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韩少功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俘(节选)
韩少功
一九三四年,我们独立师在沙寨一仗,一番激战,最终吃掉了老蒋的一个旅,敌旅长赵汉生来不及自杀,被我师生俘。亏了红军的不杀俘虏政策,他被交给我们连收押。
他很怪。戴着一副眼镜,天不亮就起床,一个人在牢房里出操,原地跑步,俯卧撑……接下来,盘腿闭目,叽里咕噜念念有词。
我以为他癫了,忙去告诉师长罗东。师长就跟着我到牢房外听了一阵。
“没什么,他在背总理遗训。”
“好多之乎者也呢。”
“那是背唐诗。”
“唐诗?”
师长解释了一下什么叫唐诗,师长也哼了几句。我知道,师长读过不少书,行李里一大半是书,大家都说他有孔明之才。
我有了主意,“我们连正少个文书,留了他也好。”
“文书?大材小用了。他洋墨水都喝过的。你晓得什么!”师长因为有事,匆匆走了。我身后传来怯生生的声音:“长官……请问,刚才是谁在此吟诗? ”
“我们师长。”
“罗东?”
“你也叫他的大名?大胆!”
他摇摇头,“可惜呀。当年在广州,我拜读过他的文章。北伐时攻打岳州,他率部为我解过围。他可是个文武双全的将才……”
几天后,发生了所谓“抢粮事件”。其实,说抢真冤枉。我们在一些寨子里筹粮,都是给了大洋的。只是个别人动作语气粗鲁一些了……我是后来听说的。
师长闻讯赶来,脸色铁青一到就命令集合。
全连排好了队列。一看师长脸色,就知道大事不妙,一个个都屏声敛气的。
师长两手一叉腰:“抢了粮的,给我站出来!”
没有人动。师长盯住我的脸,“你这个连长不错啊。”
我急急地分辩:“报告师长,我们给了钱的,没有抢!”
“胡说!明火执仗,不由分说,这不是抢?”
我委屈地大喊:“揭不开锅了,你要我这个连长怎么当?”
“当不了就说当不了。要当,就给我正正派派地当。我要的是红军连长,不是山大王!”
结果是,我被推进禁闭室。更气人的是,我与赵汉生关在一起。
赵汉生很奇怪,扶扶眼镜问是怎么回事。见我懒得理,又缩回墙角不再言语。
大概三更了,月光飘流在山谷中,照得房门口两块破瓷片发亮。我被摇醒了,睁眼一看,只见一张长脸,还有眼镜片被月光映出的光点。
“兄弟,醒醒……”是赵汉生。
我翻了个身,不想理他。
他做了个示意轻声的动作,轻声说起来:“你是堂堂红军长官,为了弟兄们吃饭,竟然横遭禁罚,大祸临头,我看着都愤愤不平。你也是七尺汉子一条,难道就这样逆来顺受?”
“什么意思?”
“只要你同意,我们今晚就……”他比比画画起来:“这墙我看过了,是土砖墙,尿湿就可以挖穿。你知道哨位、口令,熟悉地形和情况。引个路,怎么样?汉生不才,但重情重义,决不会亏待你。”
我明白了。
他把头凑得更近:“你仔细想想吧……”
我一耳光把他打得飞了出去,大概眼镜也不知去了哪里。“狗杂种,主意打到你爷爷头上来了?我能往哪里去?我一家八口被你们杀了七口,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我不跟着红军,有什么活路?”
我不记得还骂了些什么,只记得我扑过去,两只拳头擂鼓一般,把他一顿痛打猛揍,一边打还一边骂:“看你跑,看你跑,看你不老实……”直打得哨兵慌慌地跑来拉动枪栓。
师长来了。
他让哨兵开了门。“赵先生这些天委屈了,我们吃糠菜,没法给你白米饭。等条件好了,我请你下馆子。”
被我打得缩在墙角的赵汉生受宠若惊:“不敢不敢。”
“今天想不想走盘棋?”
“你知道我会下棋?”
“你公文包里不是有棋么?”师长与赵汉生说到棋,似乎是老朋友,越说气氛越轻松了。看着他们在地坪里坐下,叭叭叭摆开棋局,我忍不住插进去嘟哝:“师长……”
师长懒得看我。
我结结巴巴地说:“师长,我想通了,我们错了。都怪我野性子没改。”
赵汉生笑着看了我一眼,“这位兄弟虽是个粗人,对贵军倒是忠心耿耿。罗先生治军有方啊。”
师长冲着他一笑,“他打了你一顿,你不生气?”
