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 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
C.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具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D.材料一结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点出“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但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B.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来还原冰雪场景的重要意义。
D.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的特点。
3. 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掌声响起来
张大愚
他是一位拉二胡的流浪艺人,大约四五十岁。不知什么原因,失去了右小腿,行动全凭一副拐杖。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这座城市和为什么来这座城市——或许也没有人想知道。喧嚣的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谁顾得上去关注一个残疾艺人?又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细细聆听那种古老陈旧的声音呢?
街边的小公园是他的寓所,公园的长椅是他的床榻,漫天的星河是他的衾被。两包方便面或者一份廉价的盖浇饭,就是他一天的膳食。
他不修边幅,放任头发与胡须疯长,遮盖住大半张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手中的二胡,选料考究,做工精细。紫檀的琴杆与琴筒,黄杨木的琴轴,琴筒蒙的是顶级的金花蟒皮。由于长时间地使用摩挲,琴体包了浆,泛着温润柔和的紫光。内行一看便知价格不菲。以他现在的收入,不知需要积攒多长时间才能置下这样的珍品。
每次演奏完毕,他会从琴盒里取出一块干净的麂皮布,擦拭二胡的每一个部位,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琴盒里。他的动作认真细致,甚至有些虔诚。他的目光温软,像在注视着恋人。晚上,他会枕着琴盒入睡。他的梦里有二胡,二胡的梦里有他。
他演奏的曲目很多,欢快的,抒情的,忧伤的,都游刃有余。最拿手的是《二泉映月》,曲调幽幽咽咽,仿佛被血和泪浸泡过——他应该是个有故事的男人。
他坚持每天演奏两场,上下午各一场,每场两小时。与其他街头卖艺者不同,他是“绿色”演奏。没有麦克风,没有伴奏带,只有二胡本身的声音在空气中真实地游走。
有一天,公园里来了一个卖唱的女孩,与他各据一角。女孩奇装异服,神情傲娇,瘦削的肩膀上斜挎着一把大大的吉他,面前支着麦克风,音响一开,激越高亢的歌声伴着砰砰的吉他声铺天盖地袭来,气势宏伟。但令人惊奇的是,二胡的声音总能从那震耳欲聋的声音里钻出来,清晰地传至每个人的耳鼓,像一条轻捷灵动的小鱼儿,在人们心里游那么几游。
弹吉他的女孩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时尚,光鲜,激情四射,足以吸引更多的人驻足欣赏。一天下来,女孩的钱盒满满当当的。相比之下,他就显得更加落魄,甚至可怜。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想法而已,他自己内心未必这样认为——谁说这样就是可怜呢?可无论怎样,那个决定生存质量的钱盒里总是寥寥无几,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第一次听他的演奏,是在初夏的一天。时近黄昏,云舒霞卷,弯月初升。公园里行人寥寥,微风拂过,有二胡乐声飘来。公园不大,我绕过一座乱石堆叠的假山,就看见了他。他坐在一丛海桐灌木旁的木色长椅上,左手持琴,右手执弓,腰背自然挺直,标准的二胡演奏姿势。他拉的是《彩云追月》,曲调轻快流丽,我似乎能感觉到那些被奥数题纠缠而绷紧的神经在一根一根舒缓,熨帖极了。他的头仰起,双目微阖,神情温柔。我没有去想为什么一个流离落魄的流浪艺人会有这种表情,我只是单纯地被乐声吸引,甚至没有注意到他那条不健全的右腿。
整个暑期,这座公园成了我有空必来打卡的地方。去的多了,他开始同我打招呼,让我报喜欢的曲名,并坚决拒收我的钱。我们从不深聊,一个神秘的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将去往何处的成年人,他的故事、他的内心世界,不是一个阅历尚浅的少年轻易可以触碰的。
暑期最后一天,我又去了。暮夏时节,风里带了一丝秋意。
看到我来了,他点头向我示意,然后问我想听什么。我说都可以,谢谢。他沉吟一下,说那就《二泉映月》吧。
起势,运弓,顿挫流转,这个有故事的男人,在这个黄昏,开始了一场这个夏天以来最高水准的演奏。越来越多的人被乐声吸引过来,它细腻而又雄阔,伤怀而又悲悯,于暗色中隐现清明,于寂灭中萌发新生。它描摹的是一幅“长太息以掩涕”的人生长卷,同时又是我们所有人置身其中的有情世界。所有人安静地聆听着,过往岁月的浮光掠影纷纷在此刻翻涌上来,在心中百转千回。
一曲结束,四野静寂,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他若有所思地怀抱着二胡,凝然不动,仿佛与天地相合。
这是一场堪称大师级的演奏,不可复制。不知是谁长吁了一声,我回过神来。一个男人把一张百元纸币放进他的钱盒里,其他人纷纷效仿,往盒子里放钱,我也放了二十元。盒子满了,还有几张散落到地上。
暮色将尽未尽,绛紫色微光在公园里流连。我心念一动,带头鼓起掌来,众人跟着鼓掌。掌声像子弹一样将他击中,他身体一震,神思回转,抬头看了看我,以及围聚的众人,目光深邃明亮。
他从容地将二胡放进琴盒,撑着拐杖站了起来,向众人优雅地鞠了一躬,然后挺直腰身,矜持地微笑着。那一刻的他,仿佛双腿完好地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英姿勃发,光华灼灼。
那是一场告别演出。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前三段从外貌、饮食等方面写出流浪艺人生活的艰难,引发了读者对他的一些疑惑,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对流浪艺人演奏完毕的动作、神态等进行了精细地刻画,凸显了其对于二胡的珍视、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敬重。
C.小说善用对比,例如无论卖唱的女孩的吉他声多么响亮,都不能完全掩住二胡的声音,这就突出了二胡声音之清越。
D.小说前半部分指出流浪艺人最拿手的是《二泉映月》,最后又以此结束,不仅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也有利于主题的揭示。
7. 关于流浪艺人告别演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看到“我”来,“他点头向我示意”,说明经历暑期我们已经达成了默契。
