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活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3、 了解活字印刷术,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学习重点】
1、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学习难点】
1、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学习时间】2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今天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有关资料】
作者作品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朝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共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沈括(公元1031-公元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写作背景
活板是与唐代的雕版相比较而言的一种印刷技术,这可以说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梦溪笔谈》的记载,是有关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
1041年,中国发明泥活字印刷术。1422年,威廉 ·考克斯顿把印刷术引入英国。1436年,德国人谷登堡用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圣经》。1814年,德国弗里德里希· 柯尼希发明蒸汽机动力印刷机,用于印刷泰晤士报。20世纪70年代,圈筒纸胶印技术被广泛使用,取代了凸版印刷。20世纪80年代,在电脑的辅助下,发展手动照排印刷。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数字印刷逐渐发展。
段落主题:
第一段:交代活字印刷的前身——板印书籍(雕版印刷)
详细介绍刻字、制版、印刷、拆版的程序,是活板印刷全过程。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其法……火烧令坚):制作活字
第二层(先设一铁板……则字平如砥):活板用法
第三层(若止印三二本……瞬息可就):活板功效
第三段:交代活板的下落。
主题
课文通过介绍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印刷术的发展史
【预习设计】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冯嬴王( ) 蜡和纸灰( ) 炀之( ) 药稍镕( )
字平如砥( ) 更互用之( ) 瞬息可就( ) 以纸帖之( )
木格贮之( ) 奇字( ) 燔土( ) 用讫( )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板印书籍 ( ) 唐人尚未盛为之 (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布衣毕昇 ( )
又为活板( ) 每字为一印( )
蜡和纸灰( ) 冒之( )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 持就火炀之 ( )( )
药稍镕( ) 字平如砥 ( )
一板已自布字( ) 第二板已具( )
更互用之( ) 瞬息可就( )
以纸帖之( ) 有奇字素无备者( )
旋刻之( ) 用讫( )
殊不玷污( )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
至今宝藏( ) 若止印三二本( )
翻译句子: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3)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4)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5)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6)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新课学习】
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停顿,尝试为课文划节奏。
读课文,结合注释读懂意思。
第一段: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嬴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第二段: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第三段: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合作探究】
整理归纳文言词汇。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
【扩展延伸】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梦溪笔谈》(卷三 辨证一)
【注释】柔铁:熟铁,熟铁比较柔软,所以又称为柔铁。磁州:今河北磁县。濯:淘洗。累:累计;耗:损耗,减少。
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谓之“灌钢”(称作)
B暂假生铁以为坚(借)
C盖未识真钢耳(耳朵)
D方识真钢(才)
翻译句子:
1)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2)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并说说其意思。
【课堂检测】
解释句中加点字词。
(1)又为活板 ( ) (2) 和纸灰之类冒之 ( )
(3) 持就火炀之( ) (4)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3)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选择题:
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覆盖 )
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规范 )
C.旋刻之( 立刻,马上 )
D.用讫再火令药熔( 完 )
下面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为活板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则以纸帖之
C.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D.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译文: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B.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译文: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C.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遇到白色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D.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译文: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作业布置】
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活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3、 了解活字印刷术,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学习重点】
1、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学习难点】
1、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学习时间】2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今天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有关资料】
作者作品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朝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共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沈括(公元1031-公元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写作背景
活板是与唐代的雕版相比较而言的一种印刷技术,这可以说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梦溪笔谈》的记载,是有关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
1041年,中国发明泥活字印刷术。1422年,威廉 ·考克斯顿把印刷术引入英国。1436年,德国人谷登堡用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圣经》。1814年,德国弗里德里希· 柯尼希发明蒸汽机动力印刷机,用于印刷泰晤士报。20世纪70年代,圈筒纸胶印技术被广泛使用,取代了凸版印刷。20世纪80年代,在电脑的辅助下,发展手动照排印刷。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数字印刷逐渐发展。
段落主题:
第一段:交代活字印刷的前身——板印书籍(雕版印刷)
详细介绍刻字、制版、印刷、拆版的程序,是活板印刷全过程。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其法……火烧令坚):制作活字
