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潮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4 10:0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潮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中记载牧野之战“血流漂杵”。孟子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率先质疑其真实性,并由此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开启了后世对“血流漂杵”记载与解释的种种争议。这说明
A.如实直书是古代史学的精神 B.历史认知受自身价值观念影响
C.牧野之战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D.《尚书》提供的史料并不充足
2.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如用“一”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士”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再复杂些的“上、古、山”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锁。这说明
A.礼乐制度已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B.商品设计着跟于不同阶层需求
C.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3.在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量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史书多记载“遂不用钱”“钱不同钱”“钱终不行”“钱货无所周流”等。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9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北方商品经济恢复发展
C.市场管理逐步的规范化 D.北魏实现了对北方统一
4.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著《史通》,指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这反映出
A.主张变革的历史观 B.当时儒家天命观盛行
C.作者反对是古非今 D.作者以成败论英雄
5.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基本沿袭了汉唐以来的政治制度 B.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C.植根于各个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利于保障各民族政权长治久安
6.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针对此现象,明代
A.对地方官每年进行巡行考察 B.对任职期满的官员进行考满
C.对官员按照上计考核结果赏罚 D.对外省文官按照考课制度大计
7.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年代 法律法规
1904年 《商人通例》
《公司律》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1906年 《破产律》
1907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幸程》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推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是“中体西用”的实践结果
8.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
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 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
9.表一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一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三十 重庆谈判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瓦窑堡会议召开 B.上井冈山
C.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D.长征
10.1951年12月,毛泽东提出:“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要“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这是因为
A.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B.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C.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建国初面临的国际形势
11.安提丰是雅典第一个提供收费性质法庭辩护业务的人,他为一些不善宫辞者写法庭辩护词,还进行法庭辩论文本的代写以及法庭修辞术的模拟教学,他的《四联辞》成为雅典法庭演说的范本。这一现象
A.促进案件审判更公正 B.有利于雅典法制建设
C.折射出民主制的弊端 D.提高了民众参政热情
12.据统计,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颁布了多达300余部的禁奢法令,这股禁奢立法的势头延续到了18世纪,对意大利近代消费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国家政府决策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规模禁奢立法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思想引发统治者恐慌 B.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责所在 D.引导人们正常的消费习惯
13.1804年《法国民法典》规定“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据此推断,该法典
A.促使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B.为工商业自由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C.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主要来源 D.体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14.下表为1700-1900年间某洲的经济指数的变化表。该洲是
(1800年的指数=100)
1700年 1800年 1860年 1900年
人口 67 100 142 200
制造业 20 100 292 814
出口 40 100 600 1670
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 D.拉丁美洲
15.如下图是一位学者笔记的部分内容。由此推知,其思考的问题是
●人类一半左右的发明来自中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极大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农业经济发达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被称为“科学的养父”,科技成就巨大,传播到欧洲,为欧洲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商业发达 ●欧洲的科学革命肇始于意大利,资本主义最早在意大利萌芽 ●工业革命却在英国这个欧亚大陆最西北边缘的岛国发生
A.古代亚洲科技对近代欧洲影响 B.资本主义在欧洲产生的原因
C.工业革命发生地的偶然与必然 D.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轨迹
16.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主要表明
A.美国淡化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B.美国国力因不当政策有所下降
C.美国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D.西欧走向联合挑战了美国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14分)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表2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 分析 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光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山。据此谈谈你对历史研究中史料问题的认识。(8分)
18.(14分)棉花,撬动世界的植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棉纺织物是古代印度4-5千年前的三件棉织品残片。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开始被销往至欧洲,在罗马帝国棉纺织品成为贵族垂涎的物品。11-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支配着地中海世界的棉花贸易。
根据文献与出土资料,在公元前2世纪开始,棉花通过3条不同的途径传入中国。元代,棉花在江南广泛种植,松江成为全国棉织品中心,16世纪开始行销到欧洲,1819年达到330多万匹。
大航海时代之后,美洲陆地棉因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在世界各地得到栽培和种植。
