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11.2 *与妻书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会晤/悟道 眷属/誊写 称心如意/称呼
B.啼泣/缔结 婉解/手腕蓦然回首/模拟
C.禁受/禁锢 悲恸/痛心 妻离子散/散漫
D.虐待/戏谑 毋宁/宁静 不肖子孙/肖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啼泣之余达于汉阴
B.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C.汝其勿悲望请其指教
D.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汝可以模拟得之
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D.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当尽吾意为幸
妇女无所幸 又何不幸而生在今日之中国
A.两个“尽”意义相同,两个“幸”意义不同。
B.两个“尽”意义不同,两个“幸”意义相同。
C.两个“尽”意义相同,两个“幸”意义也相同。
D.两个“尽”意义不同,两个“幸”意义也不同。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6.下列句子中,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B.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C.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散六国之从 B.河海不择细流
C.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D.汝幸而偶我
8.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武侠小说《紫灵》有这样一个情节:……他们这些无所不能而存活在世上的残暴强盗,一个个仰面摔倒在地上,嘴里惨叫了几声,蹬了蹬两腿,结束了他们罪不容诛的一生。他们哪一个人的手上不是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而恶贯满盈?今天得到这样的结果,真是罚不当罪,不过也算是他们死得其所。
A.无所不能 B.罪不容诛 C.罚不当罪 D.死得其所
9.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将致力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B.抓住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D.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下学期,学校将开设《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演讲与口才》三门课程。
10.对下列文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句:仁慈的人“尊敬我家的长辈以及别人的长辈;爱护我家的晚辈以及别人的晚辈”。
B.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译句:试问从古以来什么时候见过破镜能重圆?那就是比死还要苦呀,怎么对待这种逆境呢?
C.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译句: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D.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译句:即使可以不死,但是彼此离散不相见,只能使两地望眼成穿,身子变成空望对方的石头。
11.(2022高一下·沙县月考)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叙事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B.《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从树木、流水常见现象入手,以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C.《与妻书》作者回忆与妻子的第三件小事是作者在起义之前回家面对妻子的情景,这种欲言又止、呼酒买醉的悲痛心情,实则是出于对妻子的关爱。
D.《六国论》作者在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事例、引用、假设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论述。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B.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C.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D.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4.《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唱”,韩愈字字血泪,感情真挚。在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韩愈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对十二郎的哀悼之情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 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②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③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孙中山全集》,有删改)
[注] ①险巇:险阻崎岖。比喻艰难险恶。②踬踣:绊倒。比喻受挫。③杌陧:不安定,困厄。这里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B.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C.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D.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昌革命,即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B.史迁,是对司马迁的一种敬称,是在司马迁去世以后才有的。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曾担任过太史令一职。
C.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序”都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
D.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1段,赞扬了“革命党人”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并对黄花岗起义的价值予以高度评价。
B.文章第2段,以“顾”字为始,转写悲痛之情。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流传。
C.第3段交代作序的缘起和目的,虽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意在激励人们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建国理想。
D.这篇序文是应邹海滨先生的请求而写的,虽为序文,实际上更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②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9.作者运用“史载田横事”的例子,有何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有删改)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B.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C.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D.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缣”,这里指用缣制成的单层衣衫。缣,双丝织的浅黄色细绢;而丝织品中的“素”一般是白色的。
B.“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
C.“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人,但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D.“登科”指考中进士。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同进士出身”,三甲称“进士出身”。
22.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袁枚写了哪几件儿时小事来表现兄妹间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容传
[清]章炳麟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人。父某,行商陇蜀间,略知书。容少慧敏,年十二,诵“九经”、《史记》《汉书》皆上口。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容稍长,从成都吕翼文学。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翼文惧,摈之。父令就日本学,时年十七矣。与同学钮永建规设中国协会,未就。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事觉,潜归上海,与章炳麟见于爱国学社。是时,社生多习英吉利语,容调之曰:“诸君堪为贾人耳。”社生皆怒,欲殴之。广州大骐冯镜如,故入英吉利籍,方设国民议政厅于上海,招容,容诘镜如曰:“若英吉利人,此国民者,中国民邪?英吉利国民邪?”镜如惭,事中寝。
容既明习国史,学于翼文,复通晓《说文》部居。疾异族如仇雠,乃草《革命军》以摈满洲。自念语过浅露,就炳麟求修饰。炳麟曰:“感恒民当如是。”序而刻之。会虏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检察革命党事,将逮爱国学社教习吴朓。朓故惎容、炳麟,又幸脱祸,直诣明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明震缓朓,朓逸,遂名捕容、炳麟。容在狱,日就炳麟说经,亦时时讲佛典,炳麟以《因明入正理论》授之,曰:“学此,可以解三年之忧矣。”明年,狱决,容、炳麟皆罚作。西人遇囚无状。容不平,又啖麦饭不饱,益愤激,内热溲膏。炳麟则告狱卒长,请自为持脉疏汤药,弗许;请召日本医,弗许。病四十日,二月二十九日夜半卒于狱中,年二十一矣。诘朝日加巳,炳麟往抚其尸,目不瞑。内外哗言:西医受贿,下毒药杀之。疑不能明。然西医视狱囚至微贱,凡病皆令安坐待命,勿与药。狱囚五百,岁瘐死者率一百六十人。容疾始发,而医不知其剧;比日久,病态已著,顾予以热病常药,亦下毒之次也。
容卒之岁,日本与露西亚始成。
(选自《太炎文录》,有删改)
2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排 闼:排除阻碍
B.镜如惭,事中寝 中寝:中止结束
C.广州大驵冯镜如 大驵:商人买办
D.西人遇囚无状 无状:无礼严苛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容年少时聪慧敏捷、博闻强识,与人交谈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毫无顾忌,深得老师厚爱。
B.邹容为人正义、嫉恶如仇。在日本留学期间,和同学一起怒扇陆军学生监督姚甲。
C.邹容去世后,监狱内外哗然,都说外国医生受贿,下药毒死了邹容。作者认为这一说法没有确切依据。
D.文章结尾交代了邹容去世的当年日本和沙俄签订了和约。作者将邹容去世与国事相连,寄意遥深。
2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
②眺故惎容、炳麟,又幸脱祸,直诣明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
26.概括第一段中邹容的为人特点。
三、综合运用
27.《谏逐客书》《与妻书》两文在写作上都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的句式,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感情充溢。请揣摩并模仿两篇文章中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写一段文字。要求;150字左右,使用排比或比喻手法。
28.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对联。要求:与课文内容相关,上下联不要重字。
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上联:穷尽毕生精力创造理论成就
下联:
课文:《与妻书》
上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下联:
29.下面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不得体之处,请写出改正意见。
①(接受礼物)“恭敬不如从命,你送的礼物我笑纳了!”