第二层(先设一铁板……则字平如砥):活板用法
第三层(若止印三二本……瞬息可就):活板功效
第三段:交代活板的下落。
主题
课文通过介绍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
【预习设计】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冯嬴王( ) 蜡和纸灰( ) 炀之( ) 药稍镕( )
字平如砥( ) 更互用之( ) 瞬息可就( ) 以纸帖之( )
木格贮之( ) 奇字( ) 燔土( ) 用讫( )
【答案】
冯嬴王( yíng ) 蜡和纸灰( huò ) 炀之( yáng ) 药稍镕( róng )
字平如砥( dǐ ) 更互用之( gēng ) 瞬息可就( shùn ) 以纸帖之( tiè )
木格贮之( zhù ) 奇字( qí ) 燔土( fán ) 用讫( qì )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板印书籍 ( ) 唐人尚未盛为之 (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布衣毕昇 ( )
又为活板( ) 每字为一印( )
蜡和纸灰( ) 冒之( )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 持就火炀之 ( )( )
药稍镕( ) 字平如砥 ( )
一板已自布字( ) 第二板已具( )
更互用之( ) 瞬息可就( )
以纸帖之( ) 有奇字素无备者( )
旋刻之( ) 用讫( )
殊不玷污( )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
至今宝藏( ) 若止印三二本( )
【答案】
板印书籍 ( 用雕版印刷 ) 唐人尚未盛为之 (大规模盛行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通“以”,“已”和“后”连用,表示时间,以后。 )
布衣毕昇 ( 平民 ) 又为活板( 发明 )
每字为一印( 作为 ) 蜡和纸灰( 混合 )
冒之( 覆盖 )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模子 )
持就火炀之 ( 靠近 )( 烘烤 )
药稍镕(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 字平如砥 ( 磨刀石 )
一板已自布字( 另外 ) 第二板已具( 准备好 )
更互用之( 交替,轮换 ) 瞬息可就( 完成 )
以纸帖之( 用标签标出。 ) 有奇字素无备者( 生僻字 平素)
旋刻之( 马上 ) 用讫( 完 )
殊不玷污( 根本 )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被 )
至今宝藏( 珍藏 ) 若止印三二本( 同“只” )
翻译句子: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3)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4)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5)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6)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答案】
1)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2)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3)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4)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
5)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6)_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新课学习】
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停顿,尝试为课文划节奏。
【答案】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嬴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读课文,结合注释读懂意思。
【答案】
第一段: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嬴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重点词语:板:同“版”,用雕版。尚:还。盛:大规模地。为:做、使用。之:它,指“板印书籍”。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已后:以后。已:同“以”。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为:是
翻译: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自冯嬴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第二段: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重点词语:为:发明
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重点词语:其:代活字印刷;为:刻;印:印模;火:名词作状语,用火;令:使。
译文: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重点词语: 其:代铁板;和:混合;冒:覆盖;之:的;代铁板
译文: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重点词语: 印:动词,印刷;则:就;以:用;范:模子;乃:于是、就;为:作为;就:靠近;火:名词;炀:烤烘;药:指松脂、蜡等混合物;镕:同熔;以:用;砥:磨刀石。
译文: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重点词语: 若:如果;止:同“只”;为:算是;则:就;为:表强调;
译文: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重点词语: 自:另外;具:准备好;更互:交替、轮流;就:完成。
译文: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重点词语: 皆:都;印:名词,印模;以:用来;
译文: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重点词语: 以:用;帖:用标签标出;后一个名词,标签;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之:代印模。
译文: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重点词语: 奇字:生僻字;素:平时;旋:立刻,马上;以:用;之:代生僻字;
译文: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重点词语:以:用;者:……的原因; 木理:木头的纹理;燔:烧;讫:完;火:用火烤;以:用;之:代字模;印:印模;自:自己;殊:根本
译文: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第三段: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合作探究】
整理归纳文言词汇。
通假字
活板 “板”通“版”。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已”和“后”连用,表示时间,以后。
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
药稍镕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变为液态。
词类活用。
板印书籍 板:用雕版。 名词做状语。
以纸帖之 帖:用标签标出,名词作动词
火烧令坚 火:用火。 名词做状语。
至今宝藏 宝:当宝,名词作状语。
火令药镕 火:用火烧 名词作动词
木格贮之 木格:用木格,名词作状语
一词多义。
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刷。谓语,动词。
“其印自落”, 印模。 主语,名词。
“密布字印”, 印模。 宾语,名词。
火:“火烧令坚”, 用火。 名词做状语。
“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 名词做动词。
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
“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就:瞬息可就, 完成。 动词。
持就火炀之, 靠近。 动词。
为:唐人尚未盛为之 使用、采用。 动词。
满铁范为一板, 当做。 动词。
未为简易, 算是、认为是。动词。
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被。介词。
皆为板本:是
又为活板:发明
每字为一印 作为
极为神速(助词,加强语气)
不以木为之者(刻制)
板:活板:同“版”
板印书籍:用雕版,名词作状语 。
火: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持就火炀之:名词,火
再火令药熔: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帖:则以纸帖(tiě)之。帖,动词,用标签标出 。
每韵为一帖 :标签
以:不以木为之者 用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用来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冒之 用
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把)
其
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毕昇的)
之
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代词“这”)
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代指“铁板”)
