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12 祝福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悚然(sǒng) 少不更事(gèng)
C.寒暄(xuān) 新正(zhēng)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D.门槛(kǎn) 歆享(xīn) 炮烙(pào) 咀嚼(jǔ)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无误;B项,“更”应读“gēng”。C项,“拓”应读“tà”。D项,“炮”应读“páo”。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按要求选择。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的空白处,使语义最通畅的一组关联词是( )
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 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 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 ,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A.所以 因为 因而
B.因此 虽然 因而
C.但是 因为 并且
D.但是 尽管 并且
【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所以:表示因果关系,一般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因此:因为这个,连接词,表示事情的结果。但是:用在后半句,表示转折的语气,可是。横线前后语句分别说的是“文学创作”“小小说的作者”怎样,话题转换,所以应选“但是”。
第二处,因为: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尽管: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老是、总是;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的原因是“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所以此处选“因为”。
第三处,因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并且:用于连接并列的动词或形容词等,表示几个动作同时进行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用在复句后一个分句里,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根据语境分析,横线后内容是前面内容的进一层表述,所以应选“并且”。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选项所给出的关联词语的类型及作用;然后回归原文,分析题干所涉及的语句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最后将选定的关联词语放到句中进行确认。本题是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要求选择“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的空白处,使语义最通畅的一组关联词”。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钝响 窈陷 银镯子 横七竖八
B.幽微 清沌 五更天 瘦削不堪
C.恭请 臂膊 无聊懒 宽洪大量
D.忙禄 安逸 一团糟 毫不介意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祝福
【解析】【分析】B项,“清沌”中的“沌”应为“炖”;
C项,“无聊懒”中的“懒”,应为“赖”;
D项,“忙禄”中的“禄”,应为“碌”。
故答案为:A
【点评】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B.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C.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D.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
【答案】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祝福
【解析】【分析】A项,“沸沸扬扬”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用以形容议论纷纷,而这句是说“合伙劫她去”这件事的影响,不合语境。应为“沸反盈天”。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B.“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
C.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D.(祥林嫂)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祝福
【解析】【分析】例句和D句都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B项,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C项,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很________,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________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③晚饭摆出来了,四叔________的陪着。
④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________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淡然 俨然 坦然 悚然 B.悚然 淡然 俨然 坦然
C.坦然 悚然 淡然 俨然 D.俨然 坦然 悚然 淡然
【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祝福
【解析】【分析】“悚然”是害怕的样子。“淡然”是漠不关心的样子。“俨然”是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坦然”是心情平静,无顾虑的样子。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B.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打听消息的机会。
C.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人们的笑影,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D.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快速地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祝福
【解析】【分析】B项,缺谓语,应在“打听”前加“得了”;C项,缺介词,应在“人们的笑影”处加“从……上”,因为第二个分句“觉得”的主语应该是“她”,指祥林嫂,不能由“笑影”作主语;D项,词义重复,“突然”与“快速地”都形容很快。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而夏天,那七月的早晨,除了猎人,谁曾享受过迎着朝霞穿梭于灌木丛里的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你的脚印留在沾满露珠、略显苍白的绿草上
②空气还是新鲜的,可是你已经感觉出炎热的临近
③空气里充满艾草新鲜的苦味,荞麦和车轱辘草的甜味
④你拨开潮湿的灌木丛
⑤远处,橡树林像一堵墙似的,在太阳下闪烁着红光
⑥夜间聚集的清凉与芬芳会扑面而来
A.⑤②③④⑥① B.①④⑥③⑤②
C.④⑥①⑤②③ D.③⑤②①④⑥
【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祝福
【解析】【分析】可从“拨开”“扑面而来”“远处”“在太阳下闪烁着红光”“炎热的临近”等关键字词的内在关系梳理文脉,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B
【点评】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9.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D项,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和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0.(2021高一下·厦门期中)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祝福”既是《祝福》一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又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严谨。
B.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蔡京图谋霸占其妻,而被设计陷害。起初,林冲一忍再忍,委曲求全,直到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终于迸发出激烈的反抗。