②(婚宴请柬)“……特于本月28日在阳光酒店略备薄宴,届时务必光临。”
③(感谢老师)“令郎能有今日小小成绩,还得感谢您的悉心栽培!”
④(会议发言)“李先生的讲话见解独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读音分别为wù,juàn/téng,chèn/chēnɡ;B项,读音分别为tí/dì,wǎn/wàn,mò/mó;C项,读音分别为jīn/jìn,tònɡ,sàn/sǎn;D项,读音分别为nüè/xuè,nìnɡ/nínɡ,xiào。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A.介词,在/介词,至,到达。B.介词,替/表示判断,相当于“是”。C.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起调整音节作用/代词,她们。D.均为连词,表转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3.【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B.古义:幸福。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C.古今意思相同,均为“模模糊糊”。D.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古今异义词设题。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彩变化。5.名称说法改变。6.词义弱化。7.词义强化。8.古褒今贬。9.古贬今褒。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
4.【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尽:完全/完全明白。幸:宠爱/幸运。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5.【答案】B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A项,“彀”同“够”,能够。B意为: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无通假字。
C项,“旁”同“傍”,靠近。
D项,“念”俗同“廿”,二十。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
6.【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C“寸管”代指写字用的毛笔。
A项,用典,“司马春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B项,反问;
D项,“腥云”“狼犬”是比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7.【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A.“从”同“纵”。
B.“择”同“释”,舍弃。
C.“念”同“廿”,二十。D意为:你有幸嫁给了我,无通假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
8.【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项,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都能做。应改为“无恶不作”或“无所不为”。B项,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用在此处符合语境。C项,罚不当罪:罚,处罚;当,相当,相称。处罚与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应改为“罪有应得”。D项,死得其所: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应改为“死有余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9.【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B.删去逗号,“抓住学习的四个环节”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其后无需停顿;C.“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作“谈到”的宾语,整个句子是陈述句,将两个问号改为逗号;D.三个书名号应该改为引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10.【答案】A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A项,以及:来推广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先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难度降低了,但也得认真判断,尤其注意重要字词。
11.【答案】D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六国论;与妻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D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没有用到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在于“思厥先 祖父......秦兵又至矣”,引用论证在于“古人云:‘以地事秦......火不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答案】12.C
13.①唉!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了,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
②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天子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14.①强调两人血脉相连,骨肉亲情不可分割。②突出十二郎之死出乎意料,心中永含后悔之情。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怀着悲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了,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哥哥正当中年却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不曾有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探望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离开徐州,你又没来成。我考虑到你跟着我在东边,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我安下家再接你来。唉!怎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而死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因此我离开你而客居京城谋生,来寻求微薄的俸禄。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天子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12.A使取汝者”指“派去接你的人”,是“始行”的主语,“使”前面应断开,断句错误;
B“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分别以“吾”“汝”为主语,是两个陈述句,两者中间应断开,断句错误;
C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断句正确;
D“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分别以“吾”“汝”为主语,是两个陈述句,两者中间应断开,断句错误;
故答案为:C。
13.孤:幼年丧父。省:了解,知道。怙:代指父亲。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诚:如果,果真。虽:即使。辍:舍弃,这里指离开。就:就职、赴任。
14.解答本题,要从整体上把握节选文字的大意。第1段,交代了十二郎去世以及韩愈祭奠十二郎之事。第2段中,韩愈阐述了自己与十二郎的关系,两人虽为叔侄,但是情同手足,而且韩氏家族门衰祚薄,只剩下叔侄两人相依为命,这样的血脉亲情,更显韩愈之悲痛。第3段中,韩愈回忆了他和十二郎短暂的相处时光,阴差阳错之下,两人聚少离多,可谁想十二郎突然离世,从此天人永隔,韩愈为自己没有珍惜两人共同生活的时光后悔莫及,十分悲痛。
【答案】15.B
16.C
17.C
18.①但是这次战斗,(革命者的)忠勇之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他们饱含悲痛,风云也因此而变了颜色。
②我写此序文,既是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也是希望把它作为对读此书的人们的勉励。
19.作者运用“史载田横事”的例子,与黄花岗起义作类比,意在表明有必要宣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也表达了对烈士姓名无可考、事迹难以流传的痛心。
【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为最(厉害了)。我们党的精华,(几乎)全部牺牲,那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然而这次战役,(英雄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溅红宇内,(他们的)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有情)为这次战役满怀悲痛,风云(有知)因(这次战役)而变了颜色,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起来)。(人民对于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 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如此看来,)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为后人纪念)。
但是从民国开始建立(以来),事变战乱连续不断,(致使)黄花岗上(烈士)的坟墓,还(一直)埋没在迷乱的烟雾和杂乱的草丛之中。(自烈士们牺牲以后,一直)拖延到七年(之后),才有墓碑的建立;(到了)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可是(这)七十二(位)烈士,又有的有记载却说的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没有事迹,甚至有的连姓名都无法考证了,(正)像史书上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司马迁善于传写游侠(的手笔),也不能给(田横所带领的)五百人(都)写下传记,(这就)越发能(使人)悲痛啊。
