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生物必修1高考核心知识回顾
一、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物质运输
一、知识点总结
1.组成细胞的元素按含量分为两类
(1)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2.水的两种形式、五个作用
(1)自由水: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生物化学反应;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3.无机盐的四大功能——1个成分、3个维持
(1)参与构成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I-——甲状腺激素,Mg2+——叶绿素,Fe2+——血红素,PO——ATP、核酸。
(2)3个维持: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②维持生物体的酸碱平衡;③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稳定,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两个原因
(1)直接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2)根本原因: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5.与核酸相关的“二、八、五”
(1)细胞内的核酸有DNA、RNA两种。
(2)细胞内的核苷酸有8种:DNA、RNA各4种。
(3)细胞内的碱基种类有5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尿嘧啶(U)。
6.糖类的四个注意点
(1)二糖中的蔗糖不是还原糖。
(2)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3)作为储能物质的糖类是淀粉和糖原。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等质量的糖原释放的能量多。
(4)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
7.脂质的元素组成及合成场所
脂肪和固醇类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脂质在细胞内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
8.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速记“两要点”
(1)“2”个特性:结构特性——流动性;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2)“3”种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9.细胞器
(1)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2)常见细胞器的功能
①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②叶绿体: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③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被喻为“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④中心体: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⑤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蛋白质的加工和转运有关,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⑥内质网: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3)与分泌蛋白合成及分泌有关的“2”个常考点
①相关细胞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
②运输方向: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4)依据所进行的“反应”判断真核细胞结构的技巧
①能将水分解成NADPH和O2的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②能利用[H]和O2合成水的是线粒体内膜。
10.细胞核
(1)主要结构
①核膜:双层膜,膜上有核孔。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如m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能通过,核孔具有选择性。
②核仁:在细胞周期中有规律地消失(有丝分裂前期)和重现(有丝分裂末期);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所以合成蛋白质旺盛的细胞中核仁明显。
③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质容易被碱性染料(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成深色(紫色或紫红色)。
(2)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1.特殊细胞的特点辨析
(1)蓝细菌为原核生物,无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2)硝化细菌等需氧型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3)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和大液泡,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
(4)植物细胞:植物叶肉细胞含叶绿体,但根细胞不含叶绿体。
(5)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其他细胞器,无核膜和核仁。
(6)人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且不再进行分裂,是提取细胞膜的首选材料。
12.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影响因素
(1)自由扩散——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协助扩散——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3)主动运输——能量、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O2浓度和温度等间接影响主动运输)。
二、易错易混知识排查
1.判断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
(1)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的蛋白质有关,与糖被无关( × )
(2)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的肽键( × )
(3)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蛋白质变性是由肽键的断裂造成的,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 )
(4)激素、糖原、脂肪、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 × )
(5)酶、抗体、核酸都是由含氮的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 )
(6)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 )
(7)原核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布在拟核、质粒中( √ )
(8)核酸初步水解的产物为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为含氮碱基、磷酸和五碳糖( √ )
2.判断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
(1)纤维素、核苷酸、氨基酸共有的元素是C、H、O、N( × )
(2)糖尿病病人的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混匀后,会出现砖红色( × )
(3)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组成元素不同( × )
(4)糖原、脂肪、核酸都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 × )
(5)脂肪的化学组成不同于糖类的特点是分子中氢原子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 )
(6)脂肪的水解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所以脂肪的单体为甘油和脂肪酸( × )
(7)根据种子萌发需要O2的量,富含脂肪的花生种子种植深度应该浅一些( √ )
3.判断下列有关细胞膜和细胞核的叙述
(1)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 )
(2)磷脂和糖脂分子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是完全对称的(2021·浙江6月选考,4)( × )
(3)细胞膜上的受体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必需结构( √ )
(4)rRNA一定由核仁合成( × )
(5)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的DNA 上( × )
(6)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核仁代谢活动旺盛(2021·河北,2)( √ )
(7)许多对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在细胞质合成,经核孔进入细胞核(2021·河北,2)
( √ )
4.判断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
(1)洋葱根尖细胞中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 × )
(2)叶绿体的内膜比外膜面积小( √ )
(3)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 √ )