C.成名被推选为里正,却因此而弄得赔尽家产。这说明当时吏治严明,当官无利可图。
D.《变形记》塑造了格里高尔这样一个在单位兢兢业业、对家人尽职尽责的男子汉形象,鲜明的个性特征让他成为文学世界非常经典的形象之一。
【答案】A
【知识点】祝福;变形记(节选)(卡夫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 “因蔡京图谋霸占其妻”,错误。应该是高衙内图谋霸占林冲的妻子。
C. “这说明当时吏治严明,当官无利可图”错误。成名赔尽家产的主要原因是官府的威逼以及个性“迂讷”,当时吏治并不严明。
D.以《变形记》为代表的现代小说更注重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不会着意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11.读课文《祝福》填空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 ,黄中带 ,而且 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 似的;只有那眼珠 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答案】全白;瘦削不堪;黑;消尽;木刻;间或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祝福
【解析】【分析】这是一段关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一个四十上下的乡下女人,被生活折磨得就像年近古稀的人,而且和文章前面两次肖像描写进行对比,更能体现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更能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三次肖像描写大同小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肖像描写的细微差别。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一个国家的技术、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水平其实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也就是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程度。一个国家① ,必须先在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上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一个资金相对稀缺、② 发展中国家,只有依靠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亦即利用其劳动力相对丰富的优势,多采用劳动力密集型的技术,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才能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增加社会的剩余,加快资金的积累,③ 。
【答案】要在总体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丰富;提高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祝福
【解析】【分析】补写第①句,要承接前文“一个国家”,顾及后句“必须先在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上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补写第②句要承接前文“对于一个资金相对稀缺”,照应后文“发展中国家”,联系平时的知识积累。补写第③句要承接前文的“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增加社会的剩余,加快资金的积累”三句话。
故答案为:要在总体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丰富;提高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
【点评】根据语境填句子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
13.《祝福》中描写人物得的主要手法是 、 、 、 等,文中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的作用是 。
【答案】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烘托;通过三次肖像描写的比较来说明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祝福
【解析】【分析】《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表达方式就是语言、动作等,本文除了上面所述的描写手法之外,还有肖像、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向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被高楼簇拥着的宽敞的柏油马路上行走,我常常觉得自己走在一具巨大的僵尸上,紧张,空虚,不知所措。而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 )
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它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
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 , 。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也不会消失的鲁镇。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觉得那街简直像丝带一样,它轻柔地延伸着,等着你抚摸条条纹理。
B.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踏出阵阵水花。
C.你觉得那街简直像潜龙一般,它静静地伏卧着,等着你唤醒它的活力。
D.你觉得那街分明像布匹一般,它平静地铺展着,等着你踩平它的褶皱。
15.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仿写两句话,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答案】14.B
15.(示例)看到了祥林嫂在热闹忙碌的年底拄着破竹竿的身影 嗅到了小伙伴在轻松愉悦的月夜偷摘的罗汉豆的清香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求在内容格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都要与例句比照,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才能写出切合题意的句子。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老街令人“放松和陶醉”,“长得仿佛没有尽头”,有少女般的“妖娆”“仪态万千”,可见老街绵长、充满活力。
A.表现柔和;
B.能够表现绵长与活力,而且“踏出阵阵水花”与前文“闲走”呼应;
C.表现厚重;
D.表现平展。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语境中有“单四嫂”“鲁镇”“鲁迅”等字样,说明句子的内容应当与鲁迅作品、与鲁镇有关,考生可以联想到的有《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故乡》中“听戏”“偷豆”等情节。
形式上,句子要与“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构成排比,可以用“看到了……”“嗅到了……”的格式来写。据此仿写句子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17.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18.《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16.D
17.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18.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作品中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
16.D项,“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答案为:D。
17.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属于肖像描写,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原文中“禹微微一笑:‘……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属于语言描写,体现他了解民情,为民请命的坚定决心。
③“面貌黑瘦”“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等属于外貌描写,体现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
④大禹作为官员,深入民间,公而忘私,面对施压意志坚定,不改初心,又与其他官员的吃喝享乐、无所作为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凸显禹的“中国的脊梁”形象。
