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语文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2 06:4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
过程与方法: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2.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整体感知法、鉴赏评价法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多少志存高远之士,面对社会、命运的不公,紧要关头,毅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一份力量。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看一看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刘伯温也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而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他们的大智大勇让人赞叹。
今天我们也要认识这样一个智勇双全之人,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文学常识
《左传》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史书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所作,原名___________。
史书类别
编年体: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三国志》等
比 较:《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写作背景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鲁僖公三十年,楚国大败晋国于城濮。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游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形势图
四、解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中你看出了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4.《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五、读文正音
六、文本解析
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贰:从属二主。军队 驻军。名作动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起因: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1.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2.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师:军队。 壮:壮年。 已:通“矣”,语气词。
子:对男子的尊称。 是:这
夜:夜晚—>在夜里;名作状。(在古文中,方位、时间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一般活用作状语 。)
【译文】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
发展:情节发展:佚之狐举荐、烛之武辞、夜缒而出
临危受命→夜缒出城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鄙:把…作为疆界 焉:怎么,疑问代词
陪:通“倍”,增加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形作动
【译文】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形→名 为:给
赐:恩惠 朝:早晨—>在早上;夕:傍晚—>在晚上(名作状语)
厌:通”餍”满足
【译文】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东:向东。名→状 封:使……作疆界。使动
阙:通“缺”,削减 焉:哪里
利:使…..获利
【译文】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高潮:故事高潮
劝退秦师: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烛之武成功的说服了秦伯,这场危机是否成功的化解了?烛之武又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让我们下节继续!)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思考:1、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说辞可以分为几层?
2、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3、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第1层: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
第2层: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
第3层:存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
第4层: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 (语气慷慨激烈。)
第5层:展望未来 ,晋必将攻秦。(语气慷慨激烈。)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晓 以利 害:处处言秦,处处为郑;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赐 晋 (负于秦)
肆 晋 (阙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8 “君”,6 “郑”。)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之:代指秦军 之:代指秦军
敝:损害 所与:同盟 知:通“智”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译文】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结局:故事结局:秦晋退兵(秦伯与郑人盟、晋军退兵)
小结
七、探究
1.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
烛之武抓住主要问题——以利说秦;
同时又能够以情动之,以史鉴之。
“以利说秦”——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保全郑国有利于秦国,“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以诚动秦”——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从而为烛之武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以史鉴秦”——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过河拆桥。
补: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上,语气时而真诚,时而委婉,时而舒缓,时而激愤。终于使为“利”而来的秦军,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并且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守城。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烛之武高超的论辩和说理艺术。
2.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提示】先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概括其具体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再思考塑造人物的方法。
【描写烛之武的句子】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辞曰:“臣之状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秦晋围郑……夜缒而出。
4.烛之武的劝说辞。
【烛之武】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
志士:深明大义,勇于担当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语言描写:虽历尽沧桑,牢骚满腹,却仍能临危受命,为国纾难。
勇士: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秦晋围郑
夜缒而出
环境烘托:大军压境,不顾年迈,半夜行动,直入敌营。
辩士: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烛之武劝说词)
语言描写: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
补: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3.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
烛之武 勇 退秦师
4.本文还刻画了哪些人物 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次要人物:郑伯:虚心纳谏 勇于改过
佚之狐:知人善举 慧眼识珠
秦伯:善于决策 善谋利益
晋侯:头脑清醒 随机应变
补: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5.塑造人物的方法
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
他人的陪衬
个性化的语言
细节描写“夜缒而出”
补:《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6.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7.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么办?
“不仁”“不知”“不武”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
八、课堂练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5.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与《 》《 》合称为“春秋三传”。
6.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① ;② ;③ ;④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