B.他“怀抱着二胡,凝然不动”,说明此时他已完全沉浸在二胡的艺术世界里。
C.关于本次演奏的乐声,既有对其的正面描写,也有听者反应等侧面烘托。
D.“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说明流浪艺人已辗转他地弹奏二胡。
8. 小说以“掌声响起来”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的“散文化”包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抒情性浓郁、语言有诗意有意境等方面。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本篇小说符合这种趋势。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有怎样的“散文化”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 ”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景公饮酒,移于晏子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晏子被玄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 ”公曰:“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前驱报闾曰:“君至。”司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至。公曰:“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贤圣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
(节选自《说苑九 正谏》)
【注】①簠簋(fǔ guǐ):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
B.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
C.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
D.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在文中是景公对晏子的称呼,表示尊敬。
B.刖,一般指砍断双脚,是古代一种残酷的刑法。刖跪,在文中指受了刖刑的看门人。
C.“得微”中的“微”意为“假如没有”,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意思相同。
D.司马,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的长官,与白居易“江州司马”的职位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养马人杀掉了景公的马,景公就想杀养马人。晏子知道景公正十分生气,直接劝谏可能没有效果,就借列举养马人的罪过来进行劝谏。
B.晏子列举养马人的罪过的计策,产生了两大作用:其一是救了养马人,其二是启发景公更加重视仁德,从此可能会少犯类似的错误。
C.景公从宫中正门乘车而出的时候披头散发,带着妇人,不像国君的样子,守门人没有认出他,就指责他冒充国君,并且把他挡了回去。
D.景公想找大臣一起饮酒作乐,先到晏子家,后到司马穰苴家,这两个人都穿戴得极为庄重,拒绝了景公,景公没办法,只好另转他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
②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
14. 景公仅仅能够保住自己国家不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采 桑 女
唐 彦 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16. 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为何“泪如雨”?诗人想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 默写名篇名句。
(1) 阿房宫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王权,也在于建筑。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______ , ______ ”,其构件特征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学的理念。
(2)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后,指出“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他以“ ______ , ______ ”两句表现自己的行事准则,彰显了一代改革家的刚决精神。
(3) 古人写山水,往往妙用比喻,摹形拟态,简洁传神。苏轼写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______ 。”姚鼐写泰山:“汶水、徂俫如画,而 ______ 。”
三、语言文字表达(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脱贫攻坚是一场创举,为时代定义,给时间重量。它劈山破浪,将上亿人的物质生活推到了贫困线之上;它细水长流,在十几亿人的内心世界刻下了精神坐标。
脱贫攻坚工程不仅让中国告别绝对贫困,而且也在文化维度上塑造着当代中国的精神特质。大同之理想、小康之愿景,民胞物与、守望相助的文化精神,愚公移山、铁杵成针的民族气质,熔铸于脱贫实践, 人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根深叶茂,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
这样一场壮举,点亮了万家灯火,也涵养出大国气象。
从《尚书》里的“民为邦本”,到《礼记》里的小康图景,数千年的民族冀望最终落实于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与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
当文化资源与政治优势相贯通,一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由此书写。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成为一个大党的庄重承诺,被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以加大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一种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力量,从中央贯彻到基层;中国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拧成一股合力。