以纸帖之/木格贮之(代指不用的字模)
旋刻之(代指“奇字”)
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
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若 若只印三二本(如果) 不若燔土(像)
自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 其印自落(自己)
古今异义词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
【冒】古义:涂盖,敷上 今义: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一板已自布字
【自】古义:另外 今义:自己
药稍熔【药】 古义: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 今义:药品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衣服的一种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范】 古义:框子 今义:规范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火烧令坚。(省略宾语“字印”)
2、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省略介词“于”)
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为……所”表被动)
【扩展延伸】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梦溪笔谈》(卷三 辨证一)
【注释】柔铁:熟铁,熟铁比较柔软,所以又称为柔铁。磁州:今河北磁县。濯:淘洗。累:累计;耗:损耗,减少。
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谓之“灌钢”(称作)
B暂假生铁以为坚(借)
C盖未识真钢耳(耳朵)
D方识真钢(才)
【答案】C
【解析】应解释为“罢了”
翻译句子:
1)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2)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答案】
1)我曾经出使前往河北的磁州锻坊观看炼铁的过程,才认识到了真钢。
2)炼钢也是这样,只用比较精纯的熟铁锻打百余次火,每锻打一次便称量一番,每一次锻打重量便会跟着轻一次,直到数次锻打而斤两不再有改变时,那得到的就是纯钢了,即便再锻打一百次也不会再有丝毫损耗了。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并说说其意思。
【答案】
百炼成钢,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的锻炼,非常坚强,或成为优秀的人物。
【附译文】世间的锻铁,其所谓的钢铁,就是将柔铁弯曲盘起来之后,再把生铁陷入里面,用泥巴封好后烧炼,锻打以使熟铁、生铁相互混合融入,便称为“团钢”,也称为“灌钢”。这是一种假钢铁,暂时借着生铁的硬度以提高它的坚实度,烧炼两三次之后,生铁自然就变成了熟铁,依然是柔铁。然而天下的人都没有认为这办法是不对的,大概因为不认识真钢的缘故。我曾经出使前往河北的磁州锻坊观看炼铁的过程,才认识到了真钢。凡是铁内有钢的,就好比面里面有面筋一样,洗干净软面,才能够得到面筋。炼钢也是这样,只用比较精纯的熟铁锻打百余次火,每锻打一次便称量一番,每一次锻打重量便会跟着轻一次,直到数次锻打而斤两不再有改变时,那得到的就是纯钢了,即便再锻打一百次也不会再有丝毫损耗了。这便是铁里面最为精纯的部分,颜色清明,将它们打磨之后颜色又呈现暗青色并且会发黑,和一般的铁迥然不同。当然也有炼尽之后而没有得到钢的情况,这便和铁的产地有关系了。
【课堂检测】
解释句中加点字词。
(1)又为活板 ( ) (2) 和纸灰之类冒之 ( )
(3) 持就火炀之( ) (4)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 )
【答案】
(1)又为活板 ( 发明 ) (2) 和纸灰之类冒之 ( 混合 )
(3) 持就火炀之( 拿 ) (4)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交替轮流 )( 完成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3)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答案】
1)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
2)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3) _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选择题:
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覆盖 )
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规范 )
C.旋刻之( 立刻,马上 )
D.用讫再火令药熔( 完 )
【答案】B
【解析】应解释为模子
下面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为活板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则以纸帖之
C.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D.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答案】B
【解析】A 发明;被;B 用;用;C 用标签标出;标签;D 完成;靠近
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译文: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B.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译文: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C.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遇到白色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D.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译文: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答案】C
【解析】应译为: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作业布置】
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活 板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
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活板》
活 板
沈 括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3、了解活字印刷术,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新知讲解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在天文学方面、物理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晚年,沈括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潜心写作,将平生见闻和科学研究记载于《梦溪笔谈》之中。
《梦溪笔谈》是文言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昇( ) 薄( ) 唇( ) 和( )
炀( ) 砥( ) 更( ) 瞬( )
旋( ) 韵( ) 贮( ) 粘( )
燔( ) 沾( ) 予( )
以纸帖之( ) 每韵为一帖( )
shēng
báo
chún
huò
yáng
dǐ
gēng
shùn
tiè
yùn
zhù
zhān
fán
zhān
yú
xuán
tiě
阅读全文,注音: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嬴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已 后 典 籍 皆 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蜡 和 纸 灰 之 类 冒 之
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以 备 一 板 内 有 重 复 者
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其 印 为 予 群 从 所 得
/
/
/
/
/
/
/
/
/
/
/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大规模
同“以”
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译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瀛王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版印刷本。
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平民
发明
【译文】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铜钱的边缘
名词作状语,用火
使
【译文】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印,用火来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
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则字平如砥。
混合
烘烤
磨刀石
覆盖