18.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旧瓶装新酒”。“旧瓶”指的是“故事”,即依托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使文章有古色古香的韵味。“新酒”指的是“新编”,即写作方式新、写作意图新。写作方式上,虚构情节,用语犀利,极富创造性;写作意图上,本文不是为了再现那段历史,而是用历史来观照现实,达到揭示现实问题的目的。此外,本文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糅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有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莱,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抱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的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美好的爱情。
C.作者写鲁迅先生临终遗嘱。这些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并与现实进行对比,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朴素平实的语言中透露出睿智的深邃。
20.请简要说说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表现在哪些方面。
21.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9.C
20.①对许广平爱情的温柔;②讲求情趣,尤其是讲究衣着、美学等的时尚;③孩子般可爱而顽劣的天性;④自成方圆有棱角,是非恩怨分明。
21.①“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要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引人思考等角度分析。
19.C项,“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原文“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是对鲁迅先生壮年去世的惋惜,作者写鲁迅先生的遗嘱是为了表现鲁迅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故答案为:C。
20.本题,第三段中,写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爱情,亲昵爱意让人觉得温柔;第四段中,除了博学多才外的“时尚达人”让人感到鲁迅先生的温柔性情;第五段写鲁迅先生的“孩子气”,他对低素质人的顽皮,他抽烟时与众不同的姿态,都体现出一种与平日课本图画不同的温柔;第六段则写他遗嘱中对儿子的叮嘱,既表现对孩子的爱,也说明“他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刚柔并济,并非一味宽容。
21.本题,第三段中,写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爱情,亲昵爱意让人觉得温柔;第四段中,除了博学多才外的“时尚达人”让人感到鲁迅先生的温柔性情;第五段写鲁迅先生的“孩子气”,他对低素质人的顽皮,他抽烟时与众不同的姿态,都体现出一种与平日课本图画不同的温柔;第六段则写他遗嘱中对儿子的叮嘱,既表现对孩子的爱,也说明“他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刚柔并济,并非一味宽容。
三、综合运用
22.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的鲁迅创作了旨在表达他对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的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
【答案】①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②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③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该长句中,可将“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的鲁迅”改成一个句子: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将“传统的知识分子”及前面的定语改成一个句子: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将句子的主干“鲁迅创作了……作品”改成一个句子,主语“鲁迅”改成代词“他”: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故答案为:①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②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③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点评】考查变换句式。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主干也独立成一个分句。可先总述后分说,也可先分说后总述。
23.点评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请你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仿照示例的点评对祥林嫂的另一处微笑进行点评。
示例: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点评:这是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体会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
在同柳妈闲聊时,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又屈从,她笑了,“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
点评:
【答案】(示例)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同时也可以看作她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又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注意点评的时候要吃透祥林嫂微笑中的无奈,这种微笑也许是因祥林嫂对在这个世间的最后的短暂而美好的回忆而出发的。同时要注意把握题干中所给的示例的特点,即要抓住人物的心理特点。
故答案为:(示例)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同时也可以看作她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能力。点评要吃透作者的用意,符合情境,符合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注意仿写句子的格式,修辞手法的使用和字数要求。
24.请观察这幅名为《鸡教游泳》的漫画,请阐述漫画的寓意,不超过10个字。
【答案】外行领导内行 误人子弟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漫画的能力。
本题中要抓住漫画标题《教鸡游泳》这是一个切入点,再结合漫画中一个人正在对着鸡讲如何游泳的画面,讽刺了不顾实际情况,外行领导内行等社会现象。
故答案为:外行领导内行;误人子弟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漫画的能力。画面内容用说明性文字表达,言简意赅按照一定次序描述。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寓意一般是讽刺或者揭露社会现实中某些方面。
25.请你用简洁的说明性文字介绍这幅漫画,不超过35个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
【答案】①漫画中两个医生模样的人抬着担架正往前赶,担架上坐着一位面容枯槁的病人,而这位病人即使坐在担架上,依然在操作着电脑上网。②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人无节制地上网,以致成瘾生病。
【知识点】图文转换;祝福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懂试题要求,依据试题看漫画内容,要看清楚漫画的内容和人物身份,抬着担架正往前赶是两个医生,病人是一个年轻人,已经骨瘦如柴,依然还在操作着电脑上网,讽刺当今的一些人上网成瘾生病。解答时要注意用说明文字介绍漫画内容与用议论文字写漫画寓意的区别。
故答案为:①漫画中两个医生模样的人抬着担架正往前赶,担架上坐着一位面容枯槁的病人,而这位病人即使坐在担架上,依然在操作着电脑上网。②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人无节制地上网,以致成瘾生病。
【点评】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加上文字等辅助要素,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讽刺与幽默的艺术特点以及教育和审美等社会功能。试题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说明漫画内容,即描述画面;二是概括漫画主题,包括揭示漫画寓意,给漫画拟写标题等。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12 祝福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悚然(sǒng) 少不更事(gèng)
