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9 说“木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9 说“木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9 18:23: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9 说“木叶”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疏朗(lǎng) 撕(sī)杀 狩(shòu)猎 金榜题(tí)名
B.折(zhé)本 窸窣(sū) 按(ān)装 舐(shì)犊情深
C.桅(wéi)杆 偌(ruò)大 着(zháo)陆 前倨(jù)后恭
D.岿(kuī)然 毗(pí)邻 装帧(zhēn) 噤(jìn)若寒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干燥 传颂诗文 钢锭 天高地阔
B.精采 语言洗练 桅杆 随心所欲
C.钟爱 精巧无比 启发 精神饱满
D.典形 无人问津 联想 月白风清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①诗人们似乎都不再 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②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③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 ,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A.思索 精妙 要素 传颂
B.考虑 精致 要素 传颂
C.考虑 精妙 因素 传诵
D.思索 精致 因素 传诵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空缺处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菊花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正所谓“________”。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白居易云:“________。”“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说的是菊没有落花的凄凉,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谢。南宋爱国遗民诗人郑思肖就是借咏菊自励节操:“________。”
①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②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③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②③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儿。”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6.将下列语句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7.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
A.“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B.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C.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8.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9.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10.读《说“木叶”》,文章共有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主要举   ;第二部分(4——6)说明   ;第7自然段时课文小结。
11.读课文《说“木叶”》,在古代的作品当中,“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上的特征是   ;二是   。
12.林庚,原籍福建闽侯,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他主要研究唐诗、楚辞以及文学史等方面,主要著作收集在   里。他的其它作品还有    、   、   、   和   等。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
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
1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16.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1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林庚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两年后,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几日,先生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树一帜。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北。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仍不忘硝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全面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等,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决意摒弃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地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有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0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6个中秋。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表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家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代表了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
2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23.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学文学,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三、综合运用
24.将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写在横线处,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木叶”)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①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
②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
③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④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
⑤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25.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如“木叶”与“落叶”一样耐人寻味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在下面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100个字左右。
第一组:明月 杨柳 杜鹃 ——凄婉、哀伤
第二组:落日 大江 远山 ——雄浑、壮丽
选择第   组:   
26.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撕→厮,使用错误;
B项,“折”应读“shé”,按→安,使用错误;
C项,“着”应读“zhuó”,使用错误;
D项,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近义字字形分辨;说“木叶”
【解析】【分析】A项,“传颂诗文”中“颂”应写作“诵”;
B项,“精采”中“采”应写作“彩”;
C项,正确;
D项,“典形”中“形”应写作“型”。
故答案为:C。
【点评】传诵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传颂的对象是人物事迹 ,A应用“传诵”。
3.【答案】(1)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思索:思考探求。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
A项,思索:思考探求,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颂:重在颂扬,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B项,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颂:重在颂扬,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C项,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思索:思考探求,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4.【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由第一处横线前的“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可知,此处横线应填入表示很多人爱菊的诗句,故应填③;第二处横线承接“菊不畏寒”,只有②符合这个意思;第三处横线咏叹菊花的品节,应填①,顺序为③②①,A、C、D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所填句子的位置、句子前后标点、前后文的暗示语,揣摩上下文所限定的情境,注意语意的贯通、语言表达风格的一致以及字数的要求。
5.【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A项,出类拔萃:出,超出;拔,高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形容才德超出同类,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项,可见一斑: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背弃根本,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D项, 相去无几: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6.【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说“木叶”
【解析】【分析】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
故答案为:A。
