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4 10:2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分析】
古代,亚欧大陆形成了多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商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贸易交往不仅促进了亚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是《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旨在通过介绍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帮助学生理解商业贸易活动在古代和近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9、10两课介绍了历史上不同时期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间的关系,本课则是介绍古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表现。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即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其中,第一子目“丝绸之路”介绍了狭义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发展演变。第二子目“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全面介绍了除狭义丝绸之路以外的欧亚大陆其他重要的“丝绸之路”。第三子目“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从商品、技术、习俗、宗教等方面介绍了沿丝绸之路进行的东西文化间的交流。一、二两个子目介绍了欧亚大陆多条商路开通的起因、经过、作用,第三子目则介绍了商路开辟对文化的影响。因此,三个子目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学习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对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作用以及丝路精神等内容具有一定了解。但尚未形成较完整的时空观念,且对于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知识较为陌生。
本班为实验班,学生基础较好、历史学习兴趣较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2017版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根据地图,梳理欧亚大陆各条重要商路的路线和基本状况,理解古代欧亚地区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业贸易道路。(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提取史料信息,说出各条商路起到的作用与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 理解商业贸易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列举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总结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通过比较古代的丝绸之路与现代的一带一路,体会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变”)以及从古至今对和平与交流理念的始终秉持(“不变”),理解开拓创新、包容互鉴的丝路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现
(二)难点: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异同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上次我们一起学习《南亚、东亚和非洲的文化》时,老师说过,历史虽然很宏大,但是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很小的视角去观察它。上次我们通过服装去观察了几个国家的古代文化,这次,我们用一个更小的视角——一段舞蹈——“胡旋舞”,去遇见、去感受一段历史。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胡旋舞。
教师播放视频:《遇见胡旋》
台词:他没能忘记长安的那个上元夜。一整条街的都跟着那个胡旋舞姬旋转,仿佛那个夜晚永远不会结束,明天也不会到来。那是他看过关于快乐最具体的画面。
她是怎么来到长安的呢?一路的漫漫黄沙和驼铃,是不是也因为她而快乐过?也许今后还有许许多多个上元夜。她能够一直跳下去吗?
她应该与更多的人,更长久地相逢。把她留在这里,她是不是就能一直跳下去了?关于快乐的记忆,也不再只是记忆。
“执彩笔的故人,今生可还会再见?”
教师讲解:“胡旋,壁画,黄沙,驼铃”。这不仅是这段视频的关键词,也是我们本课的关键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走进第九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使学生对胡旋舞产生直观认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胡旋一舞入长安)
丝绸之路
教师讲解:“胡旋”顾名思义,“胡”指少数民族,“旋”指旋转。从它的名字也能看出,它并非汉族本民族的乐舞,而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我们来看《新唐书》的记载。它说胡旋舞来自“康居”,旋转轻巧便捷,受到了时人追捧。康居人擅长做生意,而胡旋女正是根据往来长安的商人来到了中原地区。
教师出示史料:
又有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转便捷为巧,时又尚之。 ——《新唐书》
康国人并善贾。男年五岁,则舍学书。少解,则遗学贾。以得利多为善。
——韦节《西蕃记》
教师讲解:康居在哪里呢?我们来看这幅汉武帝时期的疆域图。我们看到,康居位于西域地区,而图上有一条橙色的线路将它与长安相连。尽管同学们可能看不太清图例,但也不难猜到,这是哪条著名的道路呀?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
教师讲解:没错。视频中的舞姬穿过黄沙、驼铃、落日来到长安,而胡旋舞也正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与中原遇见。
教师讲解: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泛指所有中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往来交通的道路,因为丝绸是东西方往来中的重要商品而得名。我们来看两个文物:
左边的蜀锦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它出土于新疆和田,右边是叙利亚地区出土的汉代丝绸。它们的出土,印证了从汉代开始,丝绸就作为重要的商品被运送到我国西北、乃至中亚地区。
而狭义的丝绸之路,则是我们刚刚看到的那条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接欧亚大陆的商路。
教师讲解:说到丝绸之路,没办法绕过的事件自然是“张骞通西域”。我们一起来看课本第50页关于这一事件的叙述。课本提到,张骞出行的起因是汉武帝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联合出击匈奴。为什么偏偏是大月氏呢?我们看到,《史记》中记载,匈奴击败大月氏后,曾经把大月氏国王的头割下来当酒杯用,大月氏的人民也被匈奴害得背井离乡。那大月氏子民的心中自然是对匈奴充满了仇恨,这就与汉出击匈奴的心思不谋而合。
材料: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
——《史记》
我们知道,张骞的出行并不算顺利,他曾经被匈奴俘虏、羁押十余年,但他最终逃了出来,并到达了西域多个国家。我们来看看他在西域诸国的见闻。
材料: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汉书》
张骞发现大夏、安息兵力较弱,它们听说汉朝物阜民丰,就希望能与汉朝沟通往来。而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兵力较强,汉朝可以给他们一些好处,跟它们搞好关系。
既然双方都有了沟通的愿望,汉朝就理所应当开始向西域派遣使节,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不仅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他的副使也屡屡与西域诸国进行往来。西域与中原得以沟通起来。
材料:(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汉书》
骞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史记》
设计意图:还原历史现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教师讲解: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了“凿空”一词形容张骞。后人注解:“凿,开;空,通也。”所谓张骞凿空,就是指他开辟了由中原通向西域的道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影响自然也是多方面的。如这则材料里就提到了张骞“凿空”的政治影响,也就是有利于汉代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对汉朝后期的开疆扩土、宣扬国威都有促进作用。
