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阅读之记叙文内容概括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阅读之记叙文内容概括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20:1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州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
记叙文内容概括
(一)知识点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抓住文章的内容,弄清楚其主要讲的是什么,即本文写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讲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事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汲取文章的精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求:清楚、准确、简洁。不能变成简单的原文复述。
(二)答题思路及技巧
模板:“(时间+地点)+人+事”
方法:(1)追溯标题法(2)合并段意法(3)借助句段(4)串联“六要素”
(一)追溯标题法
有些文章的的标题已经交代了主要内容,我们只需要在此基础上用精炼的语言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充,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内容。如:《索溪峪的“野”》这一篇文章。
索溪峪的“野”
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山是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②,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山路哥哥倒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它请树木大叔帮忙,几棵大树往索溪身上一搭,反从它身上跨过去了。山路哥哥还找石头弟弟帮忙,几块巨石一垫,山路便化成一条虚线,一跳一跳地从水中过去了。山路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它在河床上垫一排大卵石,从水底下一个猛子扎过去。这样的“路”,还可以过汽车——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卵石挤碰着,水花四溅,我们的心也怦怦直跳……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
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亲热的劲头难以言状。但当我们一行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树下经过时,一只小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走了。而那个调皮的小家伙,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棵树上去了。
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平膝的水中蹚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我们可以抓住题目中的“野”字,从“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四个方面来扩展,从而概括出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索溪峪的山是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峰峦起伏绵亘蜿蜒的野性美,索溪峪的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充满着孩子的灵性,索溪峪的猴子在枝头跳来跳去,野性十足,索溪峪的游人嚼玉米棒、跳来跳去也变得野了起来。
(二)合并段意法
文章都由段落组成,我们先概括出每段的大意,找出重点段与非重点段,用恰当的过渡词,有删有减的将其综合概括,即能成为主要内容。
钓鱼的启示
那年,我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写“我”和父亲去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接着写因为没有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父亲坚持让“我”放掉鲈鱼,“我”不理解父亲的做法;最后写三十四年后我的感悟。
(三)借助句段
这种方法即寻找文章的重点句段总结内容。重点段落就是对表达主题起关键作用的段落。
窃读记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本课的重点段就是第3、4、6、7自然段,抓住这几个自然段,我们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了。
(四)串联“六要素”
这种方法适用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只要将“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用恰当的词语串联起来,就能清楚地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ó),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地点:狼牙山。人物:五位壮士。事件: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将敌人引上狼牙顶峰,痛歼敌人后,英勇跳崖。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顽强奸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一)别放下背包
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
街的这头是一所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口摆着几架摄像机,摄像机前又用绳子围着,幼儿园里有好些人想越过这道防线,他们紧张地看着街那头跑过来的孩子——他们的孩子。
这是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活动,活动的全程都被拍摄下来,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幼儿园大门口。
参加这次活动的小孩子有五六岁的,也有三四岁的。他们被召集在一起,老师郑重其事布置了任务:“明天,我们要去森林公园春游,午饭就在公园吃。你们都是组长,要为组里的小朋友准备干粮。喏,交给你们一个背包,跟老师走,去另一条街上的超市,把老师买好的食物和饲料背回来。如果你拿不回来,小朋友们就没有吃的了!”