(4)根据细胞代谢需要,线粒体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和增殖 ( √ )
(5)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一定含有核酸( × )
(6)黑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制作临时装片时不需切片(2021·浙江1月选考,6)( × )
5.判断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叙述
(1)胃黏膜、口腔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 )
(2)细胞核不参与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 )
(3)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变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 √ )
(4)内质网与多种细胞结构直接或间接相连,在细胞内的囊泡运输中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 )
6.判断下列有关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
(1)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内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红花细胞均可做观察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 √ )
(2)植物细胞吸水达到渗透平衡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一定相等( × )
(3)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用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出现质壁分离后一定能自动复原( × )
(4)1 mol/L NaCl溶液和1 mol/L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大小相等(2021·湖南,3)( × )
(5)消耗能量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 )
(6)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 )
(7)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协助扩散的运输速率高于自由扩散( √ )
(8)胞吐运输的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如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 √ )
二、细胞代谢
一、知识点总结
1.酶
(1)酶的概念: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3)酶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温度和pH。如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高温、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永久性失活。
(5)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pH、温度、酶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等。
2.ATP(腺苷三磷酸)——直接能源物质
(1)ATP的组成及结构
(2)ATP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可以随时与ADP相互转化。
(3)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4)合成ATP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
(5)ATP水解常伴随吸能反应,由ATP水解提供能量;ATP合成可能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中发生,常伴随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6)ATP与DNA、RNA的联系
①元素种类相同。
②ATP与DNA、RNA、核苷酸的结构中都有“A”,但在不同物质中“A”的含义不同,如图所示:
3.真核生物细胞呼吸
(1)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2)影响细胞呼吸的常见因素
①温度:影响酶活性。
②O2浓度:O2促进有氧呼吸,抑制无氧呼吸。
③含水量:自由水的相对含量会影响细胞代谢速率。
(3)水果、蔬菜保鲜条件:低温、低氧、有一定湿度。
粮食储存需要的条件:低温、低氧、干燥环境。
4.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光能→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NADPH中)→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①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H2ONADPH+O2;ADP+PiATP。
②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O2+C52C3;2C3(CH2O)+C5。
(3)光合作用的4个影响因素
①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因为参与暗反应的酶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参与光反应的多。
②CO2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
③水:缺水主要影响暗反应,因为缺水→气孔关闭→影响CO2的吸收→影响暗反应。
④光照:主要影响光反应,通过影响ATP和NADPH的产生而影响暗反应。
(4)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
①呼吸速率的测定:黑暗条件下,单位时间实验容器内CO2增加量、O2减少量或有机物减少量。
②净光合速率的测定: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单位时间内CO2吸收量、O2释放量或有机物积累量。
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制造量=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量+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从外界吸收的CO2量+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常见呈现形式如图所示:
a.A点:光照强度为0,只有呼吸作用,细胞表现为对外释放CO2。
b.AB段(不包括B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细胞表现为对外释放CO2。
c.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细胞表现为既不对外释放CO2,也不从外界吸收CO2。
d.B点以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细胞表现为从外界吸收CO2。
e.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相应条件下的最大值。
f.光饱和点以前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主要为横坐标表示的因素;光饱和点以后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为除横坐标以外的因素。
二、易错易混知识排查
1.判断下列有关酶的本质及特性的叙述
(1)所有酶的合成都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 )
(2)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 )
(3)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 )
(4)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是一种跨膜蛋白(2021·湖北,1)( √ )
(5)利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探究酶具有专一性,可用碘液检测反应是否进行( × )
(6)“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中,分别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后再加入底物(2021·浙江6月选考,16)( √ )
(7)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实验材料不能选择淀粉,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
( √ )
2.判断下列有关ATP的结构与作用的叙述
(1)1个ATP分子中只含有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 × )
(2)在ATP、RNA和质粒中均含有核糖( × )
(3)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等( × )
(4)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 )
(5)ATP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多,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 )
3.判断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及联系的叙述
(1)无氧呼吸不需要O2参与,最终有[H]的积累( × )
(2)人剧烈运动时细胞产生的CO2来自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 )
(3)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合成ATP,其余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 )
(4)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也可能含有18O( √ )