邹海滨先生,把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拿来),向我请求作序。那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向国内各方面看看,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过清末年还厉害,可是我(在)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被诸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革命主张,它们照旧没有得到实行。(正因如此,)那么我这次行动所担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假如全国人民都(能)本着诸位先烈的牺牲精神去为国家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真正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创国家的流血斗争史,就可以流传到世间而且永不磨灭。不然的话,(我们)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将它发扬光大,而只是对他们的遗事徒发感慨,这实在是我们(这些)后死的人的耻辱啊。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15.A“始有墓碣之建修”意为“才有墓碑修造”,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B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断句正确;
C“始有墓碣之建修”意为“才有墓碑修造”,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D“始有墓碣之建修”意为“才有墓碑修造”,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故答案为:B。
16.A 武昌革命,即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正确;
B 史迁,是对司马迁的一种敬称,是在司马迁去世以后才有的。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曾担任过太史令一职,正确;
C“序”也可以写在书的后面,如《史记·太史公自序》,错误;
D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正确;
故答案为:C。
17.A 文章第1段,赞扬了“革命党人”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并对黄花岗起义的价值予以高度评价,分析正确;
B 文章第2段,以“顾”字为始,转写悲痛之情。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流传,分析正确;
C“虽然不是本文的重点”说法错误,第三段叙说作者作序的缘起和目的,是本文的重点,分析错误;
D 这篇序文是应邹海滨先生的请求而写的,虽为序文,实际上更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C。
18.是:这。四塞:充满四面八方。含悲:饱含悲痛。为:动词,写。斯:指示代词,此。兹:此,这。勖:勉励。
19.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史载田横事”的内容,然后思考这一典故与本文所写的黄花岗起义有何关联,最后分析运用“史载田横事”的例子的意图。
【答案】20.B
21.D
22.①兄妹共同捉蟋蟀、凭吊蟋蟀。②兄妹一同在书斋读书学习。③兄长弱冠远游时,妹妹不忍分别,悲伤痛哭。④兄长中进士还家后,妹妹欣喜万分,扶案而出。
【知识点】文学常识;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要善于抓常见的标志词,比如句中的停顿“者”“曰”;句末语气词“矣”“哉”等;还可以利用对称句和语法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注重积累,做题时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敲和判断。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抢着捕捉;天气寒冷,蟋蟀死了,你和我一起到埋葬蟋蟀处凭吊。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安葬你,当时的情景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我们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连发出“啧啧”的称赞声。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时去广东,你拉着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不记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的,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中进士的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得像被堵塞了似的。它们像影子一样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幼年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时光可以倒流,儿童时代可以重新来过,也没有人来为它们对照证实的了。
20.A“凡此”是用来修饰“琐琐”的,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B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断句正确;
C“凡此”是用来修饰“琐琐”的,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D“旧事”是“填膺”的主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故答案为:B。
21.A “单缣”,这里指用缣制成的单层衣衫。缣,双丝织的浅黄色细绢;而丝织品中的“素”一般是白色的,正确;
B “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正确;
C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人,但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正确;
D 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错误;
故答案为:D。
22.袁枚的《祭妹文》寓真情于家常琐事的娓娓叙述之中,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节选文字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兄妹之间的四件生活小事,由“予捉蟋蟀……同临其穴”可概括出答案①;由“予九岁……温《缁衣》一章”可概括出答案②;由“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可概括出答案③;由“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可概括出答案④。
【答案】23.A
24.A
25.①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疼爱他。
②吴朓一向憎恨邹容、章炳麟,这次又希望免遭逮捕,于是径直到明震那里自首,并且送去《革命军》一书。
26.年少聪慧,个性叛逆,狂狷不羁,嫉恶如仇,爱国正义。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县人。父某,来往于甘肃、四川之间做生意,有一点文化。邹容少年时聪慧敏捷,十二岁时,诵读经书、《史记》《汉书》,都能背得出。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疼爱他。邹容青少年时,在成都就学于吕翼文。与人讲话,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毫无顾忌。吕翼文十分害怕,斥退了他。父亲一定要他去日本读书,这一年邹容十七岁。在日本他与同学钮永建筹建中国协会,没有成功。读了二年,因陆军学生监督姚甲与人通奸,邹容同五个同学推门闯入他的官邸,扇了他数十记耳光,拿剪刀剪了他的辫子。事情被发觉后,邹容就暗地里回到上海,与章炳麟在爱国学社中会见。这时,学社的学生都在学习英语,邹容讥笑他们说:“各位简直要成为商人了。”学社的学生大怒,想痛打他一顿。广州洋人买办冯镜如,过去加入了英国籍,刚在上海设立国民议政厅,招收邹容,邹容责问冯镜如说:“你是英国人,这个国民议政厅,是中国人的?还是英国人的?”冯镜如羞惭万分,事情只得中途停止。
邹容已经熟习国史,又求学于吕翼文,更通晓《说文解字》以及文字学。他痛恨异族就象仇敌,于是撰写《革命军》以号召抵抗清廷。自己感到语言过于浅显、直率,请求章炳麟加以修饰。炳麟说:“为了鼓动一般群众,正应该这样。”并写了序言刻印出来。正好这时清政府派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去查究革命党,准备逮捕爱国学社的教员吴朓。吴朓一向憎恨邹容、章炳麟,这次又希望免遭逮捕,于是径直到明震那里自首,并且送去《革命军》一书。明震暂不追究吴朓,吴朓逃跑,于是名正言顺地逮捕了邹容和章炳麟。邹容在狱中,每天跟章炳麟一起研究佛经,也经常讲佛家典籍,章炳麟向他传授《因明入正理论》,说:“读懂这本书,可以解除三年的忧愁。”第二年,判决书下达,邹容、炳麟都被判了徒刑。外国人对待囚犯非常凶恨。邹容愤愤不平,又因麦片饭吃不饱,更加愤激,以致低热遗精。炳麟就请求监狱卒长,自己为邹容切脉诊断开药方,不答应;又请求叫日本医生,也不答应。邹容病了四十天,二月二十九日半夜在狱中死去,年才二十一岁。第二天十点钟左右,炳麟前去抚摸他的尸体,眼睛不闭。当时监狱内外哗然,都说外国医生受贿,下药毒死了邹容。这仅是猜疑无法查明。然而外国医生拿囚犯不当人,凡是生了病的都让他们安坐等死,不给药。狱囚五百人,每年因受虐待饥寒发病而死的有一百六十人。邹容得病之初,医生并不知他的病情严重;等到日子一长,病情已非常明显,只给他服用一般的退热药,这仅次于用毒杀人。
邹容去世的当年,日本和沙俄签订了和约。
23.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
A项,排闼:推门闯入。
故答案为:A。
2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A项,“深得老师厚爱”错误,原文“容稍长,从成都吕翼文学。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翼文惧,摈之”,意思是“邹容青少年时,在成都就学于吕翼文。与人讲话,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毫无顾忌。吕翼文十分害怕,斥退了他”,可知没有得到老师的厚爱。