——摘编自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材料二
1784年,英国商人塞缪尔在曼彻斯特建造了一个使用水力纺织机的棉纺厂,雇佣了一批当地的孤儿做工人,原料用的是美洲加勒比的棉花,产品一部分销往欧洲,一部分运往非洲满足那里的奴隶贸易,还有一部分送往美洲,供给自己家族那里蓄养的黑奴。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棉花的传播与贸易情况。(6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述的历史现象。(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扫盲教育始于清末。为应对列强入侵与民主革命浪潮,清政府1908年公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1909年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遂由京师逐渐推行各省,招收年长失学和贫家子弟无力就学者,学习国文、国民道德、算术、习字、体操五门课程,免收学费,书籍用具由学校提供。我国第二次由政府规定的扫盲教育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设有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乐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颁布《修正民众学校规程》,赋予民众学校新使命,同时在《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中将教育与实业、生活切实相连,并颁布《国民学校和中心学校办理社会教育要点》,进一步推动扫盲教育。此外,民间扫盲教育也有所发展,如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另外,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扫盲教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为使广大工农群众摆脱愚昧、当家作主,扫盲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拉开新中国扫盲事业的序幕。过渡时期,国家大力开展工农识字运动,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并不断在农村、机关干部、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加强扫盲教育。约十年的扫盲教育,使我国青壮年文盲降低了37%,依靠群众、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形式的、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技术扫盲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扫盲教育由以扫盲为主,到初步建立起由扫盲、初等、中等到大专的工农教育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立德等著《新中国扫盲教育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扫盲教育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深入开展扫盲教育的历史意义。(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不是事件的简单汇总,而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透过现象寻找贯穿历史进程的主旋律,才能看到历史的真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的史实,以“旋律”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潮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科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5:BCBAC 6-10:BCACD 11-15:BBBAC 16:B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满分52分)
17.【答案】(14分)
(1)原因: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认同观点一:
理由: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4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情给分)
认同观点二:
理由:燃料短缺问题生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4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认识: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类型是多样的;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历史史料才能更科学合理的得出结论;历史研究要遵循一分材料一分结论的实证精神;要客观、准确的利用史料,不能主观剪裁史料。(4分)
18、【答案】(14分)
(1)棉花的传播与贸易情况:
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作为奢侈品开始被销往至欧洲;
公元前2世纪开始,印度棉花通过不同的途径传入中国;
11-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支配着地中海世界的棉花贸易;
16世纪开始,中国的棉花、棉布行销到欧洲;
大航海时代之后,美洲陆地棉在世界各地得到栽培和种植。(6分,任三点6分)
(2)历史现象及理解:(任答四点得8分,要求要点全面,要点不全得1分)
①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1784年,英国商人塞缪尔在曼切斯特建造了一个使用水力纺织机的棉纺厂,说明工厂配备了最新发明的水利纺织机。工业革命使用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②工业革命中使用童工:雇佣子一批当地的孤儿做工人,工厂使用童工,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残酷的剥削基础上的。
③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原料用的是美洲加勒比的棉花,产品一部分销往欧洲,一部分运往非洲满足那里的奴隶贸易。还有一部分送往美洲,说明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存在,世界联系加强。
④殖民扩张与掠夺:原料用的是美洲加勒比的棉花,美洲加勒比等地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现了殖民者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扩张与掠夺基础上的,拉大了东西方的差距。
⑤奴隶贸易:一部分运往非洲满足那里的奴隶贸易,还有一部分送往美洲,供给自己家族那里蓄养的黑奴,反映了奴隶贸易的存在,罪恶的奴隶贸易是非洲丧失了大量精壮的劳动力,造成了非洲的贫困落后。殖民者的罪行罄竹难书。
19、【答案】(12分)
(1)特点:近代扫盲教育注重识字;主要面向社会普通民众;政府主导,其他力量补充;组织形式、学习科目、主导思想不断近代化;与国内形势、实践生活紧密结合。(6分,任三点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2)意义:有利于人民摆脱愚昧、当家作主:有利于人民政权巩固;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走向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扫盲教育经验。((6分,任三点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20、【答案】(13分)
示例:
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使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泱泱大国陷入国破家亡的绝境。一部浩瀚复杂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乃足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的夙愿。这一宏伟曲折的历程,又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它们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完整三部曲。其中,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反侵略、求民主,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尝试过建立君主立宪制、多党议会制等各类民主宪政制度,但结果统统归于失败。值此历史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在政治上“站起来”了。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人民经过反侵略求民主艰苦曲折的斗争历程,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领导和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评分要求:观点:应扣住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进程而定出合理的观点得2分,若观点不符合近代历史的进程,观点违背唯物史观,或者观点与论述的内容不相符,都没办法得分;论证的过程,要至少列出两个史实证明观点,史实与论证总共8分,论证两分,史实6分;结论应该深化观点得2分,结论与观点没关系,或者结论重复观点,或者没有结论无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