“各为其主么,不打倒是不义了。就凭他这顿拳脚,要是在我的手下,我会给他记功的。”
“好,”师长盯了我一眼,“看来你们不打不相识。今天呢,我给赵先生一个面子,处罚暂免,责令你戴罪立功,怎么祥?”见我眉开眼笑跳了起来,又大声喝住:“你把人家眼镜打坏了,不想个办法?”
我费了好大的劲,给赵汉生找来一副眼镜。我去送眼镜的时候,师长正与他一边下棋一边聊天,不过话题似乎与象棋没什么关系。
师长说:“你们口口声声奉行三民主义,口口声声剿匪安民,事实不是很清楚吗?谁在安民?谁在祸民? ”
赵汉生脸色微红地分辩:“国军中确有害群之马。鄙人对国军的腐朽无能和风纪败坏,也一直痛心疾首。”
师长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军人自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国家前途为重,不然就是军阀,就是盲人瞎马。志士仁人从来胸怀天下,仁义之师从来是顺从民意,除奸革弊。你既为总理信徒,岂能不排是非,不从真理? ”
赵汉生这一回没有言语。
师长一个沉底炮,赢了最后一盘,三打两胜,然后休战。临走前,他叫来警卫员,取来一包卤水豆干和两块肥皂给赵汉生。我看得出,这时,赵汉生眼里隐隐透出慌乱和感动。
(节选自韩少功小说集《同志时代》)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一段寥寥数笔,简洁明了,清晰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说明了小说中相关人物的身份及其相互关系。
B.赵汉生战败后被生俘收押,一方面与红军不杀战俘政策有关,同时也表明了师长罗东与赵汉生素有交情,不忍将其杀害。
C.为解决连队士兵吃饭问题,“我”带领士兵到一些寨子通过购买的形式筹粮,这反映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
D.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同时“我”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串联起小说的基本情节。
2.本文善于设置悬念,请找出三例并作简要分析。
3.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多面的,而非简单地以好坏来论断。请选取小说中的人物“赵汉生”或“我”,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毛
韩少功
我还要说一头牛。
这头牛叫“三毛”,性子最烈,全马桥只有志煌治得住它。人们说它不是牛婆生下来的,是从岩石里蹦出来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不是什么牛,其实是一块岩头。煌宝是岩匠,管住这块岩头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我的印象里,志煌的牛功夫确实好,鞭子从不着牛身,一天犁田下来,身上也可以干干净净,泥巴点子都没有一个,不像是从田里上来的,倒像是衣冠楚楚走亲戚回来。他犁过的田里,翻卷的黑泥就如一页页的书,光滑发亮。细腻柔润,均匀整齐,温气蒸腾,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神形兼备的感觉,不忍触动不忍破坏的感觉。
在我的印象里,他不大信赖贪玩的看牛崽,总是要亲自放牛,到远远的地方,寻找干净水和合口味的草,安顿了牛以后再来打发自己。因此他常常收工最晚,成为山坡上一个孤独的黑点,在熊熊燃烧着绛紫色的天幕上有时移动,有时静止,在满天飞腾着的火云里播下似有似无的牛铃声。
问题是,志煌有时候要去石场。他走了,就没有人敢用三毛了。有一次我不大信邪,想学着志煌用它一把。那天下着零星雨点,两条充当广播线的赤裸铁丝在风里一摇摆,受到雷电的感应,一阵阵地泄下大把大把的火星。裸线刚好横跨我正在犁着的一块田。
三毛抓住机会捉弄我,越是远离电线的时候,它越跑得欢。越是走到电线下面,它倒越走得慢。最后,它干脆不走了,它四蹄在地上生了根,它刚好停在电线下面。火花还在倾泼,噼噼啪啪地炸裂。我的柳鞭抽毛了,断得越来越短。