C.寒暄(xuān) 新正(zhēng)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D.门槛(kǎn) 歆享(xīn) 炮烙(pào) 咀嚼(jǔ)
2.按要求选择。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的空白处,使语义最通畅的一组关联词是( )
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 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 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 ,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A.所以 因为 因而
B.因此 虽然 因而
C.但是 因为 并且
D.但是 尽管 并且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钝响 窈陷 银镯子 横七竖八
B.幽微 清沌 五更天 瘦削不堪
C.恭请 臂膊 无聊懒 宽洪大量
D.忙禄 安逸 一团糟 毫不介意
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B.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C.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D.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B.“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
C.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D.(祥林嫂)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很________,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________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③晚饭摆出来了,四叔________的陪着。
④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________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淡然 俨然 坦然 悚然 B.悚然 淡然 俨然 坦然
C.坦然 悚然 淡然 俨然 D.俨然 坦然 悚然 淡然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B.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打听消息的机会。
C.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人们的笑影,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D.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快速地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而夏天,那七月的早晨,除了猎人,谁曾享受过迎着朝霞穿梭于灌木丛里的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你的脚印留在沾满露珠、略显苍白的绿草上
②空气还是新鲜的,可是你已经感觉出炎热的临近
③空气里充满艾草新鲜的苦味,荞麦和车轱辘草的甜味
④你拨开潮湿的灌木丛
⑤远处,橡树林像一堵墙似的,在太阳下闪烁着红光
⑥夜间聚集的清凉与芬芳会扑面而来
A.⑤②③④⑥① B.①④⑥③⑤②
C.④⑥①⑤②③ D.③⑤②①④⑥
9.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10.(2021高一下·厦门期中)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祝福”既是《祝福》一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又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严谨。
B.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蔡京图谋霸占其妻,而被设计陷害。起初,林冲一忍再忍,委曲求全,直到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终于迸发出激烈的反抗。
C.成名被推选为里正,却因此而弄得赔尽家产。这说明当时吏治严明,当官无利可图。
D.《变形记》塑造了格里高尔这样一个在单位兢兢业业、对家人尽职尽责的男子汉形象,鲜明的个性特征让他成为文学世界非常经典的形象之一。
11.读课文《祝福》填空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 ,黄中带 ,而且 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 似的;只有那眼珠 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一个国家的技术、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水平其实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也就是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程度。一个国家① ,必须先在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上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一个资金相对稀缺、② 发展中国家,只有依靠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亦即利用其劳动力相对丰富的优势,多采用劳动力密集型的技术,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才能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增加社会的剩余,加快资金的积累,③ 。
13.《祝福》中描写人物得的主要手法是 、 、 、 等,文中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的作用是 。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向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被高楼簇拥着的宽敞的柏油马路上行走,我常常觉得自己走在一具巨大的僵尸上,紧张,空虚,不知所措。而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 )
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它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
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 , 。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也不会消失的鲁镇。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觉得那街简直像丝带一样,它轻柔地延伸着,等着你抚摸条条纹理。
B.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踏出阵阵水花。
C.你觉得那街简直像潜龙一般,它静静地伏卧着,等着你唤醒它的活力。
D.你觉得那街分明像布匹一般,它平静地铺展着,等着你踩平它的褶皱。
15.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仿写两句话,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17.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18.《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有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莱,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抱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的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美好的爱情。
C.作者写鲁迅先生临终遗嘱。这些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并与现实进行对比,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朴素平实的语言中透露出睿智的深邃。
20.请简要说说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表现在哪些方面。
21.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综合运用