模子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译文】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印,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版,把它拿到火上烤,松脂、蜡等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算是
【译文】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同“只”,仅仅
表强调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
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准备(好了)
交替,轮流
完成
【译文】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在印刷,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
另自,另外
(作二铁板,更互用之 )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字印,字模
贮存
【译文】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同一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作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一字多印 )
(分类贮藏)
做标签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有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
(奇字旋刻)
生僻字
平时
用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
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殊不沾污。
木头的纹理
又
拿不下来
烧
完毕
擦拭
根本
【译文】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稀疏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又同药物互相粘连,拿不下来;不如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拭它,那些字印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舍木取泥的原因)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侄子辈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珍藏
通假字
活板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若止印三二本
药稍镕
“板”同“版”
“已”同“以”
“止”同“只”
“镕”同“熔”
诵读,归纳文言词汇。
词类活用
板印书籍
火烧令坚
以纸帖纸
再火令药熔
木格贮之
至今宝藏
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名词作状语,用火
名词作动词,用火烧
名词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名词作状语,当宝
一词多义
板印书籍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其印自落
密布字印
动词,刻印
指雕版印刷
字模
字模
不以木为之者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介词,用,拿
连词,用来
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完成
靠近
唐人尚未盛为之
满铁范为一板
未为简易
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皆为板本
又为活板
每字为一印
极为神速
不以木为之者
使用、采用。 动词。
当做。 动词。
算是、认为是。动词。
被。介词。
是
发明
作为
助词,加强语气
刻制
不以木为之者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冒之
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用
用来
用
把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代词,指铁板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代词,那些 代词,毕昇的
其法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其印自落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唐人尚未盛为之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 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 以纸帖之/木格贮之
旋刻之 不以木为之者 以手拂之
代指“板印书籍” 代词“这” 代指“铁板” 代指不用的字模
代指“奇字” 代指活字模 代指字模
古今异义词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
【冒】古义: 今义: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一板已自布字
【自】古义: 今义:自己
药稍熔【药】 古义: 今义:药品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布衣】古义: 今义:衣服的一种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范】 古义: 今义:规范
涂盖,敷上
另外
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
平民
框子
课堂总结
课文介绍了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
课堂练习
解释句中加点字词。
(1)又为活板 ( ) (2) 和纸灰之类冒之 ( )
(3) 持就火炀之( ) (4)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3)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选择题:
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覆盖 )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规范 )
C.旋刻之( 立刻,马上 ) D.用讫再火令药熔( 完 )
下面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为活板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则以纸帖之
C.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D.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译文: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译文: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遇到白色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D.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译文: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拓展提高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梦溪笔谈》(卷三 辨证一)
【注释】柔铁:熟铁,熟铁比较柔软,所以又称为柔铁。磁州:今河北磁县。濯:淘洗。累:累计;耗:损耗,减少。
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谓之“灌钢”(称作) B暂假生铁以为坚(借)
C盖未识真钢耳(耳朵) D方识真钢(才)
翻译句子:
1)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2)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并说说其意思。
作业布置
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段:交代活字印刷的前身——板印书籍(雕版印刷)
第二段:详细介绍刻字、制版、印刷、拆版的程序,是活板印刷全过程。
第三段:交代活板的下落。
活 板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活板》第一课时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7
