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语文)(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深圳市宝安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语文)(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2 11: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年级 语文
2022年11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地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有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法理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 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的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固守乡土。
B.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是有区别的。
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D.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农民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只要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有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之死
夏一刀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表演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痛心疾首”“神形毕肖”等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7.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8.小说结尾写到“荆轲己死”,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
B.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用心躁也            躁:急躁。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需要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感 愤
[宋]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③夸俗④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⑤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玉蜺:长虹。②天心:君主的心意。③浑:简直,几乎。④夸俗:超凡拔俗。
⑤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勒石记功。
1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主要通过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来表达极为深沉的精神力量。
B.首联欲扬先抑,二十男儿本应容光焕发,诗人却是面色似冰,而嘘气成虹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堂堂正气。
C.颔联表明诗人的志向,身世虽微但不甘虚度岁月,时刻等待被君主任用,为国纾难,使乱世回到太平盛世。
D.颈联“狂”字是诗人兴酣落笔的自我写照,“过人声”表面指歌声美妙,实则指诗人有过人才学、远大志向。
13.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相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4.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静女其姝,_________________。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在抒发了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感伤后,发出了“ , ”的感慨。
(4)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_____________”,而当年拓跋焘行宫外却是“_____________”的场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收复中原的忧虑。
(6)《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丝绸博物馆首创的免疫分析法,适用于检测那些降解非常严重的样品,比如已经泥 化、碳化、灰化、矿化了的脱离了纺织品物质实体的丝绸。当传统方法已经 时,免疫分析法就能 。
免疫分析法通过制备抗体,检测遗存物质中的丝素蛋白微分子,来确认丝绸物品的存在,这靠的是抗原抗体的免疫应答。即使样本特别复杂、丝素蛋白浓度极低,只要它没有被彻底 分解,都会产生免疫应答。免疫分析法能在考古现场众多遗存物质构成的“大海”中,发现丝素蛋白这一根“针”。最近,研究人员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桑蚕丝残留物,也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此外,免疫分析法能判断丝绸的生物学种属,为丝绸 ,无论是桑蚕丝还是野蚕丝,只要有相关的定制抗体,就能进行更精细的分类。
在“南海l号”的考古现场,免疫分析法帮助人们找到了“隐藏”的货物。从沉船底部的烂泥中, ( ),说明这个现在看来 的船舱,曾经可能装满丝绸。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无计可施 大行其道 追根溯源 空无一物
B.无可奈何 大显身手 正本清源 空无一物
C.无计可施 大显身手 追根溯源 空空如也
D.无可奈何 大行其道 正本清源 空空如也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研究人员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桑蚕丝的残留物,这也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B.研究人员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桑蚕丝的残留物,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C.研究人员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桑蚕丝残留物,也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D.研究人员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的桑蚕丝残留物,也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研究人员检测到了强烈的丝素蛋白的信号
B.强烈的丝素蛋白的信号被研究人员检测到了
C.研究人员检测到的丝素蛋白信号非常强烈
D.研究人员的检测显示丝素蛋白的信号非常强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说,东方艺术重主观,①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②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三)课内内容理解与分析(本题共2小题,6分)
19.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放声呼号的巨人,象征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本诗抒发了对破坏旧世界、创造新时代的渴望,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哦,香雪》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刚通火车的山村。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C. 《红烛》写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D.《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摆脱了诗律的束缚,以七言为主,笔随兴至。这种写法与李白奇绝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相融合,达到了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2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康:相传是最早酿酒的人,后世讲杜康尊为酒神,造酒业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常以“杜康”指代酒。
B.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指代有学识的人。青衫:黑色官服,意指唐代做官人,唐代的官员都穿青衫。
C.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名,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
D.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门管理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四.写作(60分)
21. 高中选科,是每一位高一同学都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命题。不同的选科,决定着你未来的人生方向。你打算选哪几门学科?为什么?哪些人、哪些事情影响了你的选择?
请围绕“高中选科”这个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字数800左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