22.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的鲁迅创作了旨在表达他对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的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
23.点评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请你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仿照示例的点评对祥林嫂的另一处微笑进行点评。
示例: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点评:这是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体会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
在同柳妈闲聊时,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又屈从,她笑了,“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
点评:
24.请观察这幅名为《鸡教游泳》的漫画,请阐述漫画的寓意,不超过10个字。
25.请你用简洁的说明性文字介绍这幅漫画,不超过35个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无误;B项,“更”应读“gēng”。C项,“拓”应读“tà”。D项,“炮”应读“páo”。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所以:表示因果关系,一般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因此:因为这个,连接词,表示事情的结果。但是:用在后半句,表示转折的语气,可是。横线前后语句分别说的是“文学创作”“小小说的作者”怎样,话题转换,所以应选“但是”。
第二处,因为: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尽管: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老是、总是;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的原因是“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所以此处选“因为”。
第三处,因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并且:用于连接并列的动词或形容词等,表示几个动作同时进行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用在复句后一个分句里,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根据语境分析,横线后内容是前面内容的进一层表述,所以应选“并且”。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选项所给出的关联词语的类型及作用;然后回归原文,分析题干所涉及的语句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最后将选定的关联词语放到句中进行确认。本题是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要求选择“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的空白处,使语义最通畅的一组关联词”。
3.【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祝福
【解析】【分析】B项,“清沌”中的“沌”应为“炖”;
C项,“无聊懒”中的“懒”,应为“赖”;
D项,“忙禄”中的“禄”,应为“碌”。
故答案为:A
【点评】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4.【答案】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祝福
【解析】【分析】A项,“沸沸扬扬”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用以形容议论纷纷,而这句是说“合伙劫她去”这件事的影响,不合语境。应为“沸反盈天”。
5.【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祝福
【解析】【分析】例句和D句都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B项,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C项,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祝福
【解析】【分析】“悚然”是害怕的样子。“淡然”是漠不关心的样子。“俨然”是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坦然”是心情平静,无顾虑的样子。
7.【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祝福
【解析】【分析】B项,缺谓语,应在“打听”前加“得了”;C项,缺介词,应在“人们的笑影”处加“从……上”,因为第二个分句“觉得”的主语应该是“她”,指祥林嫂,不能由“笑影”作主语;D项,词义重复,“突然”与“快速地”都形容很快。
8.【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祝福
【解析】【分析】可从“拨开”“扑面而来”“远处”“在太阳下闪烁着红光”“炎热的临近”等关键字词的内在关系梳理文脉,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B
【点评】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9.【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D项,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和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0.【答案】A
【知识点】祝福;变形记(节选)(卡夫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 “因蔡京图谋霸占其妻”,错误。应该是高衙内图谋霸占林冲的妻子。
C. “这说明当时吏治严明,当官无利可图”错误。成名赔尽家产的主要原因是官府的威逼以及个性“迂讷”,当时吏治并不严明。
D.以《变形记》为代表的现代小说更注重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不会着意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11.【答案】全白;瘦削不堪;黑;消尽;木刻;间或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祝福
【解析】【分析】这是一段关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一个四十上下的乡下女人,被生活折磨得就像年近古稀的人,而且和文章前面两次肖像描写进行对比,更能体现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更能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三次肖像描写大同小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肖像描写的细微差别。
12.【答案】要在总体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丰富;提高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祝福
【解析】【分析】补写第①句,要承接前文“一个国家”,顾及后句“必须先在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上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补写第②句要承接前文“对于一个资金相对稀缺”,照应后文“发展中国家”,联系平时的知识积累。补写第③句要承接前文的“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增加社会的剩余,加快资金的积累”三句话。
故答案为:要在总体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丰富;提高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
【点评】根据语境填句子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
13.【答案】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烘托;通过三次肖像描写的比较来说明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祝福
【解析】【分析】《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表达方式就是语言、动作等,本文除了上面所述的描写手法之外,还有肖像、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答案】14.B
15.(示例)看到了祥林嫂在热闹忙碌的年底拄着破竹竿的身影 嗅到了小伙伴在轻松愉悦的月夜偷摘的罗汉豆的清香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求在内容格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都要与例句比照,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才能写出切合题意的句子。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老街令人“放松和陶醉”,“长得仿佛没有尽头”,有少女般的“妖娆”“仪态万千”,可见老街绵长、充满活力。
