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浙教版 七年级下
第3节 耳和听觉
(第2课时)
教材解析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与要求】
本节课主要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污染及控制措施,在对声音的特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列举关于声音三个特性的例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求答案、获得知识。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知道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知道防治噪声的方法。
创设情境
调节音量是调节声音的哪一特征
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为什么
二胡、葫芦丝、笛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探究实践
人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调子高,有的听起来调子低。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两位歌手,哪位是高音?哪位是低音?
人们通常用“尖”“细”
“粗”等浅显地描述音调。
男高低,女高音。
声音听起来“越尖”、“越细”,音调越高。
活动
1.拿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你能辨别它们发出声音的差别吗?
划得快些的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划得慢些的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2.将一把刚吃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复上述实验。仔细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听听它发出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塑料尺划过木梳
钢尺的振动
伸出桌面的钢尺长度越短,用手拨动时,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实验结论:
探究实践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
频率决定着声音音调的高低。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1.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科学量是什么?
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量。
物体每秒钟振动50次,频率是50赫兹。
请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2.物体振动快慢、频率和音调之间有何关系
探究实践
活动
取一套音叉。每支音叉上刻有一个数据,表示该音叉所产生的声音的频率。试利用不同的音叉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听一听,频率越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音调是否越高?
频率:小 大
音调:低 高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的高。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 65赫到 1100赫之间。
探究实践
吉他手演奏吉他时,他是如何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的?
思考与讨论
通过改变吉他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和不同粗细的琴弦发出的音调不同来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
活动:在相同的瓶子中装不同量的水,分别敲打瓶子和向瓶中吹气,音调分别如何变化?请回家自己实验。
振动部分的长度和粗细影响音调。
敲打瓶子时,水量越多,音调越低。
向瓶中吹气时,水量越多,音调越高。
探究实践
思考与讨论
一只蜜蜂飞过耳边时,我们能听到它飞翔时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蜜蜂与蝴蝶飞翔的声音
蜜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 20~20000赫。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为 65赫~ 1100赫。
探究实践
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声频率不同;
同一动物的发声频率与听声频率不同。
读下表,表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探究实践
人耳只能对20Hz—20000Hz的声音产生听觉。
人能听见所有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吗?
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
次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
超声和次声都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探究实践
一些动物却能听到超声和次声。
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
大象用次声波交流
海豚利用超声波识别食物、敌人和它们周围的环境。
地震次声波,地震前兆
请举例超超声波在医疗、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用超声波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B超
测距或测速
超声波测距仪
清洗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超声波在军事方面最突出的应用,莫过于声纳了,是潜艇及反潜必备之物。
探究实践
调节音量是调节声音的哪一特征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
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是什么呢?
探究实践
音叉发声
乒乓球振动
音叉发声越来越弱
乒乓球振动幅度越来越小
探究实践
活动
1. 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然后用力敲鼓,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从中可以发现声音的强弱跟声源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吗?
鼓声与振动
轻轻地敲鼓
小纸屑的振动幅度小
用力敲鼓
小纸屑的振动幅度大
响度小
响度大
实验结论:
振幅大,响度大。
探究实践
活动
2. 在离鼓较近处听鼓声与离鼓较远处听鼓声有什么区别?
鼓声与振动
实验结论:
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探究实践
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医生用听诊器听心、肺声音
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喊话
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
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口边使声波集中,减少分散,使声音响度增大。
探究实践
人们通常用分贝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分贝的符号为 dB。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响度越大。
0dB 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dB~40dB 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dB 会干扰人们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时间处于大于100dB 的环境中对耳的听力会造成损伤。
大于 120 dB 的声音则会导致耳疼痛、失聪。
探究实践
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时,仅凭听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
声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音色。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我们闭上双眼,能听出谁在说话,为什么?
不同物体所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探究实践
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音色不同的声音的波形。
下图是不同乐器发出的音调相同的声音的波形,比较各个波形有何异同。
音叉 钢琴 长笛
音调相同
相同:
频率相同
相同时间内
振动次数相同
不同:
振动幅度不同
波的形状不同
音色不同
人们常常将响度、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探究实践
自然界中有各种声音。清脆的鸟鸣声、悠扬的乐器声、悦耳的歌声等往往使人感觉轻松愉快,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振动的。
乐音使人感觉轻松愉快。
探究实践
我们把使人烦躁不安的这类声音叫做噪声。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
噪音的波形是无规律振动的。
探究实践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颁布了噪声污染标准。
我国政府规定:
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工厂和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85~90分贝。
探究实践
思考与讨论
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交通繁忙地区禁按喇叭
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屏
用手捂住耳朵阻挡噪声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在生活、生产中,请再举例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方法。
探究实践
1.“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A
2.会场里的扩音设备是用来( )
A. 增大声音的响度 B. 提高声音的音调
C. 改变声音的音色 D. 加快声音的速度
A
3.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能辨别主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B
迁移应用
4.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
A.打桩声 B.飞机经过的声音
C.街道上交通繁忙的汽车声 D.郊外的鸟鸣声
5.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 。
A、城市禁鸣喇叭。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将飞机场建立在远离居民点的城郊。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G、点燃爆竹导火线后边捂住耳朵。
A、E
C、D
B、F、G
D
迁移应用
声音的三个要素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频率←物体振动快慢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声源距离、不同的人
音色
←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
超声波:频率>20000Hz
次声波:频率<20Hz
(分贝)
第3节 耳和听觉(第2课时)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