材料: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那除此之外,在经济上,张骞通西域后有利于中原和西域进行物种的交流,比如汗血宝马就是汉代从大宛传入中原。同时,去往西域的商队也带去了汉朝先进的农作物和生产技术,这就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在外交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我们会在下一子目具体讲解。最后,张骞留下的“凿空”和“丝路”精神,也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凿空精神,无疑是对于未知事物的开拓和探索精神。有人说,“最原始且最强烈的恐惧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我们用“凿空”去形容张骞所为,当张骞离开长安,眺望沙漠之时,他面对的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领域。往前走,会遇见猛虎禽兽?还是凶狠的蛮夷?他都不知道,但是无论怎样,当他选择了远方,他就只能埋头前进。这种面对未知事物的开拓精神在我们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比如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新航路开辟、联想到人类探索太空。往小了说,我们同学们是教材内容改革后的第一届,新教材怎么考?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未知的命题。我们常说,“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那在我心中,同学们也和张骞、和达伽马、和加加林一样,是具有勇气的开拓者。
丝路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交流精神。人们将丝绸之路与欧洲人开辟的新航路并称为打通世界的两大要道。但与后者时常伴随的血腥征服和殖民掠夺不同,丝绸之路并没有成为中国借以对外侵略扩张的通道。相反,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见证了不同经济体系的独立并行与遥相呼应,成就了中华、印度、巴比伦、阿拉伯、希腊罗马等文明的交流融合。汉朝以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东方大地,但它却没有走向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积极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
设计意图:强调民族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教师出示史料:
学生思考:狭义上的丝绸之路仅沟通中原地区的长安与西域各国,显然难以经过辽宁(东北)、内蒙古(华北)所在地区,但这些地区却发现了西域胡旋舞的遗存,这说明什么?
教师讲解:这说明,在欧亚大陆上,肯定还存在着其他交流之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亚欧大陆上的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路线: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教师讲解:从书上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这条丝绸之路沟通了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欧洲地区。但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对他们来说,有水草就意味着有路可走。所以实际上草原丝绸之路的范围还要更大一点。比如我们课件上的这幅地图,反映的草原丝绸之路还连接了辽朝的几个城市。那辽朝也能通过这条道路去与华北、西北地区进行交流。史书记载,敦煌使者曾多次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向辽进贡,敦煌和辽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比如辽太宗就曾经在端午节宴请过辽朝的大臣和诸国使节,还在宴会上邀请敦煌使节表演当地舞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辽的疆域内看到西域舞蹈的遗存。
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
(2)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补充介绍:东南亚地区的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通过西南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丝绸(蜀锦)通过这条道路传向印度。
海上丝绸之路
(1)路线: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沟通亚、非、欧等地区。
(2)开通:
①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作用:
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③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宋代前后,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降,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
教师总结并提供以下思路:
*教师简要讲解:汉志商路
(1)时间:公元5到6世纪逐渐形成,6、7世纪一度达到顶峰。
(2)路线:从也门到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运输工具:骆驼)
(3)衰落:为了争夺也门,波斯和埃塞俄比亚发生了战争,使得原来经过汉志的商路被切断。
教师出示地图并总结:在商贸往来的促进下,古代世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路网。
设计意图:使学生回顾不同类型的商路,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胡旋之义世莫知)
过渡:我们在开头的视频中看到,画师为了将胡旋女的舞姿永远留下,就为她画了一幅壁画。实际上,在我们敦煌莫高窟的第220窟,真就有一幅反映胡旋舞的壁画。
敦煌莫高窟 第220窟 初唐壁画
教师讲解:这幅壁画不仅生动再现了歌舞升平的热闹场面,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反映的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情况。
物质和技术交流
教师讲解:我们先来看这幅图中出现的乐器和装饰品:
来自西域各国的物品,是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最好体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52-53页,总结中西物质和技术交流的表现。
思想与文化交流
教师讲解:从整体来看,壁画主题反映的是传入中原的西域舞蹈、观众中有代表佛教的菩萨、僧人;且敦煌莫高窟本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体现。因此,这幅壁画反映的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流。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本内容,总结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现:
世界→中国
①宗教: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人中国。
②艺术: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
2.中国→世界
医学: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一带一路”建设——盛世胡旋,一舞千年
教师讲解:穿梭千年,胡旋舞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莫高窟的墙壁上。就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文艺晚会上,舞者再次表演了胡旋舞。
在这次表演中,屏幕上的投影与舞台上的舞者遥相呼应,古典文化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在台下,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千余名代表观赏了这支舞蹈,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发展,但是始终没变的,是中国 仍然秉持“向外看”的胸襟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基于此,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世界各国紧密合作、交流互鉴。与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比,“一带一路”无疑会成为更加开放包容、充满生机的希望之路。它也会为各国合作提供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
设计意图: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环节三:课堂小结
教师讲解:这节课,我们一直在讲关于“遇见”的故事。导入部分,我们讲的是胡旋女跟随商队、遇见长安;第一部分,我们讲中国通过四通八达的商路遇见世界各国;第二部分,我们讲东西方文化的遇见、交流和碰撞;最后一部分,我们讲的是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的遇见,也讲了现代中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遇见世界各国。遇见,穿梭各国;遇见,跨越千年。这节课我们讲了一支舞蹈,但围绕这支舞蹈,我们其实讲了很多很多······我们说,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遇见,那其实人跟书的缘分也是如此,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还要去回顾一下本课内容,及时补充笔记,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