A.表现柔和;
B.能够表现绵长与活力,而且“踏出阵阵水花”与前文“闲走”呼应;
C.表现厚重;
D.表现平展。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语境中有“单四嫂”“鲁镇”“鲁迅”等字样,说明句子的内容应当与鲁迅作品、与鲁镇有关,考生可以联想到的有《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故乡》中“听戏”“偷豆”等情节。
形式上,句子要与“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构成排比,可以用“看到了……”“嗅到了……”的格式来写。据此仿写句子即可。
【答案】16.D
17.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18.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作品中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
16.D项,“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答案为:D。
17.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属于肖像描写,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原文中“禹微微一笑:‘……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属于语言描写,体现他了解民情,为民请命的坚定决心。
③“面貌黑瘦”“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等属于外貌描写,体现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
④大禹作为官员,深入民间,公而忘私,面对施压意志坚定,不改初心,又与其他官员的吃喝享乐、无所作为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凸显禹的“中国的脊梁”形象。
18.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旧瓶装新酒”。“旧瓶”指的是“故事”,即依托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使文章有古色古香的韵味。“新酒”指的是“新编”,即写作方式新、写作意图新。写作方式上,虚构情节,用语犀利,极富创造性;写作意图上,本文不是为了再现那段历史,而是用历史来观照现实,达到揭示现实问题的目的。此外,本文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糅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
【答案】19.C
20.①对许广平爱情的温柔;②讲求情趣,尤其是讲究衣着、美学等的时尚;③孩子般可爱而顽劣的天性;④自成方圆有棱角,是非恩怨分明。
21.①“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要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引人思考等角度分析。
19.C项,“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原文“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是对鲁迅先生壮年去世的惋惜,作者写鲁迅先生的遗嘱是为了表现鲁迅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故答案为:C。
20.本题,第三段中,写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爱情,亲昵爱意让人觉得温柔;第四段中,除了博学多才外的“时尚达人”让人感到鲁迅先生的温柔性情;第五段写鲁迅先生的“孩子气”,他对低素质人的顽皮,他抽烟时与众不同的姿态,都体现出一种与平日课本图画不同的温柔;第六段则写他遗嘱中对儿子的叮嘱,既表现对孩子的爱,也说明“他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刚柔并济,并非一味宽容。
21.本题,第三段中,写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爱情,亲昵爱意让人觉得温柔;第四段中,除了博学多才外的“时尚达人”让人感到鲁迅先生的温柔性情;第五段写鲁迅先生的“孩子气”,他对低素质人的顽皮,他抽烟时与众不同的姿态,都体现出一种与平日课本图画不同的温柔;第六段则写他遗嘱中对儿子的叮嘱,既表现对孩子的爱,也说明“他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刚柔并济,并非一味宽容。
22.【答案】①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②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③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该长句中,可将“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的鲁迅”改成一个句子: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将“传统的知识分子”及前面的定语改成一个句子: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将句子的主干“鲁迅创作了……作品”改成一个句子,主语“鲁迅”改成代词“他”: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故答案为:①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②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③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点评】考查变换句式。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主干也独立成一个分句。可先总述后分说,也可先分说后总述。
23.【答案】(示例)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同时也可以看作她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又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注意点评的时候要吃透祥林嫂微笑中的无奈,这种微笑也许是因祥林嫂对在这个世间的最后的短暂而美好的回忆而出发的。同时要注意把握题干中所给的示例的特点,即要抓住人物的心理特点。
故答案为:(示例)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同时也可以看作她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能力。点评要吃透作者的用意,符合情境,符合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注意仿写句子的格式,修辞手法的使用和字数要求。
24.【答案】外行领导内行 误人子弟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漫画的能力。
本题中要抓住漫画标题《教鸡游泳》这是一个切入点,再结合漫画中一个人正在对着鸡讲如何游泳的画面,讽刺了不顾实际情况,外行领导内行等社会现象。
故答案为:外行领导内行;误人子弟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漫画的能力。画面内容用说明性文字表达,言简意赅按照一定次序描述。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寓意一般是讽刺或者揭露社会现实中某些方面。
25.【答案】①漫画中两个医生模样的人抬着担架正往前赶,担架上坐着一位面容枯槁的病人,而这位病人即使坐在担架上,依然在操作着电脑上网。②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人无节制地上网,以致成瘾生病。
【知识点】图文转换;祝福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懂试题要求,依据试题看漫画内容,要看清楚漫画的内容和人物身份,抬着担架正往前赶是两个医生,病人是一个年轻人,已经骨瘦如柴,依然还在操作着电脑上网,讽刺当今的一些人上网成瘾生病。解答时要注意用说明文字介绍漫画内容与用议论文字写漫画寓意的区别。
故答案为:①漫画中两个医生模样的人抬着担架正往前赶,担架上坐着一位面容枯槁的病人,而这位病人即使坐在担架上,依然在操作着电脑上网。②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人无节制地上网,以致成瘾生病。
【点评】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加上文字等辅助要素,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讽刺与幽默的艺术特点以及教育和审美等社会功能。试题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说明漫画内容,即描述画面;二是概括漫画主题,包括揭示漫画寓意,给漫画拟写标题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