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六国论
高中语文 / 统编版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本课目录
第一部分
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
深入探究
第三部分
巩固提升
第四部分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古风·秦王扫六合
李白 〔唐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导入新课
秦
扫
六
合
导入新课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改变。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继:随着、跟随。
判断句
1.疏通第三段字词
深入探究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既:已经。
免:幸免。
始:开始,起初。
义:名作动,坚持正义。
深入探究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斯:这。
效:效果,结果。
始:才。
速:招致。
以:用
为:作为
深入探究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与。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再:两次。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可译为“击退”。
状语后置句,
“赵尝于秦五战”
深入探究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洎: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
而:却,连词,表转折关系。
为:成为。
被动句
深入探究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且:况且。
处:处在。
革灭:消灭。
殆:几乎,差不多。
智力:智慧和国力。
诚:实在。
深入探究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使:假使。
附:亲附,依附。
犹:还。
数、理:天数,命运。
当:同“倘”,假如。
或:或许。
易:轻易。
量:估量,判断。
互文
深入探究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第三段译文
深入探究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灭亡)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第三段译文
深入探究
假使以前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第三段译文
深入探究
2.第三段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
明确:
文中作了以下假设:韩、魏、楚三国不割地赂秦,齐不亲附于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赵国良将还活着。用假设推理的方式,将“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说明只有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
深入探究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以荆卿为计——速祸
赵:
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智力孤危
以赂者丧
不赂者
对策: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救国良药
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深入探究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以:用。
封:封赏。
事:侍奉。
礼:名作动,礼遇。
并力:合力。
恐:恐怕。
下:名作动,吞下。
咽:喉咙。
3.疏通第四段字词
深入探究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势:形势。
为:被。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日:名作状,一天天。
月:名作状,一月月。
以:以至于。
为:治理。
为:被。
无:不要
被动句
深入探究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顺利咽下喉咙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译文
深入探究
开药方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治病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第四段的论证思路
深入探究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势:势力,力量。
于:比。
而:却。
犹:还。
可以:可以凭借。
苟:如果。
以:凭借。
从:追随。
故事:旧例。
是:这。
下:名作动,降低身份。
4.疏通第五段字词
深入探究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前(旧)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深入探究
5.谈谈结尾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明确:
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劝告北宋统治者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可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结论;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深入探究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
今
六国与秦:诸侯
北宋:天下之大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在六国下
对比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五段的论证思路
深入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巩固提升
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古论今。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巩固提升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的实力,加上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巩固提升
锐
意
进
取
的
秦
王
巩固提升
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辽、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巩固提升
史料补充: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巩固提升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巩固提升
积
贫
积
弱
的
宋
朝
巩固提升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
(1)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通过列举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巩固提升
(2)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巩固提升
(3)对比论证。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作者通过运用对比论证,说明北宋如果赂敌而求安,实在是下策。这样对比,孰舍孰取,非常鲜明。
巩固提升
3.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巩固提升
4.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形象。如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用古人“薪不尽,火不灭”的名言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巩固提升
(2)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如用“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叹词。就是在夹叙夹议中,也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巩固提升
(3)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富于变化,纵横恣肆,起伏跌宕,富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巩固提升
熟读课文,背诵三、四、五、段。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