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常用的盐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推理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
A.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
B.二氧化碳不提供呼吸,不提供呼吸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D.A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水,A物质组成中一定有氢元素
2.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太空出差”凯旋归来。彰显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科技实力。制造载人飞船和太空舱使用了镁合金和钛合金,工业上可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备镁和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①中可以加入石灰乳
B.步骤②和④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
C.该流程中氯化镁可以循环利用
D.步骤④中氩气作保护气是因为其化学性质稳定
3.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用小苏打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
B.用白醋长时间浸泡铝壶内的水垢
C.用食盐除去铁锅内的油污
D.用燃着的火柴检查煤气罐是否漏气
4.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1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无色的溶液是( )
A.Ag+、Cl-、Fe2+、 B.、K+、Ca2+、Cl-
C.Cu2+、OH-、、Ba2+ D.、、Na+、Cl-
5.下列各组内物质的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pH大于7的是( )
A.Na2CO3、HCl、NaOH B.BaCl2、H2SO4、Na2SO4
C.MgCl2、HNO3、AgNO3 D.Na2CO3、Ba(OH)2、KCl
6.在pH=14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Na+、K+、SO42- B.H+、Cu2+、SO42-
C.Na+、NH4+、NO3- D.Ca2+、NO3-、CO32-
7.蒸馒头时,在发酵面团中加入某种物质,既能除去面团中的酸又能使馒头松软,该物质是( )
A.碳酸氢钠 B.生石灰 C.氢氧化钠 D.氯化钠
8.为了给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Na2CO3、CaCl2、稀HCl贴上正确的标签,某同学首先给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编号为A、B、C,然后用滴管分别取少量A、B、C两两混合后产生如下现象:(1)A与B混合无明显现象;(2)A与C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3)B与C混合后,产生气泡。由此某同学推断出A、B、C正确的顺序是( )
A.Na2CO3、CaCl2、稀HCl B.CaCl2、稀HCl、Na2CO3
C.CaCl2、Na2CO3、稀HCl D.稀HCl、CaCl2、Na2CO3
9.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P P2O5 B.Mg MgCl2
C.KMnO4 O2 D.Fe2O3 FeSO4
10.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归纳总结正确的是( )
A.复分解反应中可能同时生成两种沉淀
B.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的物质一定是酸的溶液
11.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则纯净物都是由分子构成
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都是碳酸盐
D.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能爆炸,则点燃可燃性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都可能爆炸
12.石蕊、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是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的溶液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B.无明显现象
C.生成无色气体 D.石蕊溶液呈蓝色
二、填空题
13.下列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请你列举出一种客观事实,否定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 否定错误说法的事实
⑴混合后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两种无色溶液一定分别是硫酸和氯化钡溶液
⑵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
14.小明为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后液体颜色变红的是 (填试管编号)。
(2)反应后试管C溶液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
(3)小明把试管D、E反应后的液体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小明分别对试管D、E反应时的反应物用量有如下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试管D:氢氧化钙溶液一定过量 B.试管D:稀盐酸一定不足
C.试管E:碳酸钠溶液一定过量 D.试管E:稀盐酸一定不足
15.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CuCl2→Cu→CuO→CuSO4→Cu(OH)2→CuCl2 .
16.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后,生成物中 。
17.牙膏中的填充剂一般为碳酸钙、二氧气硅、氢氧化铝,其中“黑妹”牙膏用的填充剂是碳酸钙,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填充剂是碳酸钙,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18.王老师在某工厂废水处理池中提取一瓶含有AgNO3、Cu(NO3)2和Al(NO3)3的工业废水样品带回实验室.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渣乙.请你和你的化学小组完成以下探究(不考虑杂质干扰)
【提出问题】滤渣乙是什么?
【做出猜想】小明认为滤渣乙是银,小东认为滤渣乙是银和铜,小华认为滤渣乙是银、铜和铝,你认为滤渣乙还可能是 .
【交流讨论】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小华的猜想错误,理由是 .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滤渣乙的成分,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取滤渣乙加入盐酸 无气体产生 滤渣乙可能是
实验2:取滤液甲加入 无蓝色沉淀 滤渣乙一定是
【反思交流】通过交流,大家认为在滤液甲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 ,也能得出实验1的结论.
三、综合题
19.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可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削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
(1)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O+2SO2+ 2CaSO4;
(2)若加入含氧化钙5.6g的生石灰,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克?
20.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所示:
(1)请设计实验确定步骤2中的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2)上述设想的优点有 (填字母序号).
A、原料易得且可循环利用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可全地域全天候使用
(3)CO2是宝贵的碳氧资源.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甲酸(HCOOH),此反应中CO2与H2的分子个数比为 .
21.走进“化学村”,“化学村”的布局如图:
(1)认识“居民”:
①10户“居民”中,俗称“苏打”的是 (写化学式),往其水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的现象为 .
②“居民”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盐酸有5户相邻的“居民”:Fe2O3、CO、Na2CO3、NaOH、CaCO3,不能与它发生反应的是
(2)认识“村中的路”,只有相邻且能相互反应的“居民”间才是通路,请你在图中找出一条从“CO2家”到达任意出入口的路,用序号表示出来: .
22.如表是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室温),利用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阴离子 阳离子 OH-
Na+ 溶 溶 溶
Cu2+ 不 溶 一
Ba2+ 溶 不 不
(1)表中不能和OH-共存的离子是 。
(2)用水能区分硫酸钠和碳酸钡的原因是它们的 不同;
(3)利用表中阴离子和阳离子构成的物质,写出有BaSO4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Ca(OH)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Ba(OH)2+H2SO4=BaSO4↓+2H2O(合理即可)
14.【答案】(1)A
(2)Fe3+
(3)C;D
15.【答案】①Fe+CuCl2=Cu+FeCl2;②2Cu+O2 2CuO;③CuO+H2SO4=CuSO4+H2O;④CuSO4+2NaOH=Cu(OH)2↓+Na2SO4;⑤Cu(OH)2+2HCl=CuCl2+2H2O.
16.【答案】有水或有沉淀或有气体
17.【答案】取少量样品,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黑妹”牙膏用的填充剂是碳酸钙
18.【答案】银、铜和锌;锌不和硝酸铝溶液反应;银或银和铜;氢氧化钠;银和铜;无变化、无明显现象或无白色沉淀
19.【答案】(1)O2
(2)解:设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2CaO+ 2SO2+O2 2CaSO4
112 128
5.6g x
x=6.4g
答: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6.4g.
20.【答案】(1)取适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若试管中产生气泡,则分解不完全,若试管中不产生气泡,则分解完全
(2)AB
(3)1:1
21.【答案】(1)Na2CO3;溶液变为蓝色;3CO+Fe2O32Fe+3CO2;CO
(2)1—2—6—8
22.【答案】(1)Cu2+
(2)溶解性
(3)(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