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化学必修一
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的分类及其变化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结合学生初中化学所学的溶液和浊液的概念进行扩展延伸引出分散系这一知识点,介绍完分散系的分了后,直接过渡到胶体部分。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胶体部分内容的感受,本节课设置了演示实验胶体的制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丁达尔效应。
二、教学设计特色
1.教学立意
立足于2019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考纲,通过对分散系和胶体的介绍,帮助学生完善初中化学所学的溶液和浊液所从属的更大的概念分散系,并重点介绍胶体的部分内容。
2.教学构思
课堂导服方式采用复习法,生活化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但是复习式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利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接受新知。将生活实例放到知识点的后面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
三、教材分析
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都是混合物,学生在初中化学课上也都接触过。教材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然后以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作为分类依据,引入胶体的概念,并通过实验1-1引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
教学重点: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实验的试剂、操作和现象以及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和鉴别方法;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和鉴定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已经分散系中的溶液和浊液,本节知识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介绍分散系的概念,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并重点介绍胶体的制备方法、丁达尔效应、物化性质等。所以在知识的衔接上,学生对于本知识应该是不难接受的。
五、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分散系的定义及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确定;
2.介绍典型的分散系——胶体,通过对氢氧化铁胶体性质的讨论,能从微观粒子和宏观性质相结合的角度解释自然现象。
六、教学用具涉及
PPT、板书、教材、笔记本、草稿纸、赢在微点练习册、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组织教学 【板书】(PPT1)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课时) 【复习式导入】 同学们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溶液和浊液,本节课的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PPT2)溶液的定义、组成和实例 (PPT3)浊液分为乳浊液和悬浊液 乳浊液的定义、组成、实例和乳化作用 (PPT4)悬浊液的定义、组成和实例 我们可以发现溶液和浊液都是有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起立向老师问好 【观看】观看PPT内容 【跟答】跟着教师的思路全班齐答问题。 复习初中所学的溶液和浊液,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分散系。
环节二 分散系 【过渡】其实溶液和浊液都属于分散系的一部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对分散系进行一个较深入的认识。 【板书】(PPT5)(教师同步讲解) 一 分散系 1组成 分散质:固液气 分散剂:固液气 【介绍】(PPT6)分散系根据分散剂和分散质的状态进行区分,有多种类别 【展示】(PPT7)各类分散系的实例 【板书】(PPT8)(教师同步讲解) 2 分类 依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径大小 【笔记】将板书记录在笔记本上,认真听讲 应用分散系的分类认识胶体的概念,发展学生对分类观点的认知和应用水平。
环节三 胶体 【过渡】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胶体 【板书】(PPT9) 二 胶体 1 定义: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100nm的分散系 【展示】(PPT10、11、12) 2分类:(依据分散剂的状态) 液溶胶(实例) 气溶胶(实例) 固溶胶(实例) 【引导】(PPT13)请同学阅读教材P8实验1-1,和老师一起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演示实验】(PPT14) 提示:饱和氯化铁溶液是黄褐色的 (注意:为了节省时间提前到教室用饮水机烧水)教师操作,在等待现象的过程中播放视频。 【引导】(PPT15)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 【过渡】提问:怎么判断我们的实验是否成功呢?答:我们要用激光笔照射我们所制得的胶体,看看是否有光亮的通路。 【展示】(PPT16)学生抬着制得的胶体用激光笔照射并巡班展示,同时PPT图片展示。 【板书】3 胶体的制备 (提示:方程式中不用沉淀符号,注明胶体,因为没有沉淀) 【过渡】提问:如果桌上放着一杯胶体和一杯溶液,怎么鉴别?答:用刚刚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即丁达尔效应。(PPT17) 【板书】4 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 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强调: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展示】(PPT18)胶体的介稳性 胶体比浊液稳定但是又不如溶液稳定,在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过度加热或剧烈搅拌,胶体会发生聚沉变为浊液。 【板书】 介稳性 注:胶体的聚沉: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过度加热或剧烈搅拌。 应用:(实例)(PPT18) 布朗运动 【展示】(PPT19)由于教材改版但高考仍旧是老高考,所以还要补充两个胶体的重要性质。一个是胶体的渗析,渗析过程最重要的材料即半透膜(鸡蛋壳内侧的那层膜即半透膜),半透膜的孔径是小于1nm的,而滤纸的孔径是大于100nm的,所以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分散质粒子两者都能透过。 【板书】 渗析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透过滤纸 应用:提纯胶体、血液透析(提示:分散在学血浆里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分子比较大达到胶体的范围,但是有毒物质未达到胶体的范围) 【展示】胶体的分离和提纯方法(PPT19) 【提问】分析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方程式后,提问:如何分离提纯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 结合【副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展示】(PPT20)胶体的电泳现象 胶体还有一大性质即电泳,通电后,胶体粒子会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观察PPT可以看到通电前氢氧化铁胶体在U型管中两边齐平,通电后,带正电的氢氧化铁胶体粒子便向负极移动。 【板书】 a. 电泳 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定向移动。 规律: 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形成的胶体粒子带正电 非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土壤形成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强调并板书) 胶体粒子带电而胶体不带电 【分答】一位同学尝试给出胶体的定义 【笔记】板书记录在笔记本上 【观看】PPT展示的三类胶体对应的实例并记忆 【阅读】教材P8实验1-1,大声说出操作步骤教师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观看视频。 【思考】根据老师的提示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观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笔记】记录板书到笔记本上 【笔记】记录板书到笔记本上 重点记忆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观看并笔记】记录板书到笔记本上 【笔记】板书记录在笔记本上 【观看】看老师板书介绍胶体的渗析部分内容 【笔记】板书记录笔记本上 【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结合板书回答老师的提问 【观看】PPT中的电泳现象的图片 介绍胶体的一些实例,嘉庆学生对生活中的胶体的了解,从日常生活入手,降低学生对胶体的陌生读,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演示胶体制备的实验,加强学生回十堰操作的现象的映像。 区分丁达尔效应是鉴别方法而分散质粒径大小才是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这一易混点。 结合PPT和板书直接向学生介绍胶体的性质,其中胶体的渗析现象部分结合副板书的分离提纯胶体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环节四 小结 【观看】PPT,与老师一起回顾胶体部分的内容 小结部分结合PPT总结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异同点。
教学反思