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拿来主义》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22: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发表观点的原因,体会其见解的时代意义和思想的深度。
分析作者议论的基本流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议论的基本内容。
确定作者在本文中的中心论点,体会其思维智慧,理解其思想深度和积极意义。
回顾议论的基本流程,赏析其论证的缜密和行文布局的机智。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发表观点的原因,体会其见解的时代意义和思想的深度。
分析作者议论的基本流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议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确定作者在本文中的中心论点,体会其思维智慧,理解其思想深度和积极意义。
回顾议论的基本流程,赏析其论证的缜密和行文布局的机智。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小故事:
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欢迎宴会上,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这是一个很刁钻的问题,但冯骥才却轻松化解:
冯骥才回答到:“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吃了牛肉就会变成牛吗?”显然是不会的,为什么?
因为无论是猪肉还是牛肉,都会被人体吸收分解化为养分,同样的,中国对资本主义的学习也是如此。
那究竟要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拿来主义》,听听鲁迅先生他的观点。
整体感知
【走近作者】
【基础知识】鲁迅我们已经很熟悉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不仅我们的教科书中有他的身影,甚至在网络中鲁迅也已然成为一位现象级网红,他的“名言”同样层出不穷。就像屏幕上的这几幅图中的话,它们真的出于鲁迅之口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鲁迅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常大,仿佛只要是鲁迅所说,就会是非常有用、有道理、有说服力的。
【名人之言】
那么我们再来看以下四句话,请同学们认真判断:哪句是鲁迅原话?
小的时候,你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这句话出自《随感录廿五》,上下文是这样的: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这句话一针见血,其实鲁迅这篇文章并不是针对熊孩子的,而是再说中国的教育观念的落后,进而影响到国民整体的素质。)
自由不是钱能买到的,但是为了钱可以出卖自由。
这句沉重的话出自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这是一篇鲁迅的讲稿,鲁迅通过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剧本《傀儡家庭》(即《玩偶之家》)中的人物娜拉的分析,来阐明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意见。(当时说这句话的鲁迅,肯定想不到,现在社畜就是这么过活的。时代一直在变,有的话放到今日,其适应性也就发生了改变。)
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句是出现在鲁迅写给台静农的信中,他否认的话是 “‘ 新的主人 ’ 云云 ” 。(看来鲁迅也有否认三连。)
见了《呐喊》便讨厌。
这句话确实是鲁迅亲口所说,但没有出现在他的文章里,所以并不能检索到。是出自1924年1月12日《晨报副刊》上曾刊载孙伏园的文章《关于鲁迅先生》:“他说他一听见《呐喊》在那里给中小学生读以后,见了《呐喊》便讨厌,非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有让他绝版的必要,也有不再做这一类小说的必要。”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认为他虽然悲观,但到今日的中小学生长大了的时代,也许不至于“吃人”了,那么这种凶险的印象给他们做什么!(看来鲁迅先生很有为孩子们考虑的心情。我狠起来连自己写的文章都骂,这真是鲁迅能干得出来的事。)
因此总结一下答案,这四句话全部出自鲁迅本人。通过刚刚的这个小问题可以说明——不是名人说的话就叫做名言。在一篇名为《名人和名言》的文章中,鲁迅就这样说到,“名人的流毒,在中国却较为利害……这病根至今还没有除,一成名人,便有‘满天飞’指概。我想,自此以后,我们是应该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
也就是说,作为名言,首先这句话得有道理,才会深入人心,引起共鸣;而且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不要过分神化或轻视任何人;因此对于名人之言,我们应该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对于其他方面我们也需要有这种批判的态度。
【文体知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知识:
【定义】(学生齐读)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特点】其特点是: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我们看到鲁迅是杂文的代表,且他的杂文被誉为“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我们今天一起来见识一下。
【写作背景】
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要想读懂一个人,读懂他的文章,就必须走进他的所处环境中去一探究竟。
(找学生读)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找学生读)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杂文。
文本分析
【初读感悟】
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任务一,在书中圈点勾画,并进行批注。
老师看到大家都在书中留下了思考的痕迹,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任务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请划分文章层次。
(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思路)
为什么要“拿来”(1-6)
中心论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7)
怎样“拿来”(8-9)
“拿来”做什么(10)
随着同学们的交流补充,整篇文章的结构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看到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七段才出现,那么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还谈了什么?它们的表现、实质与后果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每个人找负责一个主义,第四个人负责概括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抓住是什么、怎么做、有什么要求来组织归纳)。
任务二:
闭关主义: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排外);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送去主义: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古画新画、梅兰芳等;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媚外);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类比论证
送来主义: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降外);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语言运用】
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抛来”和“抛给”有什么区别?
①“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②“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这里指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把有害的或不需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非要别人接受不可,意在进行经济控制和文化侵略。
那为何作者又将这种别有用心的“抛给”,冠冕地称之为“送来”呢?