【点评】做语句衔接题要结合上下句的意义考虑连贯性。横线前面一句列举了曾经出现的意音文字,后面一句“成为历史陈迹 ”显示他们曾经辉煌过,再联系本段第一句 “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说明意音文字曾经留下记录,所以选A。
7.【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使用错误;
B项,“合于仁道的(真理)”,应是“合于仁道(真理)的”,使用错误;
C项,使用正确;
D项,“(周邦彦《满庭芳》)”应放到引号外面,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8.【答案】B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说“木叶”
【解析】【分析】B 项,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故答案为:B。
【点评】“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是说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是说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9.【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表意不明;说“木叶”
【解析】【分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10.【答案】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称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部分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两个特征。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说“木叶”
【解析】【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那么,作者的思路一定是本着议论文的结构来布局谋篇的。议论文的结构通常是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也是三部分,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需要学生用合适的语言总结每一部分的大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课文结构,感受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做该类题时,要首先整体了解课文意思,再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过渡、引领、总结等语句的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来把握结构。
11.【答案】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第二:“木”还暗含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它还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说“木叶”
【解析】【分析】古代作品中“木”经常被赋予落叶的涵义:“木”只有在风吹叶落的季节才能体现出最精妙的意境。因此,它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另外,“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它可能还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2.【答案】《夜》;《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知识点】文学常识;说“木叶”
【解析】【分析】林庚,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毕生精力在于研究唐诗、楚辞以及中国文学史等方面,著作颇丰,主要有《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以及《中国文学简史》等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答案】13.D
14.C
15.B
16.①“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②“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③“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17.①文章引用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结构上采用递进式结构,主体部分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层次清晰,层层深入。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含“木叶”的实例,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 此题考查理解、推断文本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多选择文中易被忽视的词语。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一些副词。
(3) 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论证知识,其中涉及论证知识的基本属性,更注重考查该知识在所选文本中的实际运用。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进行归纳总结。考生要注意筛选信息的顺序,每段都注意到,不要漏掉任何一点。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把握能力。回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点做答: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
13.A项“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错,说法绝对,原文“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带有推测语气。B项“文章先立后破”错,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接着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先破后立。C项“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错,原文“‘木’就是‘树’”“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强调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D。
14.“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错,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故答案为:C。
15.A项“木落雁南度”中的“木”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的秋季景象,与“木”带有落叶因素和疏朗的清秋气息相同,适用于材料二。B项“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木”写春季的高大古树,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说明“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也表明“树”和“木”没有大的差别,可以反驳林庚的观点,适用于材料一。C项“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树”写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树荫深绿,与“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不同,适用于材料二。D项“庭中有奇树”中的“树”写春天庭院嘉美的树,满树绿叶,花朵茂密,生气勃勃,没有“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没有“木叶”的疏朗的清秋气息,适用于材料二。
故答案为:B。
16.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原因有三个。由“首先,‘木’‘落’……韵律美”可概括出第一个原因:“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由“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由“更为重要的是……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可概括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17.从行文思路来看,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5段,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6段总结,一字之差,差别千金。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从论证方法来看,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
【答案】18.B
19.D
20.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还要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选项是否与文章信息保持一致。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就能……”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说法错误;
B项,“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符合文意,说法正确;
C项,从原文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不符文意,说法错误;
D项,从原文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说法正确;
B项,“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说法正确;
C项,“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说法正确;
D项,“正面人物的塑造”有误,原文中说的是“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并没有明确说是“正面人物”;另外,“根本体现”于文无据,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说法正确;
B项,“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说法正确;
C项,“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说法正确;
D项,“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21.A
22.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软软的”一词,化视觉为触觉,写出了月光的柔和。整个句子通过描写月色,渲染了洁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了林庚先生超凡脱俗的高洁形象。
