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2023中考语文
作文备考课件
统编版中考复习
社戏
2023年中考作文独创型满分作文集锦含点评
8 巧妙结尾编
01无根无靠的城市浮萍
02近在眼前
03“和”是一种美
04留香
05生活,因转身而精彩
06少年风采
07从那一刻开始
08不会变的是思念
09书香作伴
10青春依然
01无根无靠的城市浮萍
温州一考生
这,可能真的会发生!
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可能的事实:故乡从人类记忆里消失,我们将成为无根无靠的城市孤儿!
那天,我回了一趟故乡,这样的担忧越发强烈。
我站在老屋门前远望,淡蓝色的天空紫燕呢喃,梧桐叶落,翩跹着,投入流水的怀抱。桂树满是繁花,恣意盛放。景物依旧,唯独难觅我期待的那个人。
眸光黯淡了,我失落地坐在麦场的石磙上,无聊的将石子掷向流水中,一圈圈的圆晕漾开水面,往事连成一片。
幼时,在村中最常听到的便是口哨声。吹口哨的是一位老人,他擅长于各种声音的模仿,哪怕是一片青翠的叶子,也能被他吹成悠扬的一曲。那时我最喜欢围在他的身边,给他递这样那样的东西,让他吹曲儿。
老人的身上总带着一只曲笛,短而细,青竹做成,我却从未听他吹过。
那一次,我见到了老人。他似被岁月无情地碾过,黝黑的脸上陷满条条沟壑,手上的老茧,愈发显得清晰。唯有那只笛子还和以前一样。“这个笛子能吹一下吗?”我向他恳求道。他点点头,颤抖的双手,再也不复从前的灵活,他小心地将笛子凑到嘴边,“噗”的一声闷音。“这个笛子是不是吹不响了?”我问道。他摇了摇头,“是笛子总能吹响的。”
他用手抚了抚短笛,再没吹响它。他又抬手摘了一片叶子,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有些间断,却依然让我终身难忘。
“人老了,吹不动啦!”。
“为什么不收些徒弟呢?”
他苦笑道:“现在谁还愿意学这个了,没人学,也没人听,你看村里还有几个青年?”浑浊的双眼,望向天空。
“唉——”他转身离去时,我看到的是一个无助而又无奈的老人的背影,影子在夕阳下拉的很长,很长……
饭桌上,外婆告诉我,那个老人走了,随着儿女去了外地,怕是不会再回来了。奶奶还说,她也要随大伯到扬州去,那里是全国的宜居城市!
诗人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故乡无故事,故乡无故人,故乡将从人类记忆里消失!年轻人只识霓虹,不识乡情,将成为无牵无挂、无根无靠的城市浮萍!
不是危言耸听,这,可能真的会发生。
【名师点评】
本文在选材与用材上有如下特点:
1.以小见大,为我索用。文章记述吹笛老人难觅徒弟、最终从故乡消失的故事,表达了农村前景的担忧,城市化建设将淹没农村,年轻人只识霓虹,不识乡情,将成为无牵无挂、无根无靠的城市浮萍。以寻常的小时间,为我所用,表达时代大主题,堪称高明。
2.首尾照应,结构严谨。篇首写下规定的句子“这,可能真的会发生!”之后,紧接着以“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可能的事实”来揭示篇首句的含义,明确篇首句中“这”的具体所指,然后开始讲述故事,最后引王维的诗句,抒发感慨,并以“不是危言耸听,这,可能真的会发生”强调“可能”,照应开头。
02近在眼前
一考生
时光雕刻着你深沉的美丽,我走进历史,读懂那尘封的记忆, 而你,近在我眼前……
——题记
儿时的我,不明白父母诉说的关于你的那段充满屈辱的历史,不懂得你过去的繁华与美丽。你,离我遥远又陌生。
两年前,我来到北京。京城的繁华景象让我惊叹不已,颐和园的亭台楼阁,是那么秀丽,那么迷人;故宫的红墙绿瓦,是那么雄伟,那么壮观……可是,你却依然沉默地躺在那片死寂的土地上。你残缺的身体裸露在阳光的暴晒之下,不管烈日炎炎,也无论风吹雨打。
花谢花开,春去秋来,那段被血与火充斥的历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我注视着你那被无情地砍凿过的躯体,回想起历史老师教过的那一课,似乎明白了受尽委屈的你,是多么的愤懑,多么的无奈……
我痛恨那些侵略者,痛恨那些贪婪残暴的英法联军,不是他们,也许近在眼前的你如今依旧能够葆有昔日的荣耀与繁华。
可是,仅仅是因为列强的侵略吗?当时政治的腐败呢?科技的落后呢?什么鸦片,什么罂粟,难道国人的自制力就全都那么差吗?不,还有林则徐那样的仁人志士,要是没有他们,我想今日不仅看不到你的繁华,怕是连你的残躯,甚或是这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都无缘一见吧?