我没有料到它突然大吼一声,拉得犁头如一道银光飞出泥土,朝岸上狂奔。在远处人们一片惊呼声里,它拉得我一个趔趄。犁把从我手里飞出,锋利的犁头向前荡过去,直插三毛的一条后腿,无异在那里狠狠劈了一刀。它跃上一个一米多高的土埂,有一种获得解放的激动,以势不可挡的万钧之力向岭上呼啸而去,不时出现步法混乱的扭摆和跳跃,折腾着前所未有的快活。
这一天,它鼻子拉破,差点砍断了自己的腿。除了折了一张犁,它还撞倒了一根广播电线杆,一堵矮墙,踩烂了一个箩篮,顶翻了村里正在修建的一个粪棚——两个搭棚的人不是躲闪得快,能否留下小命还是一个问题。
我后来再也不敢用这头牛。队上决定把它卖掉时,我也极力赞成。
志煌不同意卖牛。他的道理还是有些怪,说这头牛是他喂的草,他喂的水,病了是他请郎中灌的药,他没说卖,哪个敢卖?大家觉得他这个道理也没什么不对。
三毛没有卖掉,只是最后居然死在志煌手里,让人没有想到。他拿脑壳保下了三毛,说这畜生要是往后还伤人,他亲手劈了他。他说出了的话,不能不做到。
春上的一天,世间万物都在萌动。志煌赶着三毛下田,突然,三毛全身颤抖了一下,眼光发直,拖着犁向前狂跑。三毛的目标是路上的一个红点。事后才知道,那是邻村的一个女人路过,穿一件红花袄子。傍晚时分,确切的消息从公社卫生院传回马桥,那女人保住命,但三毛把她挑起来甩向空中,摔断了她右腿一根骨头,脑袋栽地时又造成了什么脑震荡。
志煌没有到卫生院去,一个人担着半截牛绳,坐在路边发呆。三毛在不远处怯怯地吃着草。
他从落霞里走回村,把三毛系在村口的枫树下,从家里找来半盆黄豆塞到三毛的嘴边。三毛大概明白了什么,朝着他跪了下来,眼里流出了混浊的眼泪。他已经取来了粗粗的麻索。挽成圈,分别套住了畜生的四只脚。又有一杆长长的斧头握在手里。
村里的牛群纷纷发出了不安的叫声,与一浪一浪的回音融汇在一起,在山谷里激荡。夕阳突然之间黯淡下去。
他守在三毛的前面,一直等着它把黄豆吃完。三毛还是流着眼泪。
志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终于提着斧子走近了它——
沉闷的声音。
牛的脑袋炸开了一条血沟,接着是第二条,第三条……当血雾喷得尺多高的时候,牛还是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叫喊,仍然是跪着的姿态。最后,它晃了一下,向一侧偏倒,终于沉沉地垮下去,如泥墙委地。它血红的脑袋一阵阵剧烈地抽搐,黑亮亮的眼睛一直睁大着盯住人们,盯着面前一身鲜血的志煌。
复查他娘对志煌说:“造孽呵,你喊一喊它吧。”
志煌喊了一声:“三毛。”
牛的目光一颤。
志煌又喊了一声:“三毛。”
宽大的牛眼皮终于落下去了,身子也慢慢停止了抽搐。整整一个夜晚,志煌就坐在这双不再打开的眼睛面前。
(选自韩少功《马桥词典》,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三毛性子最烈,仿佛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是为后文写“我”与三毛的故事与三毛最终的结局埋下伏笔的。
B.志煌这个人物性格执拗倔强,从他反对队上卖牛以及他最后亲手杀牛等情节,都能较充分地展示他这一性格特点。
C.作家的笔触非常敏锐、细腻,小说采用了大量的描写,有对环境的细致刻画,也有人物动作及心理活动的精准捕捉。
D.最后,作者如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把镜头聚焦在了牛的不愿闭合眼睛上,给读者以极大震撼,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5.小说在前半部分写志煌和三毛相处与最后志煌杀牛的两个场景,在语言风格上差异较大,试概括其风格特点,并说说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
6.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能较突出地表现作者浓郁的生命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第一张书桌
韩少功
一觉醒来才发现两脚泥,只是靠一夜体温的炙烤,加上盛夏天气的烘焙,泥浆已干成了泥壳,在床单上纷纷剥落泥渣。这有点奇怪,上床前我居然没洗脚?昨晚居然累得东倒西歪一头扎进了呼呼大睡?再说蚊子,那些微型杀手这一夜是嘴下留情,还是根本没法咬醒一个鼾声如雷的死人?