活动开始后,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在通过监视器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也有的走了一会儿发觉少了东西再回去找的,反正,丢盔弃甲的多了起来。
渐渐地,孩子们快到终点了,速度也加快了。有的孩子眼尖,已经看到了防线后面的父母,尖叫着飞奔过去,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这时候,落在最后的一个小男孩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小家伙可能小一点,所以他背的那个包也嫌大了点,他也奔跑了起来,可背上那个包因奔跑的缘故而上下颠着,击打着他那小小的身体。他手里还抱着一瓶矿泉水,这使他跑起来有点儿费劲。这时,雨又渐渐地大了,雨珠打在他脸上、眼睛上,他抬起手擦掉雨水,“叭”,矿泉水瓶掉在地上。小家伙愣住了,弯了腰去捡。这当儿,背上的包往斜里一滚压得他趔趄了一下,没站稳,跌坐在地上。
“健儿!”一个女人尖叫了起来,是孩子的母亲。她站在防线后面已经多时,她早就想叫:“背包太重了,扔了吧!”小家伙听到了但他辨不清方向,他像小狗般可爱,双手撑着跪着,努力在找母亲,但没找到。
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这时,母亲已经钻过那道防线,朝小家伙扑了过去。小家伙全然不顾妈妈的拥抱,只是郑重其事地告诉妈妈:“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母亲泪流满面,亲着小家伙又是汗又是雨的小脏脸,周围人一片欢呼。
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1、 读完文章后,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大意。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别放下背包》参考答案:在一次活动中,孩子们表现不一,其中一个孩子跌倒了,仍顽强地走到了终点。
(二)母亲 我 狗
①小时侯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
②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③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④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⑤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⑥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⑦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做饭。
⑧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
⑨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选自《听雨轩——精短美文》)
1、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母亲 我 狗》参考答案:“我”因怕狗而在更怕狗的母亲的护送下能够顺利上学。
(一)兄弟
他和小虎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上同一个小学、中学,一起选课去游泳。14岁的时候,他们学武侠小说里的样子,结拜兄弟。小虎问他。我们现在是兄弟,你会怎么对待我?他说,如果有人用刀砍你。我就替你挡着。小虎说,你净拿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誓,谁一辈子老遇到刀砍啊?他想一想,又说,如果你死了,我就替你养你爹妈和你弟弟。小虎于是和他笑着打成一团。
没想到成了真的。他医学院毕业,当医生的第二年,有天深夜,有人敲门,他打开门,门口站着小虎的弟弟小江,浑身是伤,缠着绷带。小江告诉他,他们全家人,包括小虎在内,在这天早晨去郊游的时候,遇到了车祸。只有小江幸存。从此。他在这世界上没有亲人,也没有人可以投奔,只有来找他。12岁的小江,带着他的游戏机,还有一双破球鞋,来投奔他。他大哭着,留下小江。那一年。他24岁。
他的女朋友问:“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走?”他大怒:“他还能到哪里去?”温室长大的女孩子,没有被人这样吼骂过,转身离开。再也没回来。他没去追她,从此下定决心,如果要结婚,就必须是个能接受小江的女子。此后的16年,他没有遇到这样的人。
他爹妈接受了这个孩子,但是很多问题还是要他解决。他没想到,家里添个半大的上学的孩子,真不是添双碗筷那么简单。他拼命加班,生活还是紧张。有一天,他去学校看小江踢球,这孩子穿着一双绽了口的球鞋。已经破了很久,不敢跟他要新的。他转身去卖血,用那钱买了五双球鞋。那年,他28岁。
小江高中毕业。死也不肯考大学,怕给他增添负担。他绑着小江,把他送进考场。那一年,他30岁。
小江快要毕业的时候,他得到一次机会,去美国进修。他放弃了。这一年,他34岁。
电视台和报社知道了他们家的事,要他上一个“人间真情”之类的节日。他拒绝了:“我把弟弟养大,很正常啊,怎么就要上电视了?”这年,他36岁。
小江有了女友,带回家给他看,那女孩子明知道他的身世,事后却还问他:“你这个所谓的哥哥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问题?”小江站在街上,悲哀地看看这个纯洁清白的女孩子,转身离开,任她在背后连哭带叫。小江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一个能够接受哥哥的女子做妻子。这一年,小江25岁。
终于遇到一个善良的女孩子。是一年后。在28岁那年,小江结婚。这个女孩子和小江本不打算举行婚礼,但是,他不愿意,他拿出他十年来积攒下的所有加班费、手术费,为他们操办了婚事。婚礼上,新娘和小江郑重地叫他“哥哥”。全场安静了整整一分钟。那天晚上,他被闹新房的人灌醉了。新人让他睡在新房里。恍惚中,他觉得自己真是老了。这一年,他40岁。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写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多次写到“这一年,他多少岁”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中兄弟情谊的?他这样做值吗?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兄弟》参考答案:
1、为了实现对结拜兄弟的承诺,他牺牲了自己的美好年华和生活,把结拜兄弟的弟弟养育成人,并帮他成家的故事。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从中选取典型事例来展开情节。
3、岁月转换,时间推移,而人心不变,突出了兄弟二人精神的可贵。
4、真正的兄弟情谊可以经受岁月磨难的检验。从小江的决心和行动来看,他的付出赢得了回报,是值得的。