①“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②一方面讽刺帝国主义打着冠冕堂皇的“送来”幌子,实质是对中国的侵略;
③另一方面与“送去”相照应,揭示这种“送来”貌似公平友善,其实质完全不同:一个是屈膝媚外“送去”,一个是居心叵测地“抛给”。
(3)【小结】双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而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三次双引号,强调三个词的不同含义,更有否定与讽刺的意味。像这样语带讽刺的字词在文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找一找,读一读,自己体会,相互交流,感受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语言风格。
由此我们得知:闭关主义,实行不通,因为它是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的;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因为它是投降卖国,媚外求荣的;送来主义,大受其害,因为它是嗟来之食,强加侵略的。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己来拿。
那么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要求我们要怎样做?我们一起来看任务三:
拿来主义: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们要自己来拿,根据自己的需要,占有,挑选并创新,完全独立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总结升华
让我们把视角拉回到文章结构上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作者在1-6段分别论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而后才从第七段开始论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这样写?
以批判三个主义为“拿来主义”的提出做铺垫,使这三者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突出。
议论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为“立论”;而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论证方式为“驳论”。
了解了什么是驳论与立论后,我们找同学尝试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思路(用首先,其次,然后等顺序词来表达)。
也就是说本文通过驳斥三个主义的错误,打破三种观点,引出了对“拿来主义”的论述。先打破,再提出,我们一般称之为——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我看到有些会学习的同学已经开始动笔记了,这个习惯很好,老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整理一下。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所学: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知道作者发表观点是因为当时反动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无底线的经济文化侵略,导致了当时的人们对待文化遗产的两种错误态度;而后我们通读课文,一起分析讨论了本文议论的基本框架与中心论点;还明确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式?先驳后立。
拓展延伸
通过小结,我们一起回顾了整堂课的内容,能够感受到同学们已经对本篇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一个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研读文章的第7-10段,思考:
本篇文章名为“拿来主义”,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拿,又要拿来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的?然后完成学案上的两个表格,我们下节课共同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毛主席曾说:文化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今天我们依旧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抉择的难题,那么我们应“如何做”?早在上个世纪鲁迅先生就告诉了我们答案,直到今天依然适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拿来主义》,一起来寻找答案。
整体感知
【回顾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篇课文为杂文,具有很强的议论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议论文的阅读要领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议论文阅读要领】
查背景——了解作者发表观点的原因,理解其见解的时代意义和思想的深度。
理思路——分析作者议论的基本流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议论的基本内容。
明观点——确定作者在本文中的中心论点,体会其思维智慧,理解其思想深度和积极意义。
赏思维——回顾议论的基本流程,赏析其论证的缜密和行文布局的机智。
品语言——品赏作者驾驭语言的技艺,赏析其语言风格。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行径,使中国民族文化出现了危机,鲁迅由是写作此文;我们也通过划分文章段落的形式梳理了文章思路,找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还体会了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犀利、幽默。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鉴赏本文的论证方法并分析总结全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目标】
让我们来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初步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结合表格,学习本文运用的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论证方法。
通过思维导图,归纳整篇文章的行文结构。
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文本分析
上节课的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了两个表格作为思考?即:本篇文章名为“拿来主义”,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拿,又要拿来什么?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的?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这一段开头就说:“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这段中的“大宅子”实际上是用其比喻什么?文化遗产。
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分别是什么形象?【游戏】-【表格】
孱头、昏蛋、废物
“大宅子” 人们行为 代表态度 喻指人群 作者称其 论证方法
外来文化 不敢进门 不敢接受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孱头 比喻论证 反面论证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昏蛋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废物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玩一个小游戏:我已经给大家设置了几个关键词,找几名同学根据要求,对号入座。
首先请同学找出能够表示人们行为的词: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
接下来再请三名同学一起上来,分别找回孱头、昏蛋和废物的关键词。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其实我们已经快把学案上的表格填满了,但还有最后一个空,就是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分别把面对外来文化时不敢接受、全盘肯定还有全盘否定的错误倾向比作孱头、昏蛋和废物。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把深奥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阐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由此作者顺势推出正确的方式,也就是“拿来主义”。
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个思路我们好像似曾相识?上节课我们是不是刚讲过?这种先驳斥错误观点,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论证方式一般被称为什么?先破后立。
看起来大家上节课知识点记得很牢固。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第九段,看看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该如何去做?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并填写下表。
对象 态度 具体所指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灯和烟枪 送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请她们各自走散 文化遗产中的腐朽部分 剔除(毁灭)
同样的这一段也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也就是说真正的“拿来主义”要求我们要辩证的吸收使用,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刚才我们通过两个表格分析了本篇文章的八九自然段,按照我们上节课划分的结构层次,我们还剩下最后一节,也是最后一段,即作者对全文的总结概括。请全班同学齐读。
接下来我给大家出示五个问题,请同学们一起用这一段中的原文来回答: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第1.2.4个问题的答案在最后一段将我们之前所学全部概括,而第3和第5个问题则将我们引向了“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就是——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成为新人、新文艺?
用一个词来概括:创新。
为什么“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是创新?
一味地“拿来”是不行的,就像江泽民先生所说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依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我们所总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最终结果也是让我们吸收融合,然后反哺自身。这就是创新的重要性。
至此,我们从文章内容角度切入,通过五个问题梳理了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即以“拿来主义”对待外来文化的方式方法和作用。
总结升华
上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文章的第一层,也就是1-6段“为什么要拿”,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想找同学仿照上节课的形式,对全文的行文结构进行总结归纳。
随着我们同学的概括补充,我们也跟着一起回顾了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我们来一起齐读一下本课小结。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我们一起来说一下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
拓展延伸
近年来,韩国的《produce 101》火爆全网;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如《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等选秀节目,吸引了一大批秀粉。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与你所了解的其他实际案例思考并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