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一课时 血 液
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淋巴系统
血 液(组织)
血 管(器官)
心 脏(器官)
4.3.1
4.3.2
4.3.3
食物中的营养被人体吸收后,如何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中去呢?
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密度不一样;加入抗凝血剂(阻止血液凝固)后,把血液静止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一、血 液
血液
血浆
上层透明、
淡黄色液体
下层暗红色的
血细胞
a.运载血细胞;
b.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1、用蘸有75%酒精的脱脂棉,对将要取血的部位(如指尖)进行消毒;
2、用已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
3、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4、 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 。
5、 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5夹角)。
6、 推出均匀的血膜
制作与观察人血涂片
阅读书本p148-149,了解血细胞的组成以及对应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血细胞——红细胞
血液为什么呈红色?
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红细胞内含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使血液呈红色。
血红蛋白的特点:
在氧浓度高的地方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解读血常规报告单【p150】:
当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时,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就会贫血。
一般地说,贫血患者应当多吃一些含铁元素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白细胞
二、血细胞——
功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保护人体免受病患。
有细胞核
比红细胞大且数量少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吞噬入侵人体内的病菌;抗传染
吞噬入侵人体内的病菌;
白细胞吞噬了病菌和死亡的细胞后,自己也会死亡,伤口处产生的脓液就是白细胞和细菌的遗体。
解读血常规报告单:
白细胞数目增多:
有炎症
血小板
二、血细胞——
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
在19世纪英女王维多利家族出现了一种疾病,人只要有轻微的破损就会出现持续的、难以控制的出血,当时人们把这种病称为“皇家病”,该病的发病率为0.05~0.1%。今天医学上把该病称为“血友病”,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吗?
功能:加速血液凝固,防止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
缺少血小板!
血管破损后,血小板移向破损处。
血小板在伤口处形成血栓,堵住出血口。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小板
二、血细胞——
(1)具有输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作用
(2)起防御保护作用
体内血量的相对稳定,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重大意义。如果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生命活动就有困难;超过1200-1500毫升,就有生命危险。
三、血液的新陈代谢
人体内的血细胞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衰老、死亡和再生。
红骨髓担负着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坚持经常适量献血的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和骨髓(红骨髓)造血系统在外界因素的促进下,始终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和强劲的免疫能力。因此,经常献血的人的血细胞要比不献血者年轻。这种质量上的优势,对人体健康是很有裨益的,不但使人延缓衰老,还可使人增长寿命,而且一旦遇到外伤出血也有较强的耐受力和自我调节功能。
适量献血 有益健康
1 、下列不属于血浆成分的是( )
A、水 B、葡萄糖
C、血红蛋白 D、蛋白质.
2、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 )
A、红细胞和白细胞 B、血小板和白细胞
C、红细胞和血小板 D、血细胞和红细胞
3、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 )
A、易与氧结合,也易与氧分离 B、不易与氧结合,也不易与氧分离
C、易于氧结合,不易与氧分离 D、不易与氧结合,易于氧分离
C
C
A
4、如图是人血涂片示意图,对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缺铁或蛋白质会影响①的功能
B.②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C.人患炎症时②的数量会增多
D.视野中细胞③数量最多
D
5、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人被细菌感染时,图中的D会显著增加
B.当图中B数目过多时,易形成血栓
C.当图中A数量过少时,会造成贫血
D.担负运输养料和废物功能的是C结构
血浆
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