(二)母亲给出的答案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 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 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 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 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问题一) 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1、请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母亲在面对儿子的问题时,是经过一定的过程才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儿子每一次提问,母亲是怎样做的?从文中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第一次: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 第四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意思?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评价一下文中的母亲。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母亲给出的答案》参考答案:
1、儿子学习不好,母亲对孩子的问话不同对待,最终告诉了儿子答案,让儿子真正的成长
2、第一次: 玩着儿子,没有回答 第二次:真想说,庆幸没有说 有几次: 想搪塞但还是努力寻找答案 旅行中: 告诉了儿子最好的答案
3、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和实力是必不可少的。
4、儿子是一个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人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去年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
6、细心、智慧、善于利用事物启发儿子的母亲。
(三)阳光的接力
山的深处有一片林子,林子的深处有几间简陋的小屋。旁边一间小屋的深处,有忧郁的她。
这几间小屋是这个贫困山村惟一的学校,她是这个学校惟一的老师,刚人城里来不久。
她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没有人愿意到这个鬼地方来,而她来了,而且是主动要求来的。在师范读书的时候,这曾是她的梦想。
然而此刻,她却躺在这间有些阴暗、潮湿的小屋的角落,一张简陋的木板床上。两天了,不上课,也不吃喝。秀丽的脸庞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一双秀丽的大眼睛也变得黯然神伤。现实,像山一样压着她。她感到了现实和梦想的距离的遥远。离开繁华的城市和美丽的校园,她觉得十分孤独、失落。而这并不是造成她躺下的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她手中的那封信。信笺上有斑斑泪痕。的确,那封信她不知看了多少遍,看一遍,她就流一回泪。信是他写的,他说,他非常爱她,希望她能马上回到他的身边,否则……他的口气很坚决,带有点“最后通牒”的味道。而她,也是深受着他的。也实在想不出,失去了他,自己还有什么。然而,她也渐渐发现,自己已离不开那些野花般的小脸、那一双双无邪的充满渴望。她知道,他们真的需要她。
她觉得,从未有过任何选择像这般残酷,令她痛苦、不安,久久难以决断。她知道,此刻,林子外阳光明媚。只要走出那片林子,就能进入阳光里,然而她又觉得那条小路是那么的漫长,那阳光是那么的遥远。而那阳光又是那么的充满诱惑。她自己也承认,有她几次,她都动了心。
她真的有点动心了……
忽然,一片阳光从窗外飞了进来,划过她的眼睛,轻轻地落在她的胸前,莹莹地晃动,像一朵风中盛开的雪莲花。一股暧流通遍她的全身,心也仿佛被照得异常的明亮。她惊讶地朝外窗外望去。窗口,那个叫娟的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儿,她的学生、班长,手里拿着一面小镜子,阳光正从镜子里源源不断地走身她。
娟红着脸说:“老师,我们给您送阳光来了。”
她顿时明白了什么。阳光要到达这间小屋,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走下床来,打开了门。
她看见,门外的那条林间小路上,每隔几步便站着她的一个学生,他们手里都拿着一面镜子,圆的、方的或破的、形状各异,正进行着一场阳光的接力。阳光在镜子与镜子间传递,最后来到她的面前。
她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感动,如初恋一般。她隐隐约约觉得,那阳光已进入她的血液、她的全身乃至她的灵魂,并将改变她的一生。
她凝望着孩子们。孩子们也凝望着她。他们发现,教师美丽的大眼睛里噙满了泪水。蓦地,她笑了,比阳光还明亮,还灿烂。孩子们也笑了,欢呼声在林子的上空回荡。
“同学们,上课啦!”
1、用一句话根据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只要走出那片林子,就能进入阳光”这暗示着什么?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品味“阳光”的不同含义。
(1)而那阳光又是那么的充满诱惑。
(2)老师,我们给您送阳光来了。
(3)他隐隐约约觉得,那阳光已进入他的血液、她的全身乃至它的灵魂。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她放弃了“他”选择孩子们,说明了什么?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阳光的接力”为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阳光的接力》参考答案:
1、一位来自城市的女教师为了山村孩子的未来,毅然放弃回城留在山里从教的故事。
2、只要离开山村,便能回城与男友重逢并享受繁华的城市生活。
3、(1)对城市生活和甜蜜生活的向往(2)明亮灿烂的太阳光线(3)山村孩子的淳朴善良带给她的感动。
4、为了山村孩子灿烂的未来,她愿意留下来,把自己的年华奉献给山区教育事业。
5、一代代甘于奉献的山区教师把知识传递给那里的孩子,使更多山区孩子拥有了光明的未来。这是知识的接力、爱心的接力也是希望的接力。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12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概括文章内容有抓住重点语段法,还有哪几种方法?(9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1)追溯标题法(2)合并段意法(3)借助句段(4)串联“六要素”
(三)阅读理解
陌生人的红苹果
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开往长沙的第58次列车。