故答案为:A。
25.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科甲”,科举考试;“辄”,经常;“笞”,鞭打。 “惎”,忌恨、憎恨;“诣”,到……去;“自归”,自首。
故答案为:①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疼爱他。
②吴朓一向憎恨邹容、章炳麟,这次又希望免遭逮捕,于是径直到明震那里自首,并且送去《革命军》一书。
2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特点的能力。
“容少慧敏,年十二,诵‘九经’、《史记》《汉书》皆上口”,即年少聪慧;“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即个性叛逆、狂狷不羁;“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即嫉恶如仇;“若英吉利人,此国民者,中国民邪?英吉利国民邪”,即爱国正义。
故答案为: 年少聪慧,个性叛逆,狂狷不羁,嫉恶如仇,爱国正义。
27.【答案】示例一: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示例二:珍爱生命,就是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创造价值,让生命以高度的自由在这个世界上放飞;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家庭和爱情,让疲惫的心灵在爱情的家园得以休息,让在人生之旅中长途跋涉的身体在爱情的港湾里获得给养;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生命河流中的那一泓清泉,让友情成为我们生命沃土上的一块绿洲。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题干的提示语“《谏逐客书》《与妻书》两文在写作上都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的句式,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感情充溢”,首先要理解两篇文章中比喻和排比的句式及这些句式运用后的表达效果,比喻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等。排比如“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等。这些比喻和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请揣摩并模仿两篇文章中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写一段文字”“使用排比或比喻手法”,这两个要求规定了写作时要运用比喻或排比的手法,选取的主题没有作规定,可以写景,也可以写情,还可以议论。在写作时要注意比喻要贴切、形象;排比要结构一致,内容合理。
所给示例一,描写雪花,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将雪花比作“小天将”“玉叶”“蝴蝶”“蒲公英”“小白花儿”;连用三个“像……,似……”形成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可爱。
所给示例二,是对“珍爱生命”的论述,连用三个“珍爱生命,就是……,让……”句式,将珍爱生命这一主题论述地有深度,有气势。故答案为:示例一: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示例二:珍爱生命,就是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创造价值,让生命以高度的自由在这个世界上放飞;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家庭和爱情,让疲惫的心灵在爱情的家园得以休息,让在人生之旅中长途跋涉的身体在爱情的港湾里获得给养;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生命河流中的那一泓清泉,让友情成为我们生命沃土上的一块绿洲。
【点评】
本题考查微作文写作的能力。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微写作已经成为各类考试的宠儿,而在考场上,学生的解答却问题百出:有的没有中心,有的空发议论,更有甚者只是将材料翻新,摘抄。本题①属于微作文中的评论类题目,我们称之为微评论。每一则微评论都涉及一定的评论对象,一般包括时事、人物、读书、影视评论,有时也有事物、思想、现象等其他评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评论,考生答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起承转合有秩序,引议联结讲道理。议论文体观点一定要明确。
28.【答案】抛洒满腔热情投身革命实践;为世间受迫者甘愿献身
【知识点】文学常识;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除了要符合对联的规定外,还得符合课文内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度地概括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建树和实践功绩,上联写“理论成就”,下联应写“革命实践”。《与妻书》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结合起来,上联写“天下有情人”,下联应把范围扩大,写“人间受迫者”。
故答案为:抛洒满腔热情投身革命实践;为世间受迫者甘愿献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29.【答案】①“笑纳”改为“接受”或“拜受”;②“务必”改为“敬请”或“恭候”;③“令郎”改为“小儿”或“愚子”;④“抛砖引玉”改为“激活思维”或“引人深思”。
【知识点】语言得体;与妻书
【解析】【分析】语言的得体与否可以从谦敬辞的使用、语言色彩和场合特点方面判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11.2 *与妻书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会晤/悟道 眷属/誊写 称心如意/称呼
B.啼泣/缔结 婉解/手腕蓦然回首/模拟
C.禁受/禁锢 悲恸/痛心 妻离子散/散漫
D.虐待/戏谑 毋宁/宁静 不肖子孙/肖像
【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读音分别为wù,juàn/téng,chèn/chēnɡ;B项,读音分别为tí/dì,wǎn/wàn,mò/mó;C项,读音分别为jīn/jìn,tònɡ,sàn/sǎn;D项,读音分别为nüè/xuè,nìnɡ/nínɡ,xiào。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啼泣之余达于汉阴
B.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C.汝其勿悲望请其指教
D.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A.介词,在/介词,至,到达。B.介词,替/表示判断,相当于“是”。C.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起调整音节作用/代词,她们。D.均为连词,表转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汝可以模拟得之
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D.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B.古义:幸福。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C.古今意思相同,均为“模模糊糊”。D.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古今异义词设题。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彩变化。5.名称说法改变。6.词义弱化。7.词义强化。8.古褒今贬。9.古贬今褒。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当尽吾意为幸
妇女无所幸 又何不幸而生在今日之中国
A.两个“尽”意义相同,两个“幸”意义不同。
B.两个“尽”意义不同,两个“幸”意义相同。
C.两个“尽”意义相同,两个“幸”意义也相同。
D.两个“尽”意义不同,两个“幸”意义也不同。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尽:完全/完全明白。幸:宠爱/幸运。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答案】B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A项,“彀”同“够”,能够。B意为: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无通假字。
C项,“旁”同“傍”,靠近。
D项,“念”俗同“廿”,二十。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
6.下列句子中,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B.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C.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C“寸管”代指写字用的毛笔。
A项,用典,“司马春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B项,反问;
D项,“腥云”“狼犬”是比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散六国之从 B.河海不择细流
C.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D.汝幸而偶我
【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A.“从”同“纵”。
B.“择”同“释”,舍弃。
C.“念”同“廿”,二十。D意为:你有幸嫁给了我,无通假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
8.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武侠小说《紫灵》有这样一个情节:……他们这些无所不能而存活在世上的残暴强盗,一个个仰面摔倒在地上,嘴里惨叫了几声,蹬了蹬两腿,结束了他们罪不容诛的一生。他们哪一个人的手上不是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而恶贯满盈?今天得到这样的结果,真是罚不当罪,不过也算是他们死得其所。