18. 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9. 下列句子中引号和文中“民为邦本”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
B.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C. 拟南芥,一种看起来细弱的草本植物,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D. 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成为一个大党的庄重承诺,被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以加大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
B.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脱贫成为一个大党的庄严承诺,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以加大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
C.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被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成为一个大党的庄严承诺,以远超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
D.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脱贫被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成为一个大党的庄重承诺,以远超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
虽然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对身体有危害,但未来载人航天任务对他们驻留时间要求会日益增加。因此,航天专家正在积极研究论证,基于现有技术解决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要面临的问题。
① _____。虽然载人登火往返飞行时间长,但仍然有缩短任务时间的余地。有科学家认为,通过适当增加航天器的飞行速度,可以将飞行时间缩短,这样能显著减少航天员暴露在行星际空间、直面高能辐射的危险。
其次,失重问题严重也会影响航天员的身心健康。②_____,冯布劳恩曾设想了巨型环形空间站,通过自转的离心力模拟重力,即人工重力来抵抗失重。
再者,心理因素也是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的大敌。③ _____,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承受的,因此,航天专家提出建造更大、更舒适的居住舱,为航天员提供更安逸的生活空间,尽力缓解航天员心理问题。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用一个判断句概括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字。
四、作文(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答 案
1.B 2.B 3.D
4.首先指出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对如何搞好我国地域冰雪文化建设从理论高度加以论证,再分三个方面分别地进行较为具体的论证。
5.①冰雪运动最早与人类生产劳动或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最早的以滑雪作为出行方式的图像及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展“雪上逐鹿”的狩猎活动等。②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增添了竞技的娱乐色彩,如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③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还举办“冰上运动会”等。
6.C 7.D
8.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与流浪艺人的最后一次演出收获的掌声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③凸显了小说主题,表达了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及对其艺人的赞美。
④突出了流浪艺人演艺水平之高,强化了其个性特征。
9.①情节淡化。小说以“我”的口吻叙写了一位流浪艺人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令人印象深刻,让人意犹未尽。
②人物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抒情气质。主人公生活窘困,却忠心于传统艺术。
③语言上呈现出散文诗化的倾向。语言简洁、质朴、不渲染,又不失典雅。
10.A 11.C 12.C
13①你让我们君王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让四邻诸侯听到,你的罪又该判死刑。
②布置宴席,陈列簠簋等器具,有专人负责,我不敢参与这些事情。
14.①景公既有开明的一面,又有糊涂的一面,比不上贤明之君。
②景公既用贤臣,又用偷乐之臣,治国的效果就打了折扣。
15.D 16.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
社会问题: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17.(1)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2)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卷起千堆雪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8.D 19.D 20.C
21.①首先是辐射威胁②为了解决重力问题③在狭小空间内工作生活的心理压力
22.航天员执行长时间太空飞行任务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辐射、失重和心理因素等。、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