23.赞成。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人生目标。林庚先生初学物理,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魯迅先生,初学医,后弃医从文,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个才情卓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体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21.B“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分析错误,原文说林庚先生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
C“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分析错误,原文是“如此年少……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D“代表……最高成就”分析错误,原文是“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故答案为:A
22.“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划线句子是一句描写环境的句子,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清辉”本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作者却用有体感的软软的”一词来形容眼中的清辉,化视觉为触觉,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23.解答本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给出理由。本题答案不唯一,回答赞成与不赞成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观点为“赞成”,可以结合“两年后,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阐述理由。举例分析如下:如汉代班超的投笔从戎,现代鲁迅的弃医从文等,简述事迹,稍作分析即可。
24.【答案】④②③①⑤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首先明确这段文字的话题是区别“黄叶”和“木叶”。因为前文是在说“那黄叶……”,下文应紧接着有阐述对象,④句主语是“它”,与前文衔接紧密;由④句中“虽然”一词,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下一句,就是②句,其中“却”与上一句构成转折;“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直接的影响就是③句,“缺少那飘零之意”;最后“变得太黄了”是因为“雨的湿润”造成的结果,所以两句顺序应为①⑤。因此整个句子排序应为④②③①⑤。
故答案为:④②③①⑤
【点评】该题考查语言衔接的能力,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注意两点:形式和内容。形式上注意词语的编排顺序和句子的结构,内容上注意上下语境叙述的对象、话题、感彩等,要做到形式和内容一致。
25.【答案】第一组/第二组;孤独的河流在黑暗的夜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因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芒。他知道月光深处是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悲啼、游子的忧伤。/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微光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嗒嗒的马蹄,朝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答题时注意所给事物的常用象征意义,例如明月、杨柳、杜鹃在凄婉、哀伤的意境营造上很容易联想到思家、离别、游子羁旅路上的场面等。而落日、大江、远山很容易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塞外的壮丽风景等。另外,注意在描写时必须出现所给的三种意象,还要符合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示例一)第一组——孤独的河流在黑暗的夜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因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芒。他知道月光深处是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悲啼、游子的忧伤。(示例二)第二组——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微光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嗒嗒的马蹄,朝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6.【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根据 ①②③④ 语句可以看出语句强调的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所以可以确定让“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作长句的主语;其次,根据语句可以让“成为”作句子的谓语:“精神思想营养”作长句的宾语;这样今本上就确定了长句的主干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精神思想营养”;另外再让“林庚关于唐诗的”“令人耳目一新”作长句的定语:“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作宾语的定语;这样就可根据题目要求重组语句了。
故答案为: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点评】考查句式变换。句式变换方法:长句变短句可以把长句中的几个修饰语变成几个句子,或者让几个并列的修饰语分别修饰中心语,构成一个排比句。短句变长句,方法与长句变短句相同,以其中表中心的一个短句为主干,把其余的短句用作修饰语即可。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9 说“木叶”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疏朗(lǎng) 撕(sī)杀 狩(shòu)猎 金榜题(tí)名
B.折(zhé)本 窸窣(sū) 按(ān)装 舐(shì)犊情深
C.桅(wéi)杆 偌(ruò)大 着(zháo)陆 前倨(jù)后恭
D.岿(kuī)然 毗(pí)邻 装帧(zhēn) 噤(jìn)若寒蝉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撕→厮,使用错误;
B项,“折”应读“shé”,按→安,使用错误;
C项,“着”应读“zhuó”,使用错误;
D项,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干燥 传颂诗文 钢锭 天高地阔
B.精采 语言洗练 桅杆 随心所欲
C.钟爱 精巧无比 启发 精神饱满
D.典形 无人问津 联想 月白风清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近义字字形分辨;说“木叶”
【解析】【分析】A项,“传颂诗文”中“颂”应写作“诵”;
B项,“精采”中“采”应写作“彩”;
C项,正确;
D项,“典形”中“形”应写作“型”。
故答案为:C。
【点评】传诵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传颂的对象是人物事迹 ,A应用“传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①诗人们似乎都不再 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②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③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 ,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A.思索 精妙 要素 传颂
B.考虑 精致 要素 传颂
C.考虑 精妙 因素 传诵
D.思索 精致 因素 传诵
【答案】(1)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思索:思考探求。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
A项,思索:思考探求,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颂:重在颂扬,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B项,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颂:重在颂扬,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C项,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思索:思考探求,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空缺处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菊花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正所谓“________”。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白居易云:“________。”“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说的是菊没有落花的凄凉,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谢。南宋爱国遗民诗人郑思肖就是借咏菊自励节操:“________。”
①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②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③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②③
【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由第一处横线前的“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可知,此处横线应填入表示很多人爱菊的诗句,故应填③;第二处横线承接“菊不畏寒”,只有②符合这个意思;第三处横线咏叹菊花的品节,应填①,顺序为③②①,A、C、D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所填句子的位置、句子前后标点、前后文的暗示语,揣摩上下文所限定的情境,注意语意的贯通、语言表达风格的一致以及字数的要求。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儿。”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A项,出类拔萃:出,超出;拔,高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形容才德超出同类,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项,可见一斑: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背弃根本,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D项, 相去无几: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6.将下列语句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说“木叶”
