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同步练习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限时:60分钟;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0分)
1.(本题3分)邮票是历史的浓缩。方寸之间,融入千年历史风云。下列邮票中反映宋代文明成果的是
A B C D
2.(本题3分)辛弃疾在《清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反映了宋朝时期人们掌握和使用已较为娴熟的技术是( )
A.火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3.(本题3分)“弗朗西斯·培根说:这三样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是培根对宋代科技成就的评价,其中,在文字方面的新突破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4.(本题3分)北宋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早市。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可谓万物所聚。元朝的大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货物。这些现象表明宋元时期( )
A.商业经济繁荣 B.对外贸易发达 C.民族和睦相处 D.政治高度统一
5.(本题3分)“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役往来,如行国中”这说明元朝
A.中外交通发达 B.科技领先世界 C.戏剧空前兴盛 D.军事强盛
6.(本题3分)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是( )
A.水罗盘 B.日晷 C.漏斗 D.司南
7.(本题3分)我国宋元时期为使臣和商旅往来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方便的场所是( )
A.驿站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都护府
8.(本题3分)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为了避免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他的船队主要采用的一项伟大发明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9.(本题3分)学习宋元历史后,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0.(本题3分)根据《自然科学大事表》的统计,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李冰修建都江堰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D.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________。
12.(本题3分)火药发明与使用:_______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_______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_______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还用金属做筒,取代竹筒,发明了_______。
13.(本题3分)指南针使用与传播: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_______。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_______,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14.(本题3分)北宋时的匠人 _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学家 _____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 _____。
15.(本题3分)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明代时宋应星编写了(《 》)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判断题(共15分)
16.(本题3分)元朝的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数学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编制有《授时历》。( )
17.(本题3分)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
18.(本题3分)唐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 )
19.(本题3分)北宋时期,平民沈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20.(本题3分)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用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话来概括,就是“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存在着对外科技的接纳和吸收,但我国的科技体系却是独立形成的。同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古代许多科技领域中都有所体现。除讲究实用外,古人还特别注重事物的整体关联和辨证关系,整体性、辩证性特点在许多学科中都有所反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2)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对外的交流和吸收。
(3)中国古代社会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4)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5)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现出高水平、辨证性、实用性、独立性的特点。
四、综合题(共40分)
21.(本题10分)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经历了友好,也经受了挑战。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对外关系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明朝时期中外友好交往的重要人物及史实各一例。示意图中,“抗倭成功”“收复失地”“抗敌御侮”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材料二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自英国哲学家培根《新工具》
(2)根据培根的评述,说一说宋元时期“文明传播,科技领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2.(本题15分)宋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说出材料一“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的教训”而建立的制度。
【民族篇】
材料二:1005年,宋辽达成和议。宋真宗应允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20万匹,双方约为兄弟国。
(2)说出材料二中的盟约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设置的机构名称。
【经济篇】
材料三:宋朝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南方户口数比例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宋史》中有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材料三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看图
(4)材料四反映了南方手工业的兴旺,我国著名的瓷都在哪里?图二中的交子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区?
(5)《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科技篇】
材料五: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6)请列举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的科技成就两例例并说明其影响。
23.(本题15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场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隋朝统一中国的时间。材料中的“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得益于哪一个著名的工程?其中心在什么地方?
材料二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在经济上的措施。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图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清明上河图》是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材料四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A
6.D
7.A
8.D
9.D
10.C
11.元朝
12. 唐朝 唐朝 宋元 火铳
13. 指南针 欧洲
14. 毕昇; 王祯; 铜活字印刷。
15.活字印刷术 天工开物
16.错误
17.正确
18.错误
19.错误,把“沈括”改为“毕昇”
20.(1)错误
(2)正确
(3)未涉及
(4)正确
(5)错误
21.(1)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明朝:郑和下西洋。主题: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
(2)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了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2.(1)行省制度。
(2)澶渊之盟;西藏的管辖机构:宣政院;台湾的管辖机构:澎湖巡检司。
(3)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两点即可)
(4)景德镇;四川。
(5)瓦子。
(6)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任意两点即可)
23.(1)589年;大运河;洛阳。
(2)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印刷术;纸币;瓦子。
(4)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