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而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碱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碱
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2.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Z、Y、X B.X、Y、Z C.Y、X、Z D.X、Z、Y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铝在常温下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B.一般情况下纯金属的熔点比组成其合金的熔点低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D.把铜放入稀硫酸中溶液中,溶液会由无色变成蓝色
4.食品包装袋内常有一小包物质,用来吸收氧气和水分,以防止食品腐败,常称“双吸剂”,下列物质可以作“双吸剂”的是( )
A.炭粉 B.铁粉 C.氯化钙 D.生石灰
5.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选用的试剂及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 项 物 质 杂 质 试剂 方法
A CO2 CO O2 点燃
B NaOH溶液 NaCl 适量稀盐酸 蒸发
C CaO CaCO3 H2O 过滤
D Cu Fe 过量稀硫酸 过滤
A.A B.B C.C D.D
6.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C中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小明同学按照如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Fe;
②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则固体乙中最多只能有四种物质;
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乙一定是C;
④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则固体乙中一定无CuO;
⑤固体乙呈红色,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Fe和CuO.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要验证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可选用的物质是( )
A.Fe、MgCl2溶液、Cu B.Cu、FeCl2溶液、MgCl2溶液
C.MgSO4溶液、Cu、FeSO4溶液 D.CuSO4溶液、 Fe、 MgCl2溶液
8.你经常做家庭小实验吗?根据你的经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用食盐水浸泡菜刀除去表面的锈斑
B.用熟石灰区分碳铵与尿素
C.用食醋区分食盐与纯碱
D.用电池的“锌皮”与食醋反应制氢气
9.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则可判断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 B.Y,Z,X C.Z,Y,X D.X,Z,Y
10.小明同学为探究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做了以下实验:①把X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X不反应.②把X和Y分别放入Z的盐溶液中,在Y的表面有金属Z析出,而X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
A.X>Y>Z B.Y>X>Z C.Z>Y>X D.Y>Z>X
11.一般情况下,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潮湿的环境中接触时,活泼性强的金属首先被腐蚀。为了避免轮船的钢质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上镶嵌的金属是( )
A.铜板 B.银板 C.锌板 D.锡板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节约成本,高炉炼铁的废气可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B.置换反应前后,组成各物质的所有元素的化合价一定要变化的
C.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物的化学计餐数之比v(H2):v(O2)=1:2
D.铁和铝都可以用来制作炊具,这是利用了它们的导热性
二、填空题
13.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进行了下图实验,并对溶液A和固体B的成分进行分析。
溶液A呈蓝色,则固体B中一定含有物质是 (填化学式,下同),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固体B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 。
14.对光亮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表面变黑,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黑色物质的来源产生了兴趣,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小明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是烟灰.
小亮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小玲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既有烟灰又有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查阅资料】
A、酒精不充分燃烧会产生炭黑(即黑烟).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加热条件下能与金属铜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取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内,然后用 夹持试管,放在酒精灯的 部位加热 铜片变黑 推知 (填“小明”“小玲”或“小亮”)猜想错误.说明黑色物质的出现可能与空气中的 有关
实验二:取一支 20mL 的试管,将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中,塞上胶塞,并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的空气,封好胶塞并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趁热取下胶塞,观察现象 ①取下胶塞前的现象: ②取下胶塞后的现象: 小亮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
(I)实验一将铜片放入试管中加热,目的是排除 干扰.
(II)实验二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空气的目的是 .
(III)证明黑色物质不是烟灰,你还可以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IV)通过对黑色物质来源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是 .
15.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为除去铁钉上的锈迹,某学生将带锈迹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他首先看到锈迹溶解,溶液呈 色.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不一会儿,又看到溶液中有 的现象,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6.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然后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滤渣中一定含有 ;产生气泡的反应方程式是 。
17.相同质量的铝、铁、镁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镁、锌、铁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30g氢气,需要这三种金属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
18.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有的物质是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 。
三、综合题
19.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金属铝较活泼,为什么通常铝锅却很耐腐蚀?
(2)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KNO3作无土栽培营养液时,若用量筒量水时俯视读数,会产生怎样的误差,并分析导致误差的原因。
20.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如图:
(1)操作X的名称是 ,该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 。
(2)明矾作絮凝剂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状物,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
(3)自来水厂常用氯气杀菌消毒,如图表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微观过程:
(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氯原子如:D为HClO)
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4)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煮沸后的水属于 (“混合物”或“纯净物”)。
21.化石燃料是人类目前使用的最主要的燃料。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 。
(2)煤的气化是煤炭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反应为C +
H2O =X+ H2。X的化学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若消耗了12Kg的C,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Kg。
22.根据问题填空:
(1)洗洁精能清除油污,这是利用它的 作用。
(2)上海世博园内安装的“直饮水”机,采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净水工艺。活性炭在此起 作用,净化后的水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在含有硫酸镁、硫酸铜的工业废水里加入过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是(填写化学式) 。
(4)化学为体育不仅雪中送炭,而且锦上添花。举重、体操等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前常用白色的“镁粉”搓手,这是因为“镁粉”质轻、吸水性好,可做防滑剂。“镁粉”的有效成分是碱式碳酸镁,它不可燃,300℃即分解,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Mg5(OH)2(CO3)4 300℃ 5MgO+x+4CO2,则X的化学式是 ;根据这些信息,还能推出“镁粉”的另一种用途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Ag;Al+3AgNO3=Al(NO3)3+3Ag;Al(NO3)3
14.【答案】试管夹;外焰;小明;氧气;铜片不变黑色;铜片变黑色;酒精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灰;铜不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直接在酒精火焰上加热铜片,然后用湿布擦,无法擦去黑色物质;加热时铜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15.【答案】黄;Fe2O3+6HCl=2FeCl3+3H2O;有气泡产生;Fe+2HCl=FeCl2+H2↑
16.【答案】Ag、Cu、Zn(或写名称:银、铜、锌);Zn+H2SO4=ZnSO4+H2↑
17.【答案】铝或Al;锌>铁>镁
18.【答案】Ag;Cu(NO3)2 和 Mg(NO3)2
19.【答案】(1)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里层的铝进一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20.【答案】(1)过滤;玻璃棒
(2)Al(OH)3
(3)
(4)加热煮沸;混合物
21.【答案】(1)天然气
(2)CO;置换反应
(3)2
22.【答案】(1)乳化
(2)吸附;混合物
(3)Zn、 Cu
(4)H2O;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