【解析】【分析】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
故答案为:A。
【点评】做语句衔接题要结合上下句的意义考虑连贯性。横线前面一句列举了曾经出现的意音文字,后面一句“成为历史陈迹 ”显示他们曾经辉煌过,再联系本段第一句 “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说明意音文字曾经留下记录,所以选A。
7.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
A.“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B.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C.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使用错误;
B项,“合于仁道的(真理)”,应是“合于仁道(真理)的”,使用错误;
C项,使用正确;
D项,“(周邦彦《满庭芳》)”应放到引号外面,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8.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答案】B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说“木叶”
【解析】【分析】B 项,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故答案为:B。
【点评】“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是说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是说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9.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表意不明;说“木叶”
【解析】【分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10.读《说“木叶”》,文章共有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主要举   ;第二部分(4——6)说明   ;第7自然段时课文小结。
【答案】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称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部分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两个特征。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说“木叶”
【解析】【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那么,作者的思路一定是本着议论文的结构来布局谋篇的。议论文的结构通常是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也是三部分,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需要学生用合适的语言总结每一部分的大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课文结构,感受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做该类题时,要首先整体了解课文意思,再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过渡、引领、总结等语句的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来把握结构。
11.读课文《说“木叶”》,在古代的作品当中,“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上的特征是   ;二是   。
【答案】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第二:“木”还暗含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它还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说“木叶”
【解析】【分析】古代作品中“木”经常被赋予落叶的涵义:“木”只有在风吹叶落的季节才能体现出最精妙的意境。因此,它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另外,“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它可能还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2.林庚,原籍福建闽侯,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他主要研究唐诗、楚辞以及文学史等方面,主要著作收集在   里。他的其它作品还有    、   、   、   和   等。
【答案】《夜》;《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知识点】文学常识;说“木叶”
【解析】【分析】林庚,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毕生精力在于研究唐诗、楚辞以及中国文学史等方面,著作颇丰,主要有《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以及《中国文学简史》等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
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
1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16.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13.D
14.C
15.B
16.①“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②“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③“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17.①文章引用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结构上采用递进式结构,主体部分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层次清晰,层层深入。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含“木叶”的实例,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 此题考查理解、推断文本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多选择文中易被忽视的词语。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一些副词。
(3) 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论证知识,其中涉及论证知识的基本属性,更注重考查该知识在所选文本中的实际运用。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进行归纳总结。考生要注意筛选信息的顺序,每段都注意到,不要漏掉任何一点。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把握能力。回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点做答: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
13.A项“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错,说法绝对,原文“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带有推测语气。B项“文章先立后破”错,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接着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先破后立。C项“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错,原文“‘木’就是‘树’”“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强调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D。
14.“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错,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故答案为:C。
15.A项“木落雁南度”中的“木”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的秋季景象,与“木”带有落叶因素和疏朗的清秋气息相同,适用于材料二。B项“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木”写春季的高大古树,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说明“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也表明“树”和“木”没有大的差别,可以反驳林庚的观点,适用于材料一。C项“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树”写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树荫深绿,与“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不同,适用于材料二。D项“庭中有奇树”中的“树”写春天庭院嘉美的树,满树绿叶,花朵茂密,生气勃勃,没有“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没有“木叶”的疏朗的清秋气息,适用于材料二。
故答案为:B。
16.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原因有三个。由“首先,‘木’‘落’……韵律美”可概括出第一个原因:“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由“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由“更为重要的是……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可概括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17.从行文思路来看,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5段,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6段总结,一字之差,差别千金。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从论证方法来看,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1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答案】18.B
19.D
20.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还要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选项是否与文章信息保持一致。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就能……”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说法错误;