想一想,昨晚能摸到床已是幸运了,不像那一次,在路上走着走着就睡了,一头栽到水沟里。
知青时代就是这样子。无边无际的累,物我两忘的累呵累,填满了烈日下或风雪里的日子。有一天,救星终于出现,是公社杨秘书发现黑板报上我的粉笔字不错,抽调我去公社抄材料。当地人把这种轻松差事叫做“吃楼火”,词义来路不明。大概“楼”是指大宅子,能待在大宅子里烤“火”的家伙,当然是有富贵之命,至少也是时来运转,值得大家羡慕嫉妒恨。
在没有复印机的时代,抄材料就是手工复写。杨秘书让我复写各种公文,还有他最为头痛的新闻报道——退稿率太高了,搞得他很没面子。经过深入反思,他认定投稿失败的原因就在于邮路遥远,自己每次动手都太迟,于是决意加大写稿的时间提前量。比如还未开镰,他就抢先报道贫下中农喜送公粮;还未下雨,他就早早预测广大群众奋勇抗洪;离国庆节还有十几天,他就精确想象人们在节日里如何“深有体会地说……”“豪情满怀地说……”“一把抓住解放军首长的双手眼含热泪地说……”这种稿子抄得我目瞪口呆。这个胖子何等神通,把人家十几天后的泪水都流出来了?
时空穿越也无济于事,还被报社或电台回信怒斥为“胡闹”和“弄虚作假”。他这才苦着一张脸说:“怎么办?怎么办?你还有什么办法?”
在他谦恭的促请之下,我不忍袖手和暗笑,便复写兼顾修改,无非是去掉他的一些语法硬伤,删掉一些八股套话,再加点新鲜事例什么的,终于使他的退稿率后来有所降低。他乐癫癫地为我倒茶水和切西瓜不在话下。他最爱唱的“长江滚滚向东方……”从此也时常飘扬在公社机关的房前屋后。
县里大概也注意到这个公社在媒体上的能见度提升,于是常有电话打来,抽调我到县里写材料。这种“楼火”就吃得更爽了。几乎每个月我都有几天不用出工上地,而是衣冠楚楚牛头马面地入住县城招待所,每天得伙食补贴五毛,食有荤腥,夜有电灯,还有服务员来扫地送开水。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吧。什么是上层建筑?这就是上层建筑吧。不过县级官员比杨胖子难侍候,每次审稿都会有意见,每个参审人都水平高,哪怕以高克高互相消耗,甚至把自己绕晕,最后又回到第一审时的意见。自发现这种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便避繁就简,近道超车,每次完稿后决不再急于送审,而是拖到最后时刻,几乎是逼着领导把初审当作终审,只可能务实地说说人话——这就是说,不给他们高来高去的闲工夫,不给他们折腾下属和绕晕自己的机会。
这样,我就有了许多送审前的多余时光,忙一闲三,经常无所事事。恰逢 1970 年代初全国文化形势回暖,很多文艺院团恢复了自创节目的演出,省、地、县各级文艺刊物也都重新出版。在一个知青朋友的鼓动之下,我在招待所里闲着也是闲着,吃了五毛补贴后也得消遣,便胡乱凑些四言八句,关于诱蛾灯的(星火万千,美好诗情呵),关于水库大坝的(锁住龙王,气势非凡也),好像是诗,就算是诗吧,后来居然也印成了县刊上的铅字——眼看着一颗文艺小新星就这样意外地冉冉升起。
杨秘书特兴奋,因为文艺作品也在上稿率统计范围之内,任何铅字都算是全公社的文宣成绩。他觉得脸上有光,立刻赏我一盏煤油灯,带玻璃罩的,有鱼型灯嘴助燃增亮的,简直是高科技产品,比黑烟滚滚的棉油灯盏强多了。为了让我抓紧时间创作一台文艺宣传队的节目,一位姓刘的公社宣传委员也投入到对我的关爱中,听说我没桌子,便带我去了学校,逼着校长给了我一张学生用的双人课桌。
这是我走入社会后第一张书桌,一米来长,一尺多宽,有一个双层夹板和娃娃们留下的一些刻痕。工区里的员工们以前只配有床和木凳,人们平时写信也只能就着箱子或床沿,因此我的这张桌略显怪异,堪称奢侈,很让伙伴们震惊。想想看,在桌上再摆一个笔筒,立一排书(最好是精装的),插几支花(油菜花或南瓜花都行),不就有知识分子的风雅兮兮和气势非凡了?房间主人若不文思如涌壮怀天下哪还说得过去?
