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包身工》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2 06:3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包身工》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 贺娟(2022.12.1)
备课必读:
单元导读:
(画横线处和《包身工》有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了解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有的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有的描绘革命斗争的场景,反映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
学习本单元,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二、学习提示:
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作品记述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这篇报告文学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真实再现了包身工晨起与做工时的悲惨状况,字里行间饱含同情,阅读时要多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文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和体会。另外,还要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单元研习任务:
(画横线处和《包身工》有关)
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催人奋进,“小二黑”们反抗封建婚姻的斗争令人欣喜,“芦柴棒”们悲惨的生活引人同情……本单元的作品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不同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结合具体内容,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二)本单元的课文,既有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也有以虚构为主的小说。阅读这些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完成下列研习任务。
2.《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三)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很多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在政治课、历史课上也接触过不少革命斗争的事迹,同学们自己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一些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以小组为单位,汇集这样的材料,分工协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为作品集拟一个恰当的书名,确定合理的分类标准,还应考虑编排方式和装帧设计等。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夏衍的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报告文
学,积累文学常识;
2.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分清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理清文章
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鉴赏本文充满文学性的语言,赏析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手
法,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分清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理清文章
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鉴赏本文充满文学性的语言,赏析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手
法,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
教学难点:
1.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分清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理清文章
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鉴赏本文充满文学性的语言,赏析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手
法,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
教学方法:浏览阅读与细读精读相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夏衍的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报告文学,积累文学常
识;
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分清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理清文章的行
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重点、难点)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前观看短视频《包身工》,快速营造氛围。)
一、简介包身工,导入新课: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十六七人住在蜂房般的格子铺里,吃着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吃盐浸的菜叶还是靠老板的“慈祥”她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她们的生活中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不能拥有自己应该享有的人权——这就是包身工。她们受着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的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她们无处呐喊,无处诉苦,只能默默承受着,直到有一天,一个伟大的剧作家看到了这个群体,他含泪向人们诉说着这个群体的苦难……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赴日本留学,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著有电影剧本《春蚕》,话剧《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集》等。《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2.了解“报告文学”:
①报告文学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②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
相同点: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
不同点:①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②报告文学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法的运用。
3.了解相关背景:
1932年,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贫困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资本家大量雇佣包身工,大力压榨贫苦的劳动力,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
夏衍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他结识了一些在纱厂做工的和做工人运动的朋友。从朋友口中,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这是些年纪很小的女孩子。每天要做十几个小时的工,一点儿人身自由也没有,她们仅能从包工头那里得到一点点钱,根本不够吃饭用。夏衍开始搜集资料,想写出小说来揭露反映。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组织上决定让夏衍暂时到工厂隐蔽起来。夏衍就利用这个机会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更为详细的材料。他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他根据调查到的材料,真实地不带任何虚构和夸张地写出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夏衍发表了《包身工》。
4.了解“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包工头给予她们的父母或保人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包身期间,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她们却要承受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动,有了疾病也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少人被折磨致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包身工制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明确:
2.根据搜集到的信息,思考包身工的生活状态。
明确: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猪狗般的非人生活。
3.根据文本信息,给“包身工”下定义。
①补充展示:汉语词典中“包身工”的解释。
包身工,通过“包身契”包给工头,由包工头付给其家庭以低微费用的工人,旧社会一种变相贩卖奴隶的形式。起源于殖民时期的美洲地区,是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达到极致的产物。
