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
限时:60分钟;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0分)
1.(本题3分)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称大夏皇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还创立了西夏文字,这位首领是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忽必烈 D.元昊
2.(本题3分)下面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分立示意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①-④
3.(本题3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早期国家的建立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大交融 D.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
4.(本题3分)《三字经》里写道:“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里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努尔哈赤
5.(本题3分)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老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
A.北宋的实力遭到削弱 B.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辽宋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6.(本题3分)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与北宋并立的朝代①所指的是
A.西晋 B.辽 C.金 D.元
7.(本题3分)辽夏金时期是我国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关于下列人物、民族与政权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选项 人物 民族 政权
A 耶律阿保机 契丹 辽
B 完颜阿骨打 女真 金
C 元昊 吐蕃 西夏
D 赵匡胤 汉 北宋
A.A B.B C.C D.D
8.(本题3分)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辽立国的时间是( )
A.公元916年 B.公元960年 C.公元1005年 D.公元1115年
9.(本题3分)《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幸澶渊,进发之期,不可稽缓。”该事件的结果是( )
A.宋金达成绍兴和议 B.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
C.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D.宋夏边界贸易的兴证
10.(本题3分)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是下列哪个民族的一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羌族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宋真宗时期,辽与宋议和,史称____。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12.(本题3分)北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并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______ 10世纪初 ______ 上京临潢府
北宋 ______ 960年 ______ ______
西夏 ______ 11世纪前期 ______ ______
13.(本题3分)《三国鼎立形势图》中①处是______(政权名称);《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中②处是______ (政权名称)。
14.(本题3分)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________城下,威胁都城________。宰相________力劝皇帝亲征,最终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辽宋盟约称“________”。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15.(本题3分)和议: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________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____。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三、判断题(共15分)
16.(本题3分)描叙与评价
(1)下列各句有的是作者对历史的叙述和描绘,有的是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评价,请将字母内容分类,填写在相应的序号。
①对历史的叙述和描绘
②对历史的看法和评价
A.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举官吏。
B.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
C.宋辽和议,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D.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E.郑成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F.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7.(本题3分)建立西夏的少数民族是契丹族。 (判断对错)
18.(本题3分)宋真宗时,金军大举攻宋,北宋朝廷一片恐慌。之后,金与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判断对错)
19.(本题3分)历史上的“檀渊之盟”是北宋与辽之间订立的。 (判断对错)
20.(本题3分)我们通过历史地图,手绘地图和饼图等多种形式形成历史时空观念,请你依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 下列表达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
①图一至图三,依次展现了唐朝、两宋和元朝情况。( )
②图一中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与唐朝处于政权并立的关系。 ( )
③图三中设置宣政院,中央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 ( )
④唐朝、两宋和元朝都是大一统王朝,国家统一趋势增强。 ( )
四、综合题(共40分)
21.(本题10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他们在建立政权后采取的措施有何相同之处?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此事件带来了哪些影响?
22.(本题15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碰撞中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材料一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政权,与宋朝并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图示中①处是什么政权?②处的政权是什么民族建立的?宋朝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的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有关?该政策有何弊端?
材料二 辽宋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编译自《宋史》
(2)材料二的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说,这一协定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你如何评价?
材料三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3)依据材料三,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3.(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幽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天然屏障,直接关系着中原的安危。北宋初年,统治者曾有一番雄心壮志,要立志收复幽云十六州,恢复昔日汉唐一般的大一统江山。但与辽军三次交战,三番战败以后,北宋统治者使改变了政策。
材料二: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时,更为契丹人的汹汹气势吓破了胆,进而对辽朝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这个妥协以每年30万岁币作为条件。
材料三: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破坏了党项族与汉族人民的正常贸易,中断了内地对西夏的粮食供应。西夏人民怨声载道,编了“战不如和”等《十不如》的歌谣广为传唱。后来,西夏统治者向北宋提出和好的请求。宋夏和议,北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茶叶3万斤,绢15.3万匹。
(l)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幽云十六州”是辽国哪位皇帝在位时占领的?该事件的发生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会发生澶州城之战?其结果怎样?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D
6.B
7.C
8.A
9.B
10.D
11.澶渊之盟
12.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汉族 赵匡胤 开封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13. 魏 西夏
14. 澶州 开封 寇准 澶渊之盟
15. 元昊 岁币
16.①ACF②BDE
17.错误;
18.错误。
19.正确;
20.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21.(1)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入藏(合理即可)。
(2)辽;西夏;仿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向汉族学习。
(3)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2.(1)辽。金。重文轻武。造成北宋战斗力弱,在边境战争中屡战屡败。
(2)澶渊之盟。虽然加重北宋人民负担,但是实现了边境和平,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3)相互吸收。订立官制、军制、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文字。
(4)有战有和、以和为主;互相学习。
23.(l)辽太宗时;辽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2)因为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 城下,威胁到东京的安危。结果军事方面辽军被打退;但宋与辽议和,北宋给辽岁币。
(3)北宋而言,是一个屈辱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上来看,有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宋夏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有 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