这张小桌伴我三年多,助我写出过三句半、对口词、表演唱、花鼓戏一类,当然还有杂乱的感想和素材,后来进入了小说或散文,包括早期的《月兰》和《西望茅草地》。杨秘书当然也在这张小桌上进入了我的日记。比方说,他一上路便不时高唱进行曲,用时下的语言说,活成了一个快乐的表情包。又比方说,他有一条又脆又亮又尖的娘娘嗓子,总是担当领呼口号的重任。他怕农民们听不清、喊不齐,常常把一句长口号截分成几个短句,于是一句“打击贫农…‘就是…’打击革命”,经他逐一分别领喊,大家喊是喊齐了,但前后两句分明成了惊心动魄的反动口号,竟被喊得地动山摇。这一事已被我写入了后来的《马桥词典》。他的金嗓子还多次用于民兵队列操练。大概是恼火一些人分不清左右,甚至听不懂“左”和“右”,他灵机一动,找来一些草绳, 给每人的左脚缠上一根,于是口令便成了“草脚——肉脚——草脚”,或者“(向)草脚——转……(向)肉脚——转……”还别说,这一招管用。形象的“草”和“肉”就是比抽象的“左”和“右”好记,如同电视剧比理论书要好懂,你不服还不行。大家的智商立即提升,队列动作马上整齐许多,据说后来还在什么竞赛中一举夺奖——这一事有几分神奇,将来说不定会被我写入哪篇小说的。
多年后,我重返这里的时候,发现两排土砖房早已换成钢筋水泥楼,集体茶场也早已被私人承包,眼前全是陌生面孔。我在房前屋后转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往日陈迹,除了半块语录墙,两台锈成了废铁的揉茶机,一个隐没在丛生蒿草中的废弃猪场。山水之间的人迹总是转瞬即逝。出乎意料,我吃饭时还看见了厨房墙角里一张课桌,其木纹、刻痕、样式都十分眼熟,不过它眼下已蒙上了枯黑烟垢,还有不少水泥凝结成的斑块,大概曾被泥匠们拿去搭过跳板,当过脚手架什么的。
桌下有几个腌坛,桌上则胡乱堆放了一些杂物,包括一个可口可乐的大瓶子,不知装了些什么。
我默默看了它一眼,然后告别主人走了,上了汽车,上了火车,上了飞机,直至海角天涯。我很奇怪临别前自己为什么没去把那个桌面摸一下。其实我常常想起它。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知青时代为背景,开头部分又特别写到知青生活的劳累与疲惫,暗示了拥有“第一张书桌”的特殊社会背景。
B.“我”被抽调到县里写材料时,每次完稿后,决不急于送审,只是为了腾出许多送审前的多余时光来“乱凑些四言八句”。
C.小说结尾处写到“其实我常常想起它”,其实表达的是作者一直难以忘记那个知青年代的青春岁月以及自己的文学成长历程。
D.小说善用俗语,语言幽默,轻松诙谐,如“吃楼火”等方言,对杨秘书领呼口号、操练民兵队列的描写,增强了生活色彩和文学趣味。
8.小说中的“杨秘书”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题目是“第一张书桌”,可文本直到第 9 段才写到这张书桌,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其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卫星佬
韩少功
一位姓刘的朋友,眼下在电视台当差,来我家玩过一次,执意要帮我装上电视卫星天线,决不让我成为文明的弃儿。
一辆工程车就这样灰头土脸地开来了,车上跳下两位技师,手操时讲机,吩咐手下人搬出监测器、钻孔机、定向仪、解码器、手提电脑等等,还忙着检查基础工程,即一个直径一点五米的水泥座一我家已经遵照吩咐提前打造好。
他们架上铝皮锅,靠定向仪确定方位,靠监测器查验信号,靠电脑上网按寻参数资料。一拨人在野外操作天线,另一拨人在室内调试电视,双方在对讲机里哇啦哇啦呼叫,忙得一个个满头大汗。碰到什么疑难,他们还打手机咨询更高级的专家,甚至直接打到出产设备的厂家。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过程中,我又能端茶倒水,完全帮不上忙。
朋友送来的这口锅,本身就价值两千.这笔厚礼实在让我过意不去,买一车西瓜送去电视台还礼,是后话不提。
几个月以后,雷击打坏了天线。我不好意思要工程车再跑一趟,正在为难之际,一位邻居对我说:“何不喊毛伢子来一趟 ”
毛伢子是谁