和近在眼前的你挽手同行,看到的都是白色的残垣断壁,都是那些白色的记忆。不禁热泪涌出了眼眶。这是什么?这是国耻!记载着这个民族当年的落后,当年的屈辱。
现在,国家富强了,民族昌盛了,正因为还有你,后人才会永远铭记着那段被侵略的历史,奋发图强。你,近在眼前,我思绪万端,你近在眼前,我振奋感叹!
擦干眼泪,沿着走过的路再走一遍,直至出口,近在眼前的你——圆明园,我早已把你刻进了脑海里……
【名师点评】
当大部分的考生把表现主题的材料定位在家庭、学校等司空见惯的领域时,小作者却独辟蹊径,把“近在眼前”的对象定格在了圆明园,新颖别致。整篇文章用第二人称“你”叙述,显得情真意切。文章与结尾明确点题,首尾呼应。行文过程采用先叙后议的方式,思路清晰,布局巧妙。
03“和”是一种美
一考生
《圣经》里说:“爱是无尽的忍耐”。实际上,就是教导我们万事以和为贵,以和去爱别人,去忍受。我始终以为:“和”是一种风采,“和”是一种美丽。
人与人之间的“和”是一种美。卡夫卡说:“每个人所拥有的,不是一具躯壳,而是一串成长的过程 。”这一串成长的过程不需要人与人之间友善,和平的相处去获得。生命不仅是一声旅程,更是一首赞歌,需要以“和”去谱写,需要我们以“和”去传唱。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友爱是一种美丽,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样一种美丽,就是“扶持旁人,同时自己也获得重心和支点。”孔繁森,郑培民们以自己友爱之心与人民友好地走到了一起,受到万民敬仰,而胡长清,成克杰们,驾驭于人民之上,摒弃了“和”最终只能受到法律的严惩。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也是一种美。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动物。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土地和水,而“和”则是播种,让社会长满长青之树,也许在社会中我们会遭受挫折,会失意,但以“和”去看待,心灵会失业,真诚不会下岗。
“乌台诗案”将苏轼推到痛苦的顶峰,但他却淡然处之,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桂疏桐之夜,看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如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扬动,只愿“沧海济余生”。苏轼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到一丝平衡,他以一种“和”的心态去面对,笑谈人生,在与社会的和好相处之中,他探寻到其中的美,找到生命的价值。
国与国之间的“和”更是一种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同样地,一国一利益。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利益,能够在利益与利益之间寻求到平衡,以和相处,这是一种更为深远,更为难得的美。“二战”结束后,中国没有向日本索赔,然后又同日本关系正常化,这就是以一种“和”去获取友爱,这样的美,不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吗?。
佛教导我们:“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是随缘而起的幻象。这也是在教我们不要过分看重自我,要与他人和平相处。因为“和”是一种美丽,一种不同于寻常的美丽。把握住“和”,就把握了美丽。
【名师点评】
作者一开篇就引用《圣经》里话,开门见山地为我们点明了“和”的意蕴。接下来围绕“和是一种美丽”,分别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是一种美、人与社会之间的‘和’也是一种美、国与国之间的‘和’更是一种美”,将“和之美”的内涵具体化。之后,又引用佛教语,指出我们要与他人和平相处,因为“和是一种美丽”,与文章开篇呼应。
04留香
一考生
夏日拂晓,一阵阵轻柔顽皮的风吹着树叶,也吹着睡眼惺忪的人。太阳懒懒地拨开淡淡的云帘,好奇的探望着茫茫大地。我与爷爷来到荷塘边,找了块适宜的地方坐下。茂密的榕树撑开一把巨伞,浓荫蔽地,把荷塘遮了一个角,荷塘里钻出了一朵朵红扑扑的小脸,清风乍吹,满池飘香。
“吱吱吱……”
这叫声顿时打破了荷塘的宁静,变得喧闹起来。伴着这叫声,我忽然烦闷起来,胸中仿佛有股闷气在游荡,在盘桓,放眼望去,那些凌波仙子也似乎失去了她们固有的风姿,黯然失色起来。
我顺着声音,蹑手蹑脚地寻觅着,靠近了一棵大树。
“对了,就是那些紧伏在枝上的虫子!”我问道,“爷爷,这是蝉吗?为何叫得如此响亮?”