(5)若用含有18O的水浇灌番茄,则番茄周围空气中含有18O的物质有H218O、18O2、C18O2( √ )
(6)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 )
(7)ATP和NADP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 ATP和NADH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 )
(8)暗反应中14C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5→(14CH2O)( × )
4.判断下列有关环境变化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的叙述
(1)农作物种子入库储藏时,在无氧和低温条件下呼吸速率降低,储藏寿命显著延长(2021·湖南,12)( × )
(2)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存活但不能大量繁殖(2021·山东,12)( √ )
(3)类胡萝卜素在可见光区吸收的红光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 )
(4)夏季晴天,植物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中CO2浓度过低( × )
(5)增施有机肥,可为植物提供无机盐、CO2与能量( × )
(6)生长环境中的CO2浓度由1%降低到0.03%时,植物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会升高( × )
(7)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的ATP的量远大于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的量( √ )
(8)如果两种农作物的光补偿点相同,则它们在光补偿点时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也相同( × )
三、细胞的生命历程
一、知识点总结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分子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曲线及判断(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①间期加倍 核DNA分子数量变化曲线
②间期不加倍 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
(2)细胞分裂图像中的变异类型的判断
①看亲子代基因型
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或bb,则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B与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则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B与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互换。
②看细胞分裂图像(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若为有丝分裂:
若为减数分裂:
(3)根据配子类型判断变异时期的方法
假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且不考虑其他变异:①若配子中出现Aa或XBY,则减数分裂Ⅰ一定异常;②若配子中出现AA或aa或XBXB或YY,则减数分裂Ⅱ一定异常;③若配子中出现AAa或Aaa或XBXBY或XBYY,则一定是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均异常;④若配子中无基因A和a或无性染色体,则可能是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异常。
2.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
(1)细胞分化
①根本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②特点:持久性、稳定性、普遍性。
③结果:形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
(2)细胞全能性
①原因:细胞中含有全套的遗传信息。
②特点:a.一般来说,细胞全能性大小与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b.细胞全能性大小比较:受精卵>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③结果:形成新的个体(细胞全能性的标志)。
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一大(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小(细胞体积变小),一多(细胞内色素积累增多),一少(水分减少),两低(部分酶活性降低→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凋亡的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实例:①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如蝌蚪尾的消失;②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如衰老的白细胞;③清除体内有害的细胞,如癌细胞;④清除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如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
二、易错易混知识排查
1.判断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
(1)卵细胞体积较大,其意义是增大了与外界物质交换的效率( × )
(2)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 √ )
(3)在细胞分裂后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 )
(4)解离的主要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 × )
(5)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布在一个平面上(2021·浙江1月选考,8)( × )
(6)基因型为Mm的精原细胞,M与m的分离一定发生于减数分裂Ⅰ后期( × )
(7)如图为动物某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在DE段中一定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增加( × )
(8)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因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
( × )
(9)正常情况下,在基因型为XHXh(血友病基因携带者)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有4个血友病基因h,位于四分体的每条染色单体上( × )
(10)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使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 )
(11)一个精原细胞(含n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有2n种,而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种卵细胞( × )
(12)人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1/223( × )
(13)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和遗传物质均有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 )
(14)看不到染色体的细胞:原核细胞、不分裂的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进行无丝分裂的细胞( √ )
(15)在受精作用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基因重组( × )
2.判断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
(1)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完整个体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021·辽宁,9)( √ )
(2)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不能再分裂增殖(2020·江苏,4)( × )
(3)细胞在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中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都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 )
(4)若某细胞中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则该细胞一定发生了细胞分化( × )
(5)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变小,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 )
(6)衰老细胞的各种酶活性都降低( × )
(7)人成熟的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 )
(8)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 )
(9)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2021·河北,5)( √ )
(10)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蛋白质( × )
(11)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不是程序性死亡(2021·广东,4)( × )
(12)细胞凋亡过程中不需要新合成蛋白质(2021·河北,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