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它的改进工作。没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不能有所作为。
④用譬喻的说法,可以说自然选择是每日每时在世界上检查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不论时间,不论地点一有机会就在沉默不觉中进行工作,把各种生物与有机的及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一个物种要得到任何大量的变异,必须在一个变种成立之后,继续再起(或经过一长时期后再起)同样性质的有利变异或个体差异,而这些变异必须再被保存,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我们对于这些缓慢变异的进行,一点也不能觉察,除非有时代变迁的标记。然而我们对于过去悠久的地质时代的知识极为有限,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仅是现在的生物和以前的不同而已。
⑤要明了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请允许我举出一两个假想的例子。让我们以狼为例。狼捕食各种动物,有的用狡计,有的用强力,有的靠捷速。我们设想被捕动物中最捷速的要算鹿,如果在狼获食最艰难的季节内,鹿的数目,因当地情形有所变动而增加,或者其他作为狼的食物的动物数目有所减少,那么,只有最敏捷和身材最苗条的狼,才有最优良的生存机会而被选择或保存,只要它们在不得不捕食其他动物的这个或那个季节里,亦仍保持有足以制服这些被捕食的动物的力量。
⑥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是非常缓慢的。只有在一区域内,当现存生物的变异更加适应自然体系中的某些位置时,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位置的出现在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阻止更加合适的外界生物的迁入。此种位置的存在,常和物理变迁有关,不过此等变迁的发生,大概很是迟缓的;此外,又和适应较佳的类型的被阻止迁入有关。在旧有生物中,有一些生物既发生了改变,则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亦将随之发生变动;新的位置即由此产生,而将为适应较佳的类型所占据,但是这一切经过都很缓慢。同种的一切个体,虽然彼此皆微有区别,可是要使它们构造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结果又常为自由杂交所延迟。许多人会说,这几种原因已很足以抵消自然选择的力量,可是我不相信它是这样。我相信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很是缓慢,须经过长久的时间,并且只作用于同一地域的少数生物。我又相信这种缓慢的时断时续的结果,和地质学所告诉我们的,这世界上生物变迁的速度和方式,是很相符合的。
⑦选择的过程虽很缓慢,但如以弱小的人力,尚能用人工选择大有作为,那么,在很长的时间内,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适者生存,其所起的变化,所导致的一切生物彼此间及其与生活的物理条件间相互适应的美妙与复杂关系,实在是没有止境的。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有删节)
4.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表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个体为了谋求利益而进行的变异,体现了生物的主观意志。
B.物种发生适合于环境的有益变异后,会为自然选择的改进工作提供机会。
C.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比较缓慢,但其作用不会被自由杂交所抵消。
D.自然选择能够改善生物和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5.第②段中,作者通过类比手法驳斥了他人对自己的质疑,请根据文本内容和提示信息填写表格,分析类比的作用。
类比 所对应的他人的质疑 跟核心概念 “自然选择”的关联 类比的作用
化学家使用“选择的亲和力”一词 ① 这一术语和“自然选择”一样,使用了带有自主意识的描述来形容客观的科学现象。 ③
“万有引力控制行星运行” ② 这一现象和“自然选择”一样是广泛适用的科学规律。
6.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从“自然选择”的概念、发生条件两方面,说明为什么不应将自然选择的说法简单用于形容人类社会的竞争。
【链接材料】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思潮或者行为倾向,即把生物界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能者为王等竞争规律,简单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生活。这样的简单化处理,对竞争中的弱者、“落后者”没有任何人性化的关照,将人类社会竞争变成类似于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充满残酷和血腥,罔顾人类的称号。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往往具体地表现为很多形式,如绩效唯一化、资源倾斜化、分类固化和歧视化、威权常态化、胜者光环化、生存自私化等。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人到猿
刘建超
我刚刚写下“从猿到人”的题目,门便被敲响了。打开门,我吃了一惊,差点将手中的笔扔掉——门口赫然站着我文章中的主人公猿人。我揉揉眼睛,再细看,没错,一个毛茸茸的猿人龇牙咧嘴地站在我对面。
我瞠目结舌竟无了知觉。
猿人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张开的嘴才合拢归位,忙拉出一把椅子说:“请坐、请坐。”猿人也不客气,一抬腿蹦上椅子。
“老祖宗驾到,有失远迎,不知您是为何事而来?”