A.无所不能 B.罪不容诛 C.罚不当罪 D.死得其所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项,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都能做。应改为“无恶不作”或“无所不为”。B项,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用在此处符合语境。C项,罚不当罪:罚,处罚;当,相当,相称。处罚与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应改为“罪有应得”。D项,死得其所: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应改为“死有余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9.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将致力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B.抓住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D.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下学期,学校将开设《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演讲与口才》三门课程。
【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B.删去逗号,“抓住学习的四个环节”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其后无需停顿;C.“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作“谈到”的宾语,整个句子是陈述句,将两个问号改为逗号;D.三个书名号应该改为引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10.对下列文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句:仁慈的人“尊敬我家的长辈以及别人的长辈;爱护我家的晚辈以及别人的晚辈”。
B.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译句:试问从古以来什么时候见过破镜能重圆?那就是比死还要苦呀,怎么对待这种逆境呢?
C.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译句: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D.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译句:即使可以不死,但是彼此离散不相见,只能使两地望眼成穿,身子变成空望对方的石头。
【答案】A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A项,以及:来推广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先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难度降低了,但也得认真判断,尤其注意重要字词。
11.(2022高一下·沙县月考)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叙事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B.《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从树木、流水常见现象入手,以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C.《与妻书》作者回忆与妻子的第三件小事是作者在起义之前回家面对妻子的情景,这种欲言又止、呼酒买醉的悲痛心情,实则是出于对妻子的关爱。
D.《六国论》作者在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事例、引用、假设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论述。
【答案】D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六国论;与妻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D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没有用到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在于“思厥先 祖父......秦兵又至矣”,引用论证在于“古人云:‘以地事秦......火不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B.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C.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D.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4.《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唱”,韩愈字字血泪,感情真挚。在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韩愈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对十二郎的哀悼之情的?
【答案】12.C
13.①唉!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了,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
②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天子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14.①强调两人血脉相连,骨肉亲情不可分割。②突出十二郎之死出乎意料,心中永含后悔之情。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怀着悲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了,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哥哥正当中年却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不曾有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探望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离开徐州,你又没来成。我考虑到你跟着我在东边,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我安下家再接你来。唉!怎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而死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因此我离开你而客居京城谋生,来寻求微薄的俸禄。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天子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12.A使取汝者”指“派去接你的人”,是“始行”的主语,“使”前面应断开,断句错误;
B“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分别以“吾”“汝”为主语,是两个陈述句,两者中间应断开,断句错误;
C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断句正确;
D“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分别以“吾”“汝”为主语,是两个陈述句,两者中间应断开,断句错误;
故答案为:C。
13.孤:幼年丧父。省:了解,知道。怙:代指父亲。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诚:如果,果真。虽:即使。辍:舍弃,这里指离开。就:就职、赴任。
14.解答本题,要从整体上把握节选文字的大意。第1段,交代了十二郎去世以及韩愈祭奠十二郎之事。第2段中,韩愈阐述了自己与十二郎的关系,两人虽为叔侄,但是情同手足,而且韩氏家族门衰祚薄,只剩下叔侄两人相依为命,这样的血脉亲情,更显韩愈之悲痛。第3段中,韩愈回忆了他和十二郎短暂的相处时光,阴差阳错之下,两人聚少离多,可谁想十二郎突然离世,从此天人永隔,韩愈为自己没有珍惜两人共同生活的时光后悔莫及,十分悲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 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②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③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孙中山全集》,有删改)
[注] ①险巇:险阻崎岖。比喻艰难险恶。②踬踣:绊倒。比喻受挫。③杌陧:不安定,困厄。这里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B.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C.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D.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昌革命,即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B.史迁,是对司马迁的一种敬称,是在司马迁去世以后才有的。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曾担任过太史令一职。
C.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序”都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
D.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1段,赞扬了“革命党人”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并对黄花岗起义的价值予以高度评价。
B.文章第2段,以“顾”字为始,转写悲痛之情。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流传。
C.第3段交代作序的缘起和目的,虽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意在激励人们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建国理想。
D.这篇序文是应邹海滨先生的请求而写的,虽为序文,实际上更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②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9.作者运用“史载田横事”的例子,有何意图?
