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端午粽 说课教案 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9 端午粽 说课教案 2个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16: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三)9《端午粽》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单元围绕“家人亲情” 这个主题, 编排了四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篇, 这篇散 文体裁的课文, 以儿童的口吻, 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 字里行间蕴含着外婆浓浓的亲 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以及端午节的文化情怀。
读好长句子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大量的含叠词的偏正词组,如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数量词组,如“一锅粽子”“一口粽子”“一小篮 粽子”“一颗枣”“一股清香”等, 这些词语富有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韵味十足。在教学中 要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这些词组,既能积累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做铺垫,从而突破重难点。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 要教学内容。本课要会认“端、粽、节、总、米、间”这六个字,会写“午、叶、米”三个字。 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已经认识了“节、总、米、间”,对“端、粽”两个字不太熟悉,这两个字 也将作为本课的识字重点。会写的字中 “午”“叶”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十”,可以引导学生寻 找汉字的书写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类字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
1.借助偏旁识记、随文识字等方式认识“端、粽”等 6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 个偏旁, 正确书写“午、米、叶”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一”字短语和长句子,结合实物、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 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
3.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文中有特色的词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四、说学情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爱玩好动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们的天性,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游戏闯关的方式,来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留意儿童心理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存词语,借助图画进展阅读。基于以.上熟悉,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纳了如下
(一)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观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文做铺垫。
2、示范朗读法:对于文中的长句子,在指导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进展必要的范读,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帮忙学生形成良好语感,提高朗读力量。
3、引导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点,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4.内容分解法:对长句子进行拆分,分步呈现,第2自然段“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长句子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先找出包粽子的材料,再说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最后,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
5.抓关键词法:第2自然段主要从“看、闻、尝“三方面描述了外婆包的粽子,在教学中,抓住“清香、又黏又甜”等关键词让学生去体会,指导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节日的浓浓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二)学习方法
1.联系生活法:在学习“豆”这个字时,用联系实物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让学生了解这个字的笔画特点。
2.积累法:课文用词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都是第一次出现,“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在学习中,学生对语言进行积累。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谜语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通过提问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得到谜底是粽子,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步骤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的方法,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尝试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
3.教师指导检查自学效果,指名领读,并指导认字、写字。
(1)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
(2)教师范写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学生书空,然后描红、临写,教师检查、指导。
(二)了解内容
提问: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同桌交流。
明确:课文为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
步骤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学习第 1 自然段
1.提问:课文中的端午粽是怎么来的?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明确: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2.提问:为什么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呢?
要求: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适当讲解。
明确: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3.指导朗读:第 1 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全班齐读第 1 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二)学习第 2 自然段
1.提问: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要求:指名学生朗读第 2 自然段,其他学生找出句子。
明确: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提问: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圈画,教师点拨。
明确: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是 AAB 式的叠词。
3.指导朗读:
读好三个叠词: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读好三个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4.提问:这样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明确: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5.提问: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
(三)学习第 3 自然段
1.提问: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2.提问: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明确:美滋滋地吃。“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3.提问: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明确: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提问: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善良、乐于分享。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步骤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补充,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步骤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提问,学生小结,教师归纳补充: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用“文字”感受了粽子的色、香、味。
步骤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
2.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七、说板书设计
端午粽
好看
好香
好吃
八、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内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我在教学中把握住了教学重点,注意了读长句子的训练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味道和样子。训练长句子需要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育语感,,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的朗读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孩子们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对于文本内容不熟识,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我觉得特别重要。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材的一篇介绍传统节日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指导朗读学会读好长句子。同时,在教学时渗透传统节日知识,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巩固识记生字,会写“节、真、叶”3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一股清香、又黏又甜”
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语。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及由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写字,积累词语,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及由来。
教学难点: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语。
四、说学情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课文围绕端午粽,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堂学习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品”粽,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阅读的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法、引读法、想象法
学习方法:勾画法、品词析句法、朗读感悟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呈现
1.生字词复习
2.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复习
(1)齐读一二自然段
(2)指名描述粽子的外形、味道等。
学生活动
读正字、词语、短语 、齐读
(二)、说话练习
教师呈现
1.用自己的话描述粽子的外形、香味和味道
2.观看蟹黄汤包视频,仿说描述蟹黄汤包。
学生活动
看图说话
资源预设、生成
预设:汤包的味道说不出来,师要提示“鲜美”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教师呈现
过渡:第三自然段围绕粽子写了什么呢?去看看吧。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相机正音。
2.外婆包了哪些粽子啊?
你还知道哪些粽子?
追问:所以这是写粽子的什么?文中的一个词已经告诉我们了。
对,花样多。-----种类多
3.仿写: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4.学习第三句话,读好长句子。
(1)指导读好句子:我们在外婆家美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棕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①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听一听他们在哪里做了小小的停顿。
②教师范读,指导正确停顿。
③哪个词语体现了我们的心情?
拓展“美滋滋”,用其造句/填空。
请学生想象着“我”的美滋滋心情,读好这句话。
(2)师生合作表演
①师:吃完了十分好吃、花样众多的粽子,我们要和外婆说些什么呢?
②读好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相机指导长句的朗读。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棕子?
3.理解词语“纪念”“据说”。区分“想念”“纪念”“怀念”。
(五)、小结
1.小结:这一趟端午之旅,大家收获满满,你们了解到什么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米、真、分、豆”
说一说结构
2. 写好 “米、真、分、豆”
①组词
②跟着笔顺书空
③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的注意点
④师范写,生书空
⑤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批改
⑥展评
七、说板书设计
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 糯米 枣
气味:清香
口感: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