“是蝉!”爷爷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蝉的确叫人不太喜欢。它外形不起眼,黑黑的,十分难看。自古以来,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有人对它大大推崇敬佩,也有人认为蝉鸣让人感觉清婉凄冷,但他们似乎都没能闻到蝉鸣的香味。”
“蝉鸣还有香味吗?”我托着下巴好奇地问。
爷爷没有马上回答我,而是从地上拾起一朵白白的野花,说:“瞧,这是塘边的野花吧,我估计它就在前两天开放的,如此短暂的绽放,同样‘香气满乾坤’。其实蝉也是一样!”
“蝉在地下生活了漫长的四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伏在枝头放声歌唱。它自然知道一个月之后,生命将走到尽头,但却敢于面对现实,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努力释放生命的能量。它善待每一天,从不懈怠——”
“为光明呐喊,为自由释放自己的芬芳!噢,原来如此……”我情不自禁地点赞道。
“其实蝉总是默默无闻的,一旦放声歌唱,也竭尽全力。要学一点蝉的精神啊,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努力给人生‘留香’!”
此时,悠悠的蝉鸣化作一股清泉,轻轻从心间流过。蝉声悠悠,荷香阵阵。清风徐来,荷姿万千,忽然几朵野花飘落河塘,漾起几道涟漪,浓郁的芳香“留”入人们的心灵。
【名师点评】
全文运用借物抒情法,首先抓住“蝉”的鸣叫,表达我的不理解:“我忽然烦闷起来,胸中仿佛有股闷气在游荡,在盘桓”,紧接着,就“蝉”敢于面对现实,努力释放生命的能量,从不懈怠,为光明呐喊等品质,情不自禁地点赞起来。文末点明 “要学一点蝉的精神……努力给人生‘留香’”原来,作者所借之物是“蝉”,所抒之情是人们的高尚品德与情操。
05生活,因转身而精彩
一考生
岁月轮回了几个世纪,时光辗转了几度春秋,醒来,那沾满热泪的枕巾,无不诠释了一次次转身所绽放的美丽。
惨遭谪贬的他没有登过岳阳楼,望着眼前的一片冷寂的景象,不禁潸然泪下,片刻的沉思后,他抬起头,转身,这时他看到的是春和景明的壮丽奇观,“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他的名字,也贯穿古今,响遍大江南北——范仲淹。
从庄子到司马迁,从“竹林七贤”到李杜苏欧,这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转身不止一次绽放光芒。在那纷纷扰扰的岁月,面对功名利禄,他们释然转身,做自己精神家园的月亮,守护心灵的大树。在这转身中,我们读李杜诗,思苏欧情,品刘墉文,赏清玄章,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品味冰心的意切情长。集智慧之石,建文学之宝塔,品文学之华丽。我们,为美丽而感动。
莫尔在《乌托邦》里说:“有的人认为天堂很美,但当他进入天堂才发现竟与地狱一般。”当我们遇到那些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达到目标的路时,要愤然转身,不为假像所迷惑。
由是因,由是果,今世的果报的是过去的缘。因缘具足之日,正是生命之花盛开之时。
有时候我们把梦做得很高,很远,回想起来却发现与现实竟如此相悖。这时,不如来一个华丽的转身,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就在眼前。
若不能浩荡为一方大海,不如转身做一条小溪,为大地奏响清新的乐章;
若不能做一片浩瀚的巨浪,不如转身做一朵浪花,摩挲着美丽的大地;
若不能做一棵茂盛的苍柏,不如转身做一棵芷茸,用绿色为世界添光;
转身,夕阳变为晚霞,却蕴藏着无限生机;
转身,那人虽在灯火珊阑处,却寻到了她唯美的足迹。
生活,因转身而精彩!