【答案】15.B
16.C
17.C
18.①但是这次战斗,(革命者的)忠勇之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他们饱含悲痛,风云也因此而变了颜色。
②我写此序文,既是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也是希望把它作为对读此书的人们的勉励。
19.作者运用“史载田横事”的例子,与黄花岗起义作类比,意在表明有必要宣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也表达了对烈士姓名无可考、事迹难以流传的痛心。
【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为最(厉害了)。我们党的精华,(几乎)全部牺牲,那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然而这次战役,(英雄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溅红宇内,(他们的)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有情)为这次战役满怀悲痛,风云(有知)因(这次战役)而变了颜色,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起来)。(人民对于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 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如此看来,)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为后人纪念)。
但是从民国开始建立(以来),事变战乱连续不断,(致使)黄花岗上(烈士)的坟墓,还(一直)埋没在迷乱的烟雾和杂乱的草丛之中。(自烈士们牺牲以后,一直)拖延到七年(之后),才有墓碑的建立;(到了)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可是(这)七十二(位)烈士,又有的有记载却说的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没有事迹,甚至有的连姓名都无法考证了,(正)像史书上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司马迁善于传写游侠(的手笔),也不能给(田横所带领的)五百人(都)写下传记,(这就)越发能(使人)悲痛啊。
邹海滨先生,把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拿来),向我请求作序。那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向国内各方面看看,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过清末年还厉害,可是我(在)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被诸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革命主张,它们照旧没有得到实行。(正因如此,)那么我这次行动所担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假如全国人民都(能)本着诸位先烈的牺牲精神去为国家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真正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创国家的流血斗争史,就可以流传到世间而且永不磨灭。不然的话,(我们)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将它发扬光大,而只是对他们的遗事徒发感慨,这实在是我们(这些)后死的人的耻辱啊。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15.A“始有墓碣之建修”意为“才有墓碑修造”,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B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断句正确;
C“始有墓碣之建修”意为“才有墓碑修造”,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D“始有墓碣之建修”意为“才有墓碑修造”,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故答案为:B。
16.A 武昌革命,即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正确;
B 史迁,是对司马迁的一种敬称,是在司马迁去世以后才有的。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曾担任过太史令一职,正确;
C“序”也可以写在书的后面,如《史记·太史公自序》,错误;
D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正确;
故答案为:C。
17.A 文章第1段,赞扬了“革命党人”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并对黄花岗起义的价值予以高度评价,分析正确;
B 文章第2段,以“顾”字为始,转写悲痛之情。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流传,分析正确;
C“虽然不是本文的重点”说法错误,第三段叙说作者作序的缘起和目的,是本文的重点,分析错误;
D 这篇序文是应邹海滨先生的请求而写的,虽为序文,实际上更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C。
18.是:这。四塞:充满四面八方。含悲:饱含悲痛。为:动词,写。斯:指示代词,此。兹:此,这。勖:勉励。
19.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史载田横事”的内容,然后思考这一典故与本文所写的黄花岗起义有何关联,最后分析运用“史载田横事”的例子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有删改)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B.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C.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D.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缣”,这里指用缣制成的单层衣衫。缣,双丝织的浅黄色细绢;而丝织品中的“素”一般是白色的。
B.“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
C.“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人,但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D.“登科”指考中进士。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同进士出身”,三甲称“进士出身”。
22.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袁枚写了哪几件儿时小事来表现兄妹间的感情。
【答案】20.B
21.D
22.①兄妹共同捉蟋蟀、凭吊蟋蟀。②兄妹一同在书斋读书学习。③兄长弱冠远游时,妹妹不忍分别,悲伤痛哭。④兄长中进士还家后,妹妹欣喜万分,扶案而出。
