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式微》,积累相关诗句。
2.学习《诗经》章法、语言及用韵的特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音韵美。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握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质朴的追求。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含蓄美。(难点、重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像一条河,从远古流来,荡涤人们心灵的尘埃。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两首诗,对《诗经》有了一些了解,请大家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积累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引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中最短的一首诗——《式微》,去探究怎样通过想象和联想领略诗歌的意蕴。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强调“乎”作为语气词该如何读,和五言诗断句方式进行比较。
齐读,纠正朗读
2.理解重点词
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一说“衰微”)胡:何,为什么。微:(如果)不是。中露:露中,露水之中。躬:身体
3.指名翻译诗歌,感知诗意
(提供参考翻译)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三、讲一个故事,体会诗歌的内容美
1.齐读诗歌,帮助学生入境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是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生活的脸。”,一首诗可能就是一段生活,一个故事。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式微》一诗的文字背后究竟讲述了一段怎样的生活,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大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去进行猜测,同学们愿意猜吗?
2、先猜诗的作者可能是什么人?(指名到黑板上写)
3、结合学生所猜的作者说说诗歌呈现的生活和故事(注意不要被课本上注解禁锢了思维)
引导:可从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事件等相关角度展开,适时鼓励。
4.出示历代对《式微》一诗主旨的解释
1.劝君归国说
(1)《毛诗序》:“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
(2)刘向《烈女传 贞德篇》: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2.燕昵之情说
孙作云《诗经的错简》:“‘中露’即‘露中’,与《行露》的‘露’、《野有蔓草》的‘露’,同讲幽会时的夜露。”
3.苦于劳役说
余冠英《诗经选》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
四、读一首诗,感受结构美、情感美
1、齐读诗歌,体会《式微》重章换字,押韵和谐;长短句结合,节奏紧凑的特点。
出示老师改写的《式微》,和原诗相比较,体会诗歌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的艺术特点。
式微胡不归,君故在中露。
式微胡不归,君故在泥中。
2、古人云“言为心声”,诗歌换韵,长短句结合不单是为了音韵美,更是为了传达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情感,通过刚才故事的讲述和几种主旨的探究,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呢?(指名到黑板上写出来)
3、小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拓展延伸,启发思维
《式微》流传以来,对后世影响甚大。尽管理解有分歧,但该诗的创作动机乃由思归之情所触发,这是被后人普遍认可的,所以我认为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归”字,不管是劳役者渴望归家,还是黎侯之臣劝其归国,最终都落到一个“归”字,而后世很多诗人更是赋予了它新的意蕴,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王维《渭川田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都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已经和原诗意蕴完全不同了。
六、总结归纳,学习读诗方法
提问:怎样读出一首诗文字背后的内容?(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自己总结)
1.展开联想和想象,努力还原诗歌情境。
2.查阅资料,比较、甄别、遴选,追根溯源,深入理解。力求更准确地体会抒情主人公微妙的内心世界。
3. 扩大阅读量,形成知识体系。
七、推荐阅读
运用本节课学诗方法,赏析《渭川田家》或《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渭川田家 君子于役
唐 王维 ——《诗经·王风》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hé)至
(gòu) 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佸(huó)?鸡栖于桀,日之夕矣,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