【名师点评】
考生独出心裁巧补题,从生活中挖掘那些转身绽放精彩的事例,说明必要的转身,更能成就生活的精彩,立意深刻,新颖独到。文章语言优美,旁征博引。善用排比句式,句式整体美观,气势磅礴,唯美,大气,品之有味,思之颔首。
06少年风采
一考生
身为山里人,我说我没爬过山,你信吗?
真的,我真的没有爬过。
直到那天,我哭着喊着要父母带我去爬山。爸爸说:“初三正忙,你还是先……”“正因为忙和累,才想去放松呀。”
本来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可时间不长,我就觉得喘不过气来了。在一块岩石上我停下来,回身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身下除了乱树丛就是突陡的岩石。我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一步,顿时感到眼前模糊,头脑眩晕。我死活也不敢再往上爬,在妈妈的搀扶下,结束了这次原本愉快却怏怏而归的登山之旅。
登山是勇敢者冒险家的行为,我真的不是那块料——有那心没那胆呀。
一模结束,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绩,让我陷入了精神谷底。
迷茫之中,随着几个同学又爬上了那座山。同样那块岩石又在我脚下了,也许是心理障碍吧,我不由自主地停在了那里,手脚哆嗦。谁扶我下去呀!
她走过来,扶住我。“闭上眼,转身。”
我闭上眼,我转过身。
“抬起头,向上看。”
我抬起头,我向上看。
啊,蓝天空阔。我真想一口气冲上前去,抓住山顶上那朵白云。她推了我一把,我顺势向上攀去。“注意,不要回头,不要向下看。怕了就仰头看看天空,永远朝前看!”
我不是勇敢者,我不是冒险家。可是我不再胆小,也不再懦弱。身后有多么艰险,有多么曲折,我全然不顾,只顾向上攀登。
山顶上有我的追求,有我的梦想。
“怕了就仰头看看天空,永远朝前看”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知道仰头看看天空,你会顿悟:天下一切都是渺小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你。永远朝前看,才不会被过去拖累!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年要勇于攀登,要敢冒风险,这才是我们的风采;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年,就要在风口浪尖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设疑,说自己是一个山里人竟然没有爬过山,调足了读者的胃口。主体部分写两次登山,一次是一家三口同去,因自己胆怯,原本愉快之旅最终只能怏怏而归;另一次是跟同学去怕同一座山,在同学的鼓励下终于如愿以偿。结尾部分由此生发议论,揭示主题:“少年要勇于攀登,要敢冒风险”、“要在风口浪尖上展示自己的风采”。文章结构完整,虚实结合,张弛有度。语言灵动清新,给人以亲切之感。
07从那一刻开始
一考生
一张张揉成团的宣纸散布于书房,一旁的录音机播放的古典大提琴曲子也愈显沉重,几个月来,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方向……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从起初的结构相似,笔画的侧转相似,直至最后的游丝也达到深似程度。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自然体会不到书法流露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是否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寻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侧锋转笔间流露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调,起笔很重,不受束缚,中间随意略轻,尽显豪放。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明朗。