毛伢子就是桥头村路边那个杀猪佬呵。邻居说,他近来也兼营卫星天线安装,别人也叫他“卫星佬”。我不大相信杀猪的能玩好卫星,没有接受邻居的建议,合糊了一下,没料到邻居很热心,竟自作主张拜托一位运竹木的司机,捎了个口信下山去。卫星佬就这样进山了,站在院门外高声大叫。
我不认识他,见两个汉子的裤腿上满是泥点、以为是打鱼人来卖鱼,连连表示我们不要鱼。“不是你叫我来的么 ”毛师傅很纳闷,给我出示一只用草绳捆着的铝皮锅,让我明白他们的来历和来意。
他们当然没有汽车,只骑来了一辆浑身哗啦乱响的旧摩托,一个人抱着大锅反坐在车尾,另一个挂着两个工具袋向前开车,一正一反珠联璧合,就像一棵歪着头的大蘑菇上了路,更像一只支着锅形天线的预警飞机嗡嗡嗡进了山,哪怕在田间小道也能七弯八折,一往无前。进了大门以后,大脚板踩得到处是泥印,他们既不细察,更不多言,三下五除二就打上前去,动作如果不说是粗鲁但至少是猛烈,简直是在杀猪。他们不由分说把肥胖的电视机抬到室外,扔在草地上任它哼哼,接上电线,就当成监测器用上了。他们既不需要定向仪,也不需要用量角器,只是抬抬头,看看太阳的位置,甚至是太阳在云中可能的住置,把一口铝皮锅左挪一下,右旋两下,再踹它三两脚差点踹出了我想象中的尖叫,很快就校准了卫星方向。他们对锅座安装更无教条主义,如果你同意,他们更愿意省掉钢架,找来一些断砖废石,不一会就砌出三个砖墩,让锅座由一条钢腿变成三条砖腿,不像是架天线,倒像是砌猪圈。
卫星锅成了潲水锅,这样虽不大好看,虽不符合技术规程,但实际上更结实和更稳固,有抗风和防锈的诸多实惠。在锅中央的高频头上,他们随手罩上个底朝天的可口可乐半截瓶子,算是乡下人的即兴创造,一个防雨的小把戏。
猪杀完了,肥胖的电视机也被捉回室内重上屠案。杀猪佬揪去一把鼻涕,在裤子上擦了一把,对各种解码参数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对“亚太一号”“泛美二号”“雅玛尔”一类卫星名称如数家珍脱口而出,随手调试出屏幕中国的、港台的、南亚的、中东的、欧美的各种音画,就像从竹笼里掏出一只只猪,看你要哪一只,看你要剁哪一块,他都可以熟练地剁好,足斤足两,老幼无欺,价格也便宜:装一口锅,连人工和线材费用总共三百左右,不到一头猪的钱,我这才知道卫星天线已经大大降价。
我要他们吃了饭再走,他们连连摇头,说天已不早,还要顺路去茶盘砚收猪,准备明天卖肉,说完一溜烟骑着摩托走了。
我目送他们远去,怀疑他们的小小摩托无所不能,不但能把肥的瘦的卫星节目统统带上山来,也能把电子化数码化的大肥猪运下山去。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友执意帮我装卫星天线,送来价值不菲的“锅"”;邻居自作主张托人捎口信请来卫星佬,这体现了他们的热情爽直。
B.“我”在装好卫星天线后留卫星佬们吃饭,在他们离开时又目送他们远去,这是因为他们收钱少,我感到过意不去。
C.“肥的瘦的卫星节目”和“电子化数码化的大肥猪”等语言表达打破常规,写出了卫星佬们职业身份的“跨界"。
D.“我”装电视卫星天线的经历,有着现代科技、田园生活和乡土人情的有趣组合,巧妙地折射了现代乡村生活图景。
11.小说中两拨人前后来装卫星天线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2.通过塑造卫星佬这个形象,作者表达了人们该如何对待“高科技”的思考。作者的思考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无中生有。“表明了师长罗东与赵汉生素有交情”错误,依据文中相关内容,尽管师长罗东和赵汉生之前互相有所了解,但说“素有交情”没有依据。且根据红军不杀俘虏政策,罗师长的不杀也不是因为“不忍”。
2.①赵汉生兵败被俘后的行为“很怪”,“叽里咕噜念念有词……我以为他癫了”,他念的是什么,到底癫了没有,使人好奇,产生了阅读兴趣;后文写明他念的是总理遗训,他并没有癫。②师长对赵汉生有所了解,了解有多少,但师长因事走开并未详细谈及,让读者顿生好奇;后文写明师长连赵汉生会下棋等才知道。③赵汉生被我痛打一顿,士兵拉响了枪栓,师长来了会怎么处理,设置了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后文写了师长巧妙的处理办法,请赵“下馆子”,邀赵下棋,顺势进行批驳和劝说。
3.示例1:赵汉生
