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单元检测】必修下第二单元能力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单元检测】必修下第二单元能力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20:3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下第二单元能力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智斗[注](选段)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胡传魁:嘿,阿庆嫂!
  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你好哇?
  阿庆嫂: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哈哈哈…
  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与之虚与委蛇)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好说好说。
  (刁德一脱斗篷。刁小三接住。刁小三下。)
  阿庆嫂: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谢谢你呀!
  阿庆嫂:那是您自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生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有意在敌人面前掩饰自己)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
  (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看着阿庆嫂的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胡传魁: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
  (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胡司令,抽一支!(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传魁点烟)
  刁德一:(望着阿庆嫂的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接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干什么!
  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接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荼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哈哈哈……
  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智斗: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智斗是其第四场。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时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其司令。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次相逢后,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
C.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也显示了他在观察阿庆嫂的表现。
D.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很得体,把自己对胡传魁的恩惠轻轻带过,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文本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进屋)”这部分的对白与唱词交代了人物关系,为下文矛盾冲突的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B.“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这一文本内容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突岀了阿庆嫂的敏锐。
C.从“垒起七星灶”至“人一走,茶就凉……”运用对偶、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点出了阿庆嫂与客人的关系,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形象生动。
D.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描写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试探、相互提防。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1)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2)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4.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 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 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 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 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 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 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 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 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 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 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 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 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 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 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 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5.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6.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7.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8.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 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6分)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以及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亲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是爸爸吗 我是新二郎。
父亲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胤爸爸!我是阿胤。
父亲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亲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亲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么 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亲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亲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亲(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 已经老了么
贤一郎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 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亲(气极,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 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亲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 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 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 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可是……
贤一郎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亲(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阿贵,保重吧!
新二郎(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 不是还没吃晚饭么 您有地方去吗
父亲(自言自语)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么!(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留下的人沉默不语)
母亲(哀求地)贤一郎!
阿胤哥哥!
贤一郎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惊慌)怎么,没找到 一定能找到的!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的奔出。
幕落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多次都是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话开始的,这表明了他对父爱的渴望。
B.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任劳任怨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她对长子贤一郎疼爱、敬重和愧疚。
C.母亲原谅父亲以及希望长子与父亲和解,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
D.本剧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正当的看法和应有的批评态度。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们根本没有父亲”一句,潜台词一是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二是“我们”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
B.本剧结构严谨,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而是利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C.父亲“色厉内荏”的神情反映出他矛盾的心理:因为权威被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
D.本剧虽然篇幅短小,但却生动地描写了剧中的每个人物复杂、矛盾、充满纠葛的心理活动。
11.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 请简要概括。(4分)

12.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群文探究
1.同为茶馆的老板,阿庆嫂的表现与王利发的表现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

2.请分析《智斗》《茶馆》与《父归》戏剧冲突的建构的差异。

【参考答案】
1.C “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错误,从全文来看,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仅仅是寒暄应付,他对阿庆嫂自始至终是持怀疑态度的。
2.D “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错误,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阿庆嫂和刁德一之间。
3.答案 (1)“上下打量”这个细节体现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阴险、多疑。
(2)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有力回击,体现出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机智、果敢。
解析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文中第一处画波浪线的舞台说明是刁德一初次见到阿庆嫂时的表现。刁德一初次见到阿庆嫂,就认为阿庆嫂不一般,对阿庆嫂起了疑心,而“上下打量”这一细节正是刁德一起了疑心的具体表现,也表现了刁德一的阴险、多疑,为下文的矛盾冲突做了铺垫。文中第二处画波浪线的舞台说明描写了阿庆嫂泼茶的动作,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发生在阿庆嫂唱“人一走,茶就凉……”之后,结合特定的环境以及特定的人物语言来看就有了深意,实际上这是阿庆嫂对刁德一多次试探的有力回击,既表现了阿庆嫂对刁德一的不满,也表现了阿庆嫂的机智、果敢。
4.答案 ①这是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②刁德一设置圈套,步步紧逼,企图找出对手言谈中的漏洞。③阿庆嫂则巧用与胡传魁的关系,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
解析 “智斗”作为节选部分的题目,体现在刁德一和阿庆嫂两个人物身上,刁德一是“旁敲侧击将她访”,阿庆嫂是“察言观色把他防”。围绕两个人的斗争智慧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C “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改良失去了信心。
6.B “表现了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错误,应是表现了此时茶馆没有顾客光临,他们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的前景没有信心。
7.答案 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因为她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里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惯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别顽固啦……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这都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们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
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的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这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方面总体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剧本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性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解答本题,抓住“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8.答案 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的时兴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解析 根据“老伙计 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 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可得出冲突①。根据“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可得出冲突②。根据“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以及开头对社会背景的交代,可得出冲突③。
9.C “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错误,除了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还有对丈夫的爱和拥有完整的家庭的渴望。
10.B “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错,文中父亲和贤一郎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冲突。
11.答案 贤一郎亲眼见过以前不负责任的父亲,所以痛恨他;新二郎只看见现在年老体弱的父亲,所以可怜他。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剧中介绍的人物经历入手。从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不同态度的根源来看,贤一郎见过父亲以前的劣迹,知道父亲的另一面;而新二郎只看到了站在眼前的年老体弱的父亲,不知道父亲以前的劣迹。
12.答案 (示例)同意。从父权家长制的角度看,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从情感的角度看,父亲的归来是贤一郎没有预料到的,他感到恐惧、憎恨和悲哀,这是他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但血缘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隔的,当贤一郎内心积压多年的愤怒已经发泄完毕、父亲已经忏悔,看到父亲的确需要照顾,听到母亲的哀求,知道弟弟妹妹对父爱的渴望之后,他不想继续没有父亲,所以结尾他的态度突然转变,也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解析 一般情况下,考生应该同意评论家的观点,然后依据剧情的发展,分析“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在贤一郎身上的具体体现即可。贤一郎一开始见到父亲时非常愤怒,对父亲过去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并拒绝承认他,说“我们根本没有父亲”,并用一番话说得父亲没有脸面留在这个家里了,只好再一次走出家门。但当父亲离开以后,贤一郎却又成了第一个要把父亲叫回来的人。因为无法忘记父亲过去抛妻弃子的行为以及全家人为此遭受的苦难,所以贤一郎一开始不愿意接受父亲,并与父亲理论,指责父亲的不是。最后父亲深感内疚,心灰意冷地再次离开家时,贤一郎这才如梦初醒,像疯了一样和弟弟一起出门寻找父亲。从贤一郎怨恨父亲的原因看,他是一个善良、正直、敢于承担生活重担的孩子,尽管父亲年轻时劣迹斑斑,他也不会置年老体弱的父亲于不顾。能进行合理分析即可。
【群文探究】
1.答案 (提示)阿庆嫂是剧中的女主角,是茶馆的老板娘,还是中共地下工作者。《智斗》一场戏集中表现了她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不畏强权、不怕危险。王利发是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性格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2.答案 (提示)《智斗》《茶馆》:人物与时代的冲突。用人物生活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变迁。
《父归》:父亲和贤一郎的对立冲突。对当时社会上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正当的看法和应有的批评态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