【知识点】文学常识;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要善于抓常见的标志词,比如句中的停顿“者”“曰”;句末语气词“矣”“哉”等;还可以利用对称句和语法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注重积累,做题时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敲和判断。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抢着捕捉;天气寒冷,蟋蟀死了,你和我一起到埋葬蟋蟀处凭吊。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安葬你,当时的情景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我们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连发出“啧啧”的称赞声。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时去广东,你拉着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不记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的,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中进士的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得像被堵塞了似的。它们像影子一样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幼年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时光可以倒流,儿童时代可以重新来过,也没有人来为它们对照证实的了。
20.A“凡此”是用来修饰“琐琐”的,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B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断句正确;
C“凡此”是用来修饰“琐琐”的,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D“旧事”是“填膺”的主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断句错误;
故答案为:B。
21.A “单缣”,这里指用缣制成的单层衣衫。缣,双丝织的浅黄色细绢;而丝织品中的“素”一般是白色的,正确;
B “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正确;
C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人,但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正确;
D 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错误;
故答案为:D。
22.袁枚的《祭妹文》寓真情于家常琐事的娓娓叙述之中,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节选文字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兄妹之间的四件生活小事,由“予捉蟋蟀……同临其穴”可概括出答案①;由“予九岁……温《缁衣》一章”可概括出答案②;由“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可概括出答案③;由“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可概括出答案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容传
[清]章炳麟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人。父某,行商陇蜀间,略知书。容少慧敏,年十二,诵“九经”、《史记》《汉书》皆上口。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容稍长,从成都吕翼文学。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翼文惧,摈之。父令就日本学,时年十七矣。与同学钮永建规设中国协会,未就。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事觉,潜归上海,与章炳麟见于爱国学社。是时,社生多习英吉利语,容调之曰:“诸君堪为贾人耳。”社生皆怒,欲殴之。广州大骐冯镜如,故入英吉利籍,方设国民议政厅于上海,招容,容诘镜如曰:“若英吉利人,此国民者,中国民邪?英吉利国民邪?”镜如惭,事中寝。
容既明习国史,学于翼文,复通晓《说文》部居。疾异族如仇雠,乃草《革命军》以摈满洲。自念语过浅露,就炳麟求修饰。炳麟曰:“感恒民当如是。”序而刻之。会虏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检察革命党事,将逮爱国学社教习吴朓。朓故惎容、炳麟,又幸脱祸,直诣明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明震缓朓,朓逸,遂名捕容、炳麟。容在狱,日就炳麟说经,亦时时讲佛典,炳麟以《因明入正理论》授之,曰:“学此,可以解三年之忧矣。”明年,狱决,容、炳麟皆罚作。西人遇囚无状。容不平,又啖麦饭不饱,益愤激,内热溲膏。炳麟则告狱卒长,请自为持脉疏汤药,弗许;请召日本医,弗许。病四十日,二月二十九日夜半卒于狱中,年二十一矣。诘朝日加巳,炳麟往抚其尸,目不瞑。内外哗言:西医受贿,下毒药杀之。疑不能明。然西医视狱囚至微贱,凡病皆令安坐待命,勿与药。狱囚五百,岁瘐死者率一百六十人。容疾始发,而医不知其剧;比日久,病态已著,顾予以热病常药,亦下毒之次也。
容卒之岁,日本与露西亚始成。
(选自《太炎文录》,有删改)
2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排 闼:排除阻碍
B.镜如惭,事中寝 中寝:中止结束
C.广州大驵冯镜如 大驵:商人买办
D.西人遇囚无状 无状:无礼严苛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容年少时聪慧敏捷、博闻强识,与人交谈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毫无顾忌,深得老师厚爱。
B.邹容为人正义、嫉恶如仇。在日本留学期间,和同学一起怒扇陆军学生监督姚甲。
C.邹容去世后,监狱内外哗然,都说外国医生受贿,下药毒死了邹容。作者认为这一说法没有确切依据。
D.文章结尾交代了邹容去世的当年日本和沙俄签订了和约。作者将邹容去世与国事相连,寄意遥深。
2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
②眺故惎容、炳麟,又幸脱祸,直诣明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
26.概括第一段中邹容的为人特点。
【答案】23.A
24.A
25.①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疼爱他。
②吴朓一向憎恨邹容、章炳麟,这次又希望免遭逮捕,于是径直到明震那里自首,并且送去《革命军》一书。
26.年少聪慧,个性叛逆,狂狷不羁,嫉恶如仇,爱国正义。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县人。父某,来往于甘肃、四川之间做生意,有一点文化。邹容少年时聪慧敏捷,十二岁时,诵读经书、《史记》《汉书》,都能背得出。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疼爱他。邹容青少年时,在成都就学于吕翼文。与人讲话,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毫无顾忌。吕翼文十分害怕,斥退了他。父亲一定要他去日本读书,这一年邹容十七岁。在日本他与同学钮永建筹建中国协会,没有成功。读了二年,因陆军学生监督姚甲与人通奸,邹容同五个同学推门闯入他的官邸,扇了他数十记耳光,拿剪刀剪了他的辫子。事情被发觉后,邹容就暗地里回到上海,与章炳麟在爱国学社中会见。这时,学社的学生都在学习英语,邹容讥笑他们说:“各位简直要成为商人了。”学社的学生大怒,想痛打他一顿。广州洋人买办冯镜如,过去加入了英国籍,刚在上海设立国民议政厅,招收邹容,邹容责问冯镜如说:“你是英国人,这个国民议政厅,是中国人的?还是英国人的?”冯镜如羞惭万分,事情只得中途停止。
邹容已经熟习国史,又求学于吕翼文,更通晓《说文解字》以及文字学。他痛恨异族就象仇敌,于是撰写《革命军》以号召抵抗清廷。自己感到语言过于浅显、直率,请求章炳麟加以修饰。炳麟说:“为了鼓动一般群众,正应该这样。”并写了序言刻印出来。正好这时清政府派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去查究革命党,准备逮捕爱国学社的教员吴朓。吴朓一向憎恨邹容、章炳麟,这次又希望免遭逮捕,于是径直到明震那里自首,并且送去《革命军》一书。明震暂不追究吴朓,吴朓逃跑,于是名正言顺地逮捕了邹容和章炳麟。邹容在狱中,每天跟章炳麟一起研究佛经,也经常讲佛家典籍,章炳麟向他传授《因明入正理论》,说:“读懂这本书,可以解除三年的忧愁。”第二年,判决书下达,邹容、炳麟都被判了徒刑。外国人对待囚犯非常凶恨。邹容愤愤不平,又因麦片饭吃不饱,更加愤激,以致低热遗精。炳麟就请求监狱卒长,自己为邹容切脉诊断开药方,不答应;又请求叫日本医生,也不答应。邹容病了四十天,二月二十九日半夜在狱中死去,年才二十一岁。第二天十点钟左右,炳麟前去抚摸他的尸体,眼睛不闭。当时监狱内外哗然,都说外国医生受贿,下药毒死了邹容。这仅是猜疑无法查明。然而外国医生拿囚犯不当人,凡是生了病的都让他们安坐等死,不给药。狱囚五百人,每年因受虐待饥寒发病而死的有一百六十人。邹容得病之初,医生并不知他的病情严重;等到日子一长,病情已非常明显,只给他服用一般的退热药,这仅次于用毒杀人。