优点:①有军人风范/硬气自律:战败欲自杀,硬气;虽被俘但不忘军人身份,不忘锻炼,自律;有学识修养,喝过洋墨水,被俘后还在吟诵唐诗,语言谈吐有文化性养。②胸怀开阔:虽被“我"痛打一顿,但肯定、赏识我的忠义行为。③有正义感:对国民党的腐朽无能和风纪败坏,也痛心疾首。④有理想追求:狱中也在背诵总理遗训。
缺点:①不明大是大非:对国民党的腐败本质认识不清,他率军与红军作战,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②有心机:被俘后仍打算策反“我”,准备逃跑。
示例2:“我”
优点:①忠于革命/意志坚定:面对赵汉生的策反,毫不动摇。②体恤士兵:为解决士兵的吃饭问题,设法筹粮。③性格直率:对师长的责问回答直爽。③承认错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
缺点:①行事鲁莽:面对赵汉生的策反,冲动之下,挥拳将赵汉生打了一顿。②治军不严:身为连长,部下在筹粮时出现不当言行。③文化不高:不懂何为“唐诗”。
4、C“也有人物动作及心理活动的精准捕捉”错误,文中并没有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5.风格:①前半部分——轻快明丽;后半部分——沉郁悲慨。
好处:①情节内容上:有利于展现志煌和牛的两种不同相处状态;能准确传递出志煌和牛的情感起伏;②形象塑造上:有利于塑造志煌既敬畏生命又信守承诺的形象;③艺术效果上:形成前后的对比,强化小说悲剧色彩,突出主题。
6.①生命意识:三毛在作者的眼中,是一个鲜活而完整的生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它在志煌面前是如此的驯服,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不可驾驭的“恶牛”;在看到红色之后,出于本能,它野性复回,酿成大祸,生命也因此到了尽头!②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通过志煌对牛的情感,以及牛对自身生命安危的本能反应,传递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关怀的良知。
7.B“只是为了腾出许多送审前的多余时光来‘乱凑些四言八句’”分析错误,根据文本“每个参审人都水平高,哪怕以高克高互相消耗,甚至把自己绕晕,最后又回到第一审时的意见”可以看出“我”不急送稿的原因是“不给他们高来高去的闲工夫,不给他们折腾下属和绕晕自己的机会”。
8.工作认真,积极投入;乐观开朗,待人热情;才学不足,文笔迟钝。
9.(1)前文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实则是围绕书桌展开。因为“我”黑板报上的粉笔字不错,才被杨秘书抽调去公社抄材料;因为要为公社创作一台文艺宣传队的节目,才被公社宣传委员带着,领了一张学生用的双人课桌。(2)前文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实则交代了作者生活的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提供情节发展的可能。(3)前文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实则借发生在公社的事件,凸显“我”和杨秘书的人物形象特征,蕴涵对那个时代的温暖回忆。
10.B“因为他们收钱少,我感到过意不去”错误,“我”挽留卫星佬吃饭、目送他们,是对他们的认可、感谢与敬佩。
11.①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了卫星佬们装卫星天线的手艺粗陋而有实效;②凸显主题,表现了高科技在乡村环境中的存在状况,对价格高昂、程式繁琐的所谓“高科技”带有揶揄和讽刺,也表达了对乡村百姓的实际经验和民间智慧的认同与肯定;③对比中产生喜剧效果,增强小说可读性。
12.①应该主动学习掌握科技,而不能被科技抛弃;②不要将高科技神秘化,应该以平常心对待;③让高科技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