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拘泥,从“刷字”中深深触发。更为可贵的是,米芾也是在临摹遍百家的书法后,才积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书法的方向。或许,人生方向亦是如此,在经历繁忙复习阶段时,我总把自己困于厚堆的资料之中,有时,我们更该放开内心,去体味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最本质的本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将一张张揉成团的宣纸铺平,重新欣赏古典大提琴声,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名师点评】
全文构思新颖,思路清晰,感悟独到。本文选取了写自己历练书法寻求书法最高境界的经历,抓住“那一刻”对书法的感悟认识,以及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时的思索,在苦苦追寻中最后茅塞顿开而获灵感,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使自己的书法又上一新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08不会变的是思念
一考生
生我养我的村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民风纯朴,景物随着四季、早晚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我心中却是“欲把村庄比西子,早晚浓淡总是美”,永远不变的是我对村庄的思念------
村庄中的树林别有一番情趣,阳光透过密密的丛林,落在片片油绿的树叶上。微风拂过,绿影婆娑,那几束阳光在树冠上跳跃、舞动。树下,绿影被切割成不规则的形状,和着微风,犹如一场绝妙的皮影戏。
地面上,静静地躺着不知何时落下的树叶。原来生命勃发的夏季,也有落叶的凋零,多少夹杂着几丝秋的哀怨。弯下腰,俯身拾起落叶,细细观察叶片上的纹络,上面记载着生长的风风雨雨。飘逸的云朵像童年遗失的童话,静静地躺在梦幻般的蓝色梦境里。暖暖的阳光在这里显得格外温柔,仿佛厌倦了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中的奢华,眷恋着村庄中淳朴的乡民和大地。田埂被划分得整齐俨然,田垄上,零星地点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儿,让原本胸静穆的田野变得活泼起来。
清晨,村庄是一幅素描,只寥寥几笑,便勾勒出它的美妙神韵。天际刚刚露出一片鱼肚白,村民们就扛着锄头,背着背篓,去田间劳作了。几缕晨雾中袅袅上升的炊烟,绕着房顶,绕着大树,慢慢消失在天际中-------
中午,村庄是一幅油画。色彩鲜明,热闹非凡。麦田里,暖风催熟了沉甸甸的麦穗,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树荫下,有高谈论阔的叔叔伯伯,有闲话家常的三姑六婆,也有谈论柴米油盐的阿婆大娘,就连年过古稀的老人们也兴致勃勃地杀起象棋来。棋子落定,志在必胜,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态。他们有时也会孩童般争得面红耳赤。
傍晚,村庄是一幅水墨画。太阳慢慢被天际的晚霞淹没,黄昏的呼吸渐渐降低了声调。暮色中渐次亮起来的灯火犹如空中繁星,让回家的路人升腾出无限温馨。墨绿的山,安静地进入了梦乡。
夜里,我做了一个甜蜜的梦:在一片无际的田野里,我伴着缕缕微风,朝着村庄的方向走去——
【名师点评】
文章通过描写清晨、中午,傍晚一天中不断变化的景致,来展现村庄的美丽景色,表达作者对村庄永远不变的情感——思念,文章最后的梦境也巧妙的点出了这个中心。语言优美流畅,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微风拂过,绿影婆娑,那几束阳光在树冠上跳跃、舞动。”“太阳慢慢被天际的晚霞淹没,黄昏的呼吸渐渐降低了声调。”这些描写都相当优美,从不同方面展现村庄之美。
09书香作伴
一考生
行走在书中,看尽千种风景,令人沉醉亦令人留恋,在一篇篇饱含墨香的文章里,我的生命逐渐充实。生命因书香作伴而富有!