猿人说:“看到你写的从猿到人的文章,觉得你犯了个逻辑性的大错误,特赶来纠正,以免贻害后人。纠正一下,我不是你的老祖宗,恰恰相反,你是我的老祖宗。”
我哑然失笑:“这怎么可能呢,您生活在 50 万年以前,我们现代人就是经过这漫长的进化过程而延续下来的。”
“此言差矣,我生活在距你们 50 万年以后,你们经过漫长的进化而使我们延续下来的。”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人类不断在进步,怎么能倒退呢。”
“倒退?怎么能是倒退,恰恰是实实在在根根本本完完全全的进步。”
原来是跟我理论来了。
我给猿人开了一瓶纯净水,在屋里踱了几步说:“你瞧,我现在直立行走,这就是进化的表现。”
“站立行走迟早要被爬行所代替。站立行走改变了人类正常的发育肌理,造成你们现在的人高血压、脑血管硬化、心脏病、腰肌劳损、关节炎等症状。现在人类已发现每天爬行一段时间有益于健康,人逐渐要进化到爬行的。”猿人说罢还得意地摇了摇尾巴。
“您瞧,您长着尾巴,而我没有。人的进化把没用的尾巴蜕化掉了。”
“你也长着尾巴呀。”猿人鄙夷地瞟了我一眼。
“没有,我是绝没有尾巴的。”我把屁股不礼貌地对着猿人用手使劲拍了拍,“如果我长尾巴,那就是返祖现象,它充分证明我是从您进化而来的。”
“你们都有尾巴,只是你们信奉‘夹着尾巴做人’的信条,妨碍了它的生长。尾巴是用来保持平衡的,也是尊严的象征,而你们却把尊严夹起来,做什么事都是瞻前顾后,婆婆妈妈,怕留下话柄,怕被人揪着小尾巴,这极大地影响了你们的发展和进化,要不然,从你进化到我也用不了 50 万年。现在有的人长尾巴,浑身长毛,这不是返祖,恰恰相反,是人类进化成猿的证明。看我:尾巴想摆就摆,想摇就摇,想伸就伸,不怕天,不惧地,活得多自在!哈哈……”
我急忙转移话题:“人类的进步朝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怎么能越来越向你们低级动物发展呢,现在的人研制出了电脑、核能、卫星、洲际导弹、登上了月球……”
猿人摆着那双毛茸茸的大手:“高科技不正在把人推向危险的绝地吗?曾经引以为自豪的核武器不是越来越使发明者感到畏惧吗?不是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限制它的发展甚至取消它?过多发射卫星已形成了太空垃圾,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空间。”
猿人说着有些激动,抓起桌上的饮料呷了一口,立刻便“呸呸”地吐了起来:“这是什么玩意儿,这怎么能喝? ”
我笑了:“这是纯净水,也是利用高科技制造出来的。”
“笑话,纯净水会制造出来?制造出来的东西怎么能说它纯和净呢,50 万年以后,我们猿人洗澡刷牙的水都比这纯净几百倍。”
“污染当然是有的,但人类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可能不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我斟酌了词句。
“错,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致命的破坏。森林滥砍乱伐,无序开采污染江河,水土流失。可笑的是人类现在却开始呼吁绿色食品了,偌大的地球竟找不到一块纯净之地了。”
“人类已注意到自己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已经在着手治理保护自己的家园。”
“怎么治理了——不是吆喝声音大,实际动作小吗? ”
我没话。
猿人推开双手:“能给我描绘一下你想象中美好家园吗? ”
“青山绿水、碧空蓝天、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空气清爽澄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贪婪、凶残、狡诈、冷酷、掠夺、战争。全球同此凉热……”
猿人叫道:“对喽,这正是进化到猿人时代的情景。”猿人蹿到我的书桌前,用手指蘸着墨水在我的稿纸上写了四个大字:从人到猿。
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和猿人的对话为主要形式,通过猿人与“我”的辩驳,使小说叙事场景更加集中,叙述节奏紧凑明快,极为巧妙地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
B.小说注意细节的精心设置与安排,前文写“我”请猿人喝纯净水,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实则是为下文猿人批判纯净水埋下伏笔,前后照应,颇具匠心。
C.小说多处运用反讽手法,如“你是我的老祖宗”“人类不断在进步,怎么能倒退呢”“站立行走迟早要被爬行所代替”等,趣味横生,寓意深刻,富有个性。
D.小说末尾通过“我”描述想象中的理想家园和美好愿景,既有对诗意的自然美景的向往,又有对人性的深刻反省,寓意着对美好家园和健康人性的呼唤。
8.小说以“从人到猿”为标题,有何妙处?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9.小说看似荒诞,却蕴含真实,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荒诞”与“真实”的关系。
四、选择题
10.下面的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科学院植物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不下30种的乔木病害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感染而致病的。
B.在世界杯外围赛前的热身赛中,他执教的中国队连遭败绩,这一结果大大超出了中国球迷们的意料。
C.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子。
D.特别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民族精神,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11.分析下面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长在树头,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那样的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A.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作引用
B.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摹状貌
C.列数字 打比方 作引用 下定义
D.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作诠释
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C.龆龀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D.六宫,本义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
1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因为引力波在广袤的宇宙中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地球时强度已大大减弱。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的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14.【语病】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
B.由于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和变异历程中,通常其性状都随之发生了分异,所以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比较古老的类型或每一生物群的早期祖先类型,在分类谱系上常或多或少地处于各现生类群之间。
C.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其原因是因为,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
D.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①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字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不能适用②有人质疑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③借助化学家称各种元素的“选择亲和力”与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的例子作类比,浅显形象地解释“自然选择”这个名词。 6.①生物物种之间没有道德感,没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自然选择”的现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出现。②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是有感情的,有人性的,有道德约束的,如果将自然选择的说法简单用于形容人类社会的竞争,那么人就不能称之为人。
7.C 8.①小说标题与常理相悖,产生陌生化的阅读体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章以“从猿到人”开启,结尾以“从人到猿”收束,首尾圆合,形成强烈的错位与反转效果。③暗示小说主旨,引发读者对科技、环境、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9.①真实是荒诞的土壤,是荒诞的现实基础。小说情节和“猿人”的形象虽然荒诞,但内容是对人性异化、环境破坏、科技隐患等现代性问题的曲折反映,荒诞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反思。
②荒诞是对真实的艺术化处理,是对真实的超越与提升。小说通过假定性情境进行虚构,运用反讽等艺术手法,赋予猿人以现代人的思想、口吻和细节描写,让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
10.B
11.A
12.D
13.B
14.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