②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填写以下关于“包身工”的定义。
包身工是指在( )中国农村一些出生贫困,无法生存,却被包工头( )而签订了( )、前往( )等外国工厂里工作的一些( )。
4.根据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情况,理清文章思路。
四、归纳小结:
本文用到的材料(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新闻背景。其中,新闻事实是主线,新闻背景是副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五、作业:
你知道什么是农民工吗?查阅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写一段话来赞美农民工,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板书:
(参见上文思路图,适当压缩即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鉴赏本文充满文学性的语言,赏析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手法,
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重点、难点)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研读课本:
(一)赏析语言和技巧
1.赏析文章开头“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包身工们的住所比喻为蜂房,将她们的活动喻为生物的蠕动;②一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的拥挤、恶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了人的尊严。
“芦柴棒”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芦柴棒”运用借代,以身体特征代指人。
(2)作用:①“芦柴棒”形象地再现了小女孩瘦弱的形象特征,表明了其受 摧残、剥削之严重。②“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虐待和侮辱的缩影。作者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③文章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3.包身工吃饭的场面特别有画面感,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1)细节描写:“一窝蜂地抢”表现的是饥不择食的惶急,是人多粥少的恐惧;“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表现了包身工食不果腹的辛酸;“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则写出了她们乞丐般的生活;老板娘“刮”“锅焦、残粥”,“冲”“清水”,用手“搅拌”,“气哄哄地放”等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板娘视包身工如同“生物”的极端可恶。
(2)作用: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孩子们的可怜,衬托出了那些黑心老板的可恨,透露出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
4.“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
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其中红色字体部分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1)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褒词贬用,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2)说明无论哪种惩罚方式,其残酷程度是一样的,只不过看上去比直接的殴打更省力,也不那么血腥罢了。表现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的极大嘲讽和强烈的愤慨。
第49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1)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褒词贬用,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2)说明无论哪种惩罚方式,其残酷程度是一样的,只不过看上去比直接的殴打更省力,也不那么血腥罢了。表现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的极大嘲讽和强烈的愤慨。
6.“黑夜,静寂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
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1)象征。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
(2)表现了作者对旧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会出现的坚定信念。
7.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生活时,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明确:
补充高考知识:点面结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作者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这个群体。从整体描写中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2)“点”: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描写。
典型事例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 ;
典型细节如:包身工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
典型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等。
(3)点面结合的作用: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牢记!)
(二)理解句子,感悟情感
1.“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明确:运用排比手法,连用三个“像……”的句式,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明确:“饲养”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
3.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哪几方面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明确: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可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流着泪写的,我们是流着泪读的。
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对他们进行鞭笞。
③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哀之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三)归纳本文写作特色: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1.报告文学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明确:(1)真实性:夏衍力求准确地表达真实的生活事件,决不任意夸张或缩小,以至使“报告”失实。叙述文字十分具体、生动,翔实无误,这里所描述的一切,都有可靠的事实根据,确凿无疑。
文学性:灵活地运用具体形象地描写、精辟有力地议论、细腻感人的抒情等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技巧,来生动地描绘色彩鲜明的生活图画。
(板书:
⑴报告文学真实性——精确的数字
⑵报告文学文学性——生动的语言:
①具体形象地描写;②精辟有力地议论;
③细腻感人的抒情;④比喻、借代、点面结合等修辞技巧)
本课小结:
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先辈们历经磨难,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要将《包身工》放进记忆里,永远铭记这段晦暗的历史;我们要将“芦柴棒”放进记忆里,记住这个少女留给我们的反思;我们还要将上海杨树浦福临路的那家东洋纱厂放进记忆里,明白它存在的意义,牢记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我们更要将整个中国近代史放进记忆里,以史为鉴,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吾辈青年,当铭记苦难,珍惜当下,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作业(观点碰撞):
4月12日,一篇名为《马云谈996》的文章在阿里巴巴官方公众微信号上发表。文章显示,马云对996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事后,有网友概括总计了马云讲话的主要内容:能996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是没有机会的;一天干不够12个小时,你来阿里做什么?如果要讲法律的话,那么事情就比较复杂了,法律有规定这么齐全的设备吗?法律有规定这么好的食堂吗?
所谓的“996”,是指工作日早晨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分别休息1小时(或不到),每天工作总计达10小时以上,并且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马云这番言论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批评者有之,同者有之。不久的将来,你也将走上工作岗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四、板书:
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⑴真实性——精确的数字
⑵文学性——生动的语言
①具体形象地描写;
②精辟有力地议论;
③细腻感人的抒情;
④比喻、借代等修辞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