——题记
寂寞的童年,没有想象中的芳草蓝天,没有梦幻中华丽的宫殿,也没有童话故事中的快乐生活。唯有书籍伴随着我的成长,给我原本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初扣书香的大门是在妈妈的引领下,我伴随着“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的故事成长,从浅显易懂的童话开始,我领悟到了《海的女儿》的真谛,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以及三只小猪的天真与聪慧,嬉戏在书中的浅水域,使我的生活由单调平淡变得有滋有味。
进入中学后,逐渐成长起来,童话书已不是我的最爱。各种名人传记成了我爱不释手的书。走近了周恩来,我才发现伟人的精神是如此的不屈不挠。走近了拿破仑,为他兵败滑铁卢而痛心,却也隐隐体味到他那王者的风范。走近毛泽东,我领悟到的不仅是他的聪慧与好学,更多的是那种激情澎湃的气势——“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气,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走近伟人的历史。也使自己立下成为伟人的决心。
闲暇间,喜欢坐在昏黄的灯下,细品古人的情怀,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凄凉,是苏东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的豪气,是曹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贤若渴。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淡定,品味古人诗意的胸怀,似有身处闹市,心静如水的感觉。品味《饮水词》,让我贴近了惘怅又完美的纳兰容若,他虽是与君王相伴一生的臣子,但他的词无一丝雕琢,令人沉醉。
通过读书,我的生命不再寂寞,在一个个曲折的情节里,我读到了才女张爱玲的痛苦。在一篇温和亲切又充满京味儿的散文中,我读到了林海音那颗质朴的童心。在篇篇经典的《文化苦旅》中,我体味到了生命的意义。追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我看到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一篇篇散文中,我读到了池莉的清新,史铁生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读书,与徐志摩共同沉浸在康河的柔波中,与三毛一起在茫茫沙漠中追寻生命的真谛。沉醉在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中,与朱自清共同欣赏六朝金粉的遗迹……
【名师点评】
文章构思精巧,收放自如,在选材上也高人一等。文章围绕书香作伴这一主题,介绍自己不同时期所阅读的典型作品,并用优美的语言写出自己当时阅读的感受。历代文人骚客及经典诗词作品在文中大量出现,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笔功底。文章多次采用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魅力。结尾自然收束,余韵悠长。
10青春依然
一考生
她是一个母亲。
她带着女儿来到这里,只是因为顺路。
女儿在前面跑着,把地上的枯枝踩得嘎嘎作响。忽然,她失神地坐在台阶上,女儿也只好倒回来跟着她坐下。女儿只有十岁,薄薄的刘海缓缓飞扬,恰如曾经的她。母亲没有看女儿,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轻轻地讲述着。
“朵朵,你知道吗?从前这里有很多大哥哥打篮球哦,当时妈妈就坐在这里看呢……”
“哦,那他们人呢?”女儿的眼睛亮晶晶的,映着母亲的脸庞。
“……他们都不在这里了。”是的,都不再了,她说着。眼角一片湿润。这里,是她的高中,跨别二十年了,又回到这里。当年的她,在校园里奔跑,肆意挥洒着青春。一切都历历在目,可惜……可惜,谁,都回不去了。
那些年的小摊不见了,老师、同学不见了,就连门前的黄桷树也不见了。原来最可悲的不是物是人非,而是物非,人也非,连拿来追忆的东西也没有了。
“走吧。”她伸出手,拉起女儿,“妈妈回去给你做饭啦!”
“好!我要吃鱼丸。”
望着女儿,薄薄的刘海缓缓飞扬,恰如曾经的她,她不禁有些失神了。
虽然青春是越来越远了,渐渐看不清轮廓了,但是那些美好的、纯净的青春却是不腐朽的,正洋溢在奔跑的女儿身上。
年轻的女儿在前面蹦跳着,与阳光交织在一起,金色的长发真美!
已经拥有过了,也不去贪心了。
结束,也是一种开始。
【名师点评】
本文紧扣中心,真挚感人。读者感同于母亲青春的逝去;感动于母亲对女儿的付出与牺牲,对女儿的爱;感悟于母亲领悟到的“已经拥有过了,也不去贪心了/结束,也是一种开始”——青春依然。母亲前后两次失神,一次缅怀自己的青春,一次发现女儿的青春;女儿的奔跑与母亲年轻时的奔跑照应;女儿的刘海与自己年轻时的刘海照应……语言简洁、准确且生动形象,避免了华而不实,遣词造句上体现了初中孩子的真。如“‘……他们都不在这里了。’是的,都不再了”中“不再”一词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之深。“那些年的小摊不见了,老师、同学不见了,就连门前的黄桷树也不见了。原来最可悲的不是物是人非,而是物非,人也非,连拿来追忆的东西也没有了/已经拥有过了,也不去贪心了/结束,也是一种开始”等句子富有哲思,引发读者思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