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4-07 11: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时间,路线,规模,次数,作用),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 举。
2、知道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
知识链接
明清时期,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统称为东洋。贡,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贡使,进贡的使者。传教士基本指的是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
一、温故互查:(同桌互查)
汉唐时期哪些事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己看书完成学案,将重点知识在书上勾画出来,不会的以组交流。)
1、郑和下西洋:
1)明朝的“西洋”指哪里?(看课本注释)
2)阅读课本和材料:
材料一:"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材料二: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等通使西洋"。(惠帝即建文帝)
结合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结合课本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郑 和 下 西 洋
首航时间
次 数
船 数
人 数
船只大小
基本航线
到达范围
贸易情况
意 义
2、外国贡使
5)、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是 制度。
6)、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
①对外国的朝贡,中国以( )方式来进行的。
②对海外诸国的朝贡是有( )。
③明朝的回赐是( )所接受的贡物,并对( )进行( )收购。
7)、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原因有哪些?
3、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8)、传教士什么时候开始来到中国?什么时候纷纷来华?
9)、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采用哪些有效方式?谁是典型的代表?
10、《大清时宪历》是以 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 等人; 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三、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以组讨论,归纳总结)
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远洋?:
2、根据下列表中的内容,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进行比较,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比较结果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次数 7次 4次
人数 每次约2.7万人 1000到1500人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长24.5米 宽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开放题:(1)今年是纪念郑和开始下西洋多少周年?
(2)你知道欧洲新航路是谁开辟的吗?郑和下西洋比他到达美洲早了多少年 你还知道哪些航海家?
四、巩固练习
识记本课知识点
五、课堂检测:来试试吧!!!
课堂检测:
1、郑和下西洋第一次的时间是: ( )
A.1368年 B.1405年 C.1433 D.1442
2、明朝政府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 ( )
A.对外侵略扩张 B.学习外国的技
C.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开辟新航路
3、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4.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最远到达大西洋沿岸 B.先后七下西洋,经过20多年
C.第一次从刘家港出发 D.目的是为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5、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
A、福州 印度半岛 B、刘家港 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6、(创新题)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中正确的是 ( )
A.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B.刘家港——英吉利海峡——印度洋
C.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大西洋 D.刘家港——英吉利海峡——大西洋
7、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到中国传教是在 ( )
A.明朝洪武年间 B.明朝永乐年间 C.明朝嘉靖年间 D.明朝万历年间
8、清朝初年,德国传教士 出掌钦天监,制定了 ( )
A.《大清时宪历》 B.《大统历》 C.《坤舆万国全图》 D.《大明历》
9、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航,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白天、黑夜、阴雨、大雾,船队都不 迷失方向,最后成功到达西洋的一些地方。这主要得益于 (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指南针的应用
C.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D.勇敢顽强的精神
10、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航线和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