我正躺在铺上看杂志,突然耳边传来温柔的声音:“小姑娘,”我侧过脸,对面铺位上那位陌生妇女扬着手里的一个红苹果,对我说:“喜欢吃这个吗?“我笑笑,摇摇头。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到我枕边,我只好有礼貌地接过来。
夜深人静,我拿起那个苹果仔细地看,那是一个很精致圆滑的红富士苹果,发出诱人的香甜。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我呢□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一口‘陌生人’送的苹果,结果中毒了……”想到这里,我马上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第二天醒来,发现对面的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枕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小姑娘,早上好!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门在外多留一个心眼儿是好的,不怪你。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昨天一见你,便觉得你很像我的女儿,一样留着长头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喜欢躺着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
我很内疚,她能把我想象得同女儿一样可爱,而我却没有把她想象得像母亲一样可信。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
1、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0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那“我”得到了什么?(10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自己一个人出门独行时,该如何应付类似的事?(10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10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陌生人的红苹果》参考答案:
1、"我"在开往长沙的列车上见到一位妇女,她给了我一个苹果,我没吃。第二天,“我”才知道:“我”和她女儿长的差不多。
2、得到了一位素不相识母亲的关心,信任与爱。
3、(1)谨慎处理礼物。(2)不要多说话。(3)最好不要吃礼物。
4、"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因为"我"在一时仿佛明白了许多,也是全文感情线索的升华。
最后四根棒冰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上海西区的一条马路上,一个小男孩拎着一只大口颈的冷饮瓶,一遍又一遍地叫喊着:“棒冰,光明牌赤豆棒冰——”小男孩的嗓子因为累,因为着了凉而有些沙哑。冷饮瓶里能装两打棒冰,全部卖掉的话,可以赚一毛四。
那天下午,天突然变脸,下了一场雨,街头巷尾竟然凉飕飕的。小男孩的瓶子里还有四根棒冰,如果卖不掉的话,隔上一天就会化掉,一天吆喝的结果只够保本。天色又是一阵阴暗,风紧起来。小男孩望着行色匆匆的行人,绝望得几乎哭出声来。
马路的一头,相继出现了三辆人力板车。车上堆着装得很高的货。车夫们双手把着长长的木把手,肩上套着纤绳,弓着腰,一步一蹬地朝小男孩这儿移来。
第一辆车在小男孩面前停住,等后面两辆车赶上来。
“老大爷,买根棒冰吧!”小男孩鼓起勇气,上前一步。车夫不在意似的摇摇头。“老大爷,我妈病了。今天我头一次顶替她,没想到……”小男孩怯怯地带着哭腔,“这些棒冰卖不掉的话,就……”
车夫的目光落在小男孩的身上,脸上的皱纹聚拢起来,如沙丘上的波痕,粗犷中不失温和。他扫了一眼赶到跟前的另外两辆车,对小男孩说:“你还有几根棒冰?”“四根。” “好吧,我全买下了。”车夫掏出钱,小男孩惊喜万分,他接过钱,捧出四根棒冰。“不,三根就够了。还有一根,就算我请你的。我知道你也舍不得尝尝棒冰的滋味。”车夫说着,不容争辩地把一根棒冰留在瓶里。他伸出那只粗糙的大手,在小男孩头上摸了一下,小男孩觉得一股暖流从头顶传到心里,鼻腔不觉一酸,眼眶里顿时充满了泪水。
这天,小男孩带着最后一根棒冰回到家。他想让发烧的母亲吃了棒冰退些热度。他跟母亲讲了刚才发生的事,母亲听完,欠起身,双手搂着儿子瘦瘦的肩胛,说:“孩子,你长大后不管成了什么样的人物,也不能忘记今天的事”小男孩使劲点了点头。
那个小男孩就是我。那年,我八岁。
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那个在雨后的凉意中出现在我面前的老车夫的印象不仅没有消退,反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而越显清晰,他使我懂得怎样做一个平凡而又善良的人——纵然在世情变幻的生活中。
1、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10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本文赞美了人性美,请你写出三方面的人性美。(9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0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结尾的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5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车夫这样的人吗?请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人的事迹。(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5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最后四根棒冰》参考答案:
1、那个雨后凉意中出现的车夫,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一个平凡而善良的人,纵然在世情变幻的现实世界中
2、公车让座、见义勇为、孔融让梨
3、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是个热天气,他的冰棍好卖,但是天气很凉,他冰棍卖不出去。
4、总结概括
5、记得有一次我小的时候,家里离学校很远,那天天气也不是很好,我骑的自行车突然没有气了,但是我的口袋里有没有钱,我鼓足勇气推倒了修车人面前,伯伯,帮我修一下车吧。但是我没有钱,但是那个伯伯很爽快地答应了,他说:没关系的,你们小孩子能有什么钱,我赶紧给修好了,你好快点回家去吧,添马上就要下雨了。就这样我骑着修好的自行车,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一、知识点讲解
二、例题讲解
三、初级挑战
四、高级进阶
五、课后检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