B项,“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符合文意,说法正确;
C项,从原文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不符文意,说法错误;
D项,从原文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说法正确;
B项,“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说法正确;
C项,“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说法正确;
D项,“正面人物的塑造”有误,原文中说的是“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并没有明确说是“正面人物”;另外,“根本体现”于文无据,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说法正确;
B项,“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说法正确;
C项,“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说法正确;
D项,“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林庚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两年后,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几日,先生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树一帜。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北。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仍不忘硝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全面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等,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决意摒弃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地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有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0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6个中秋。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表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家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代表了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
2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23.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学文学,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答案】21.A
22.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软软的”一词,化视觉为触觉,写出了月光的柔和。整个句子通过描写月色,渲染了洁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了林庚先生超凡脱俗的高洁形象。
23.赞成。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人生目标。林庚先生初学物理,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魯迅先生,初学医,后弃医从文,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个才情卓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体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21.B“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分析错误,原文说林庚先生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
C“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分析错误,原文是“如此年少……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D“代表……最高成就”分析错误,原文是“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故答案为:A
22.“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划线句子是一句描写环境的句子,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清辉”本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作者却用有体感的软软的”一词来形容眼中的清辉,化视觉为触觉,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23.解答本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给出理由。本题答案不唯一,回答赞成与不赞成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观点为“赞成”,可以结合“两年后,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阐述理由。举例分析如下:如汉代班超的投笔从戎,现代鲁迅的弃医从文等,简述事迹,稍作分析即可。
三、综合运用
24.将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写在横线处,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木叶”)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①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
②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
③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④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
⑤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答案】④②③①⑤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首先明确这段文字的话题是区别“黄叶”和“木叶”。因为前文是在说“那黄叶……”,下文应紧接着有阐述对象,④句主语是“它”,与前文衔接紧密;由④句中“虽然”一词,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下一句,就是②句,其中“却”与上一句构成转折;“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直接的影响就是③句,“缺少那飘零之意”;最后“变得太黄了”是因为“雨的湿润”造成的结果,所以两句顺序应为①⑤。因此整个句子排序应为④②③①⑤。
故答案为:④②③①⑤
【点评】该题考查语言衔接的能力,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注意两点:形式和内容。形式上注意词语的编排顺序和句子的结构,内容上注意上下语境叙述的对象、话题、感彩等,要做到形式和内容一致。
25.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如“木叶”与“落叶”一样耐人寻味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在下面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100个字左右。
第一组:明月 杨柳 杜鹃 ——凄婉、哀伤
第二组:落日 大江 远山 ——雄浑、壮丽
选择第   组:   
【答案】第一组/第二组;孤独的河流在黑暗的夜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因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芒。他知道月光深处是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悲啼、游子的忧伤。/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微光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嗒嗒的马蹄,朝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答题时注意所给事物的常用象征意义,例如明月、杨柳、杜鹃在凄婉、哀伤的意境营造上很容易联想到思家、离别、游子羁旅路上的场面等。而落日、大江、远山很容易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塞外的壮丽风景等。另外,注意在描写时必须出现所给的三种意象,还要符合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示例一)第一组——孤独的河流在黑暗的夜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因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芒。他知道月光深处是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悲啼、游子的忧伤。(示例二)第二组——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微光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嗒嗒的马蹄,朝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6.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根据 ①②③④ 语句可以看出语句强调的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所以可以确定让“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作长句的主语;其次,根据语句可以让“成为”作句子的谓语:“精神思想营养”作长句的宾语;这样今本上就确定了长句的主干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精神思想营养”;另外再让“林庚关于唐诗的”“令人耳目一新”作长句的定语:“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作宾语的定语;这样就可根据题目要求重组语句了。
故答案为: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点评】考查句式变换。句式变换方法:长句变短句可以把长句中的几个修饰语变成几个句子,或者让几个并列的修饰语分别修饰中心语,构成一个排比句。短句变长句,方法与长句变短句相同,以其中表中心的一个短句为主干,把其余的短句用作修饰语即可。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