学习目标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了解活字印刷术,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难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3、了解活字印刷术,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在天文学方面、物理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晚年,沈括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潜心写作,将平生见闻和科学研究记载于《梦溪笔谈》之中。《梦溪笔谈》是文言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词语学习:冯嬴王( yíng ) 蜡和纸灰( huò ) 炀之( yáng ) 药稍镕( róng )字平如砥( dǐ ) 更互用之( gēng ) 瞬息可就( shùn ) 以纸帖之( tiè ) 木格贮之( zhù ) 奇字( qí ) 燔土( fán ) 用讫( qì )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嬴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嬴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重点词语:板:同“版”,用雕版。尚:还。盛:大规模地。为:做、使用。之:它,指“板印书籍”。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已后:以后。已:同“以”。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为:是翻译: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自冯嬴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第二段: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重点词语:为:发明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重点词语:其:代活字印刷;为:刻;印:印模;火:名词作状语,用火;令:使。译文: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重点词语: 其:代铁板;和:混合;冒:覆盖;之:的;代铁板译文: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重点词语: 印:动词,印刷;则:就;以:用;范:模子;乃:于是、就;为:作为;就:靠近;火:名词;炀:烤烘;药:指松脂、蜡等混合物;镕:同熔;以:用;砥:磨刀石。译文: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重点词语: 若:如果;止:同“只”;为:算是;则:就;为:表强调;译文: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点词语: 自:另外;具:准备好;更互:交替、轮流;就:完成。译文: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重点词语: 皆:都;印:名词,印模;以:用来;译文: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重点词语: 以:用;帖:用标签标出;后一个名词,标签;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之:代印模。译文: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重点词语: 奇字:生僻字;素:平时;旋:立刻,马上;以:用;之:代生僻字;译文: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重点词语:以:用;者:……的原因; 木理:木头的纹理;燔:烧;讫:完;火:用火烤;以:用;之:代字模;印:印模;自:自己;殊:根本译文: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第三段: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合作探究】归纳文言词汇通假字活板 “板”通“版”。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已”和“后”连用,表示时间,以后。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
药稍镕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变为液态。词类活用。板印书籍 板:用雕版。 名词做状语。 以纸帖之 帖:用标签标出,名词作动词火烧令坚 火:用火。 名词做状语。至今宝藏 宝:当宝,名词作状语。火令药镕 火:用火烧 名词作动词木格贮之 木格:用木格,名词作状语一词多义。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刷。谓语,动词。 “其印自落”, 印模。 主语,名词。 “密布字印”, 印模。 宾语,名词。火:“火烧令坚”, 用火。 名词做状语。 “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 名词做动词。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 “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就:瞬息可就, 完成。 动词。 持就火炀之, 靠近。 动词。为:唐人尚未盛为之 使用、采用。 动词。 满铁范为一板, 当做。 动词。 未为简易, 算是、认为是。动词。 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被。介词。皆为板本:是又为活板:发明每字为一印 作为极为神速(助词,加强语气)
不以木为之者(刻制)
板:活板:同“版” 板印书籍:用雕版,名词作状语 。 火: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持就火炀之:名词,火再火令药熔: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帖:则以纸帖(tiě)之。帖,动词,用标签标出 。 每韵为一帖 :标签 以:不以木为之者 用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用来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冒之 用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把)
其
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毕昇的)
之
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代词“这”)
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代指“铁板”)
以纸帖之/木格贮之(代指不用的字模)旋刻之(代指“奇字”)
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
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若 若只印三二本(如果) 不若燔土(像)
自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 其印自落(自己)古今异义词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古义:涂盖,敷上 今义:向外透,冒失,冒充等一板已自布字【自】古义:另外 今义:自己药稍熔【药】 古义: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 今义:药品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衣服的一种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范】 古义:框子 今义:规范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火烧令坚。(省略宾语“字印”)
2、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省略介词“于”)
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为……所”表被动) 读读笔记读读写写注音释义读课文勾画概括笔记笔记读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1目标1目标1、2目标1
解释句中加点字词。(1)又为活板 ( ) (2) 和纸灰之类冒之 ( )(3) 持就火炀之( ) (4)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3)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选择题: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覆盖 )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规范 )C.旋刻之( 立刻,马上 )D.用讫再火令药熔( 完 )下面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为活板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B.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则以纸帖之C.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D.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译文: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译文: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译文:遇到白色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D.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译文: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扩展延伸】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梦溪笔谈》(卷三 辨证一)【注释】柔铁:熟铁,熟铁比较柔软,所以又称为柔铁。磁州:今河北磁县。濯:淘洗。累:累计;耗:损耗,减少。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谓之“灌钢”(称作)B暂假生铁以为坚(借)C盖未识真钢耳(耳朵)D方识真钢(才)翻译句子:1)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2)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并说说其意思。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课文介绍了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