邹容去世的当年,日本和沙俄签订了和约。
23.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
A项,排闼:推门闯入。
故答案为:A。
2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A项,“深得老师厚爱”错误,原文“容稍长,从成都吕翼文学。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翼文惧,摈之”,意思是“邹容青少年时,在成都就学于吕翼文。与人讲话,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毫无顾忌。吕翼文十分害怕,斥退了他”,可知没有得到老师的厚爱。
故答案为:A。
25.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科甲”,科举考试;“辄”,经常;“笞”,鞭打。 “惎”,忌恨、憎恨;“诣”,到……去;“自归”,自首。
故答案为:①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疼爱他。
②吴朓一向憎恨邹容、章炳麟,这次又希望免遭逮捕,于是径直到明震那里自首,并且送去《革命军》一书。
2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特点的能力。
“容少慧敏,年十二,诵‘九经’、《史记》《汉书》皆上口”,即年少聪慧;“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即个性叛逆、狂狷不羁;“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即嫉恶如仇;“若英吉利人,此国民者,中国民邪?英吉利国民邪”,即爱国正义。
故答案为: 年少聪慧,个性叛逆,狂狷不羁,嫉恶如仇,爱国正义。
三、综合运用
27.《谏逐客书》《与妻书》两文在写作上都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的句式,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感情充溢。请揣摩并模仿两篇文章中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写一段文字。要求;150字左右,使用排比或比喻手法。
【答案】示例一: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示例二:珍爱生命,就是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创造价值,让生命以高度的自由在这个世界上放飞;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家庭和爱情,让疲惫的心灵在爱情的家园得以休息,让在人生之旅中长途跋涉的身体在爱情的港湾里获得给养;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生命河流中的那一泓清泉,让友情成为我们生命沃土上的一块绿洲。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题干的提示语“《谏逐客书》《与妻书》两文在写作上都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的句式,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感情充溢”,首先要理解两篇文章中比喻和排比的句式及这些句式运用后的表达效果,比喻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等。排比如“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等。这些比喻和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请揣摩并模仿两篇文章中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写一段文字”“使用排比或比喻手法”,这两个要求规定了写作时要运用比喻或排比的手法,选取的主题没有作规定,可以写景,也可以写情,还可以议论。在写作时要注意比喻要贴切、形象;排比要结构一致,内容合理。
所给示例一,描写雪花,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将雪花比作“小天将”“玉叶”“蝴蝶”“蒲公英”“小白花儿”;连用三个“像……,似……”形成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可爱。
所给示例二,是对“珍爱生命”的论述,连用三个“珍爱生命,就是……,让……”句式,将珍爱生命这一主题论述地有深度,有气势。故答案为:示例一: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示例二:珍爱生命,就是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创造价值,让生命以高度的自由在这个世界上放飞;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家庭和爱情,让疲惫的心灵在爱情的家园得以休息,让在人生之旅中长途跋涉的身体在爱情的港湾里获得给养;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生命河流中的那一泓清泉,让友情成为我们生命沃土上的一块绿洲。
【点评】
本题考查微作文写作的能力。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微写作已经成为各类考试的宠儿,而在考场上,学生的解答却问题百出:有的没有中心,有的空发议论,更有甚者只是将材料翻新,摘抄。本题①属于微作文中的评论类题目,我们称之为微评论。每一则微评论都涉及一定的评论对象,一般包括时事、人物、读书、影视评论,有时也有事物、思想、现象等其他评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评论,考生答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起承转合有秩序,引议联结讲道理。议论文体观点一定要明确。
28.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对联。要求:与课文内容相关,上下联不要重字。
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上联:穷尽毕生精力创造理论成就
下联:
课文:《与妻书》
上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下联:
【答案】抛洒满腔热情投身革命实践;为世间受迫者甘愿献身
【知识点】文学常识;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除了要符合对联的规定外,还得符合课文内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度地概括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建树和实践功绩,上联写“理论成就”,下联应写“革命实践”。《与妻书》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结合起来,上联写“天下有情人”,下联应把范围扩大,写“人间受迫者”。
故答案为:抛洒满腔热情投身革命实践;为世间受迫者甘愿献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29.下面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不得体之处,请写出改正意见。
①(接受礼物)“恭敬不如从命,你送的礼物我笑纳了!”
②(婚宴请柬)“……特于本月28日在阳光酒店略备薄宴,届时务必光临。”
③(感谢老师)“令郎能有今日小小成绩,还得感谢您的悉心栽培!”
④(会议发言)“李先生的讲话见解独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答案】①“笑纳”改为“接受”或“拜受”;②“务必”改为“敬请”或“恭候”;③“令郎”改为“小儿”或“愚子”;④“抛砖引玉”改为“激活思维”或“引人深思”。
【知识点】语言得体;与妻书
【解析】【分析】语言的得体与否可以从谦敬